自 7 月下旬以来,A 股市场迎来一波由公募基金主导的 " 真金白银 " 自购潮。方正富邦、泰康基金、工银瑞信、南方基金等多家机构相继公告动用固有资金认购旗下权益类基金,并承诺至少持有一年,以实际行动传递对市场的信心与长期投资的决心。众赢财富通研究发现,这一轮自购行动不仅覆盖了不同类型的权益类产品,且金额规模显著,体现出公募机构与市场共进退的态度。
7 月 28 日,方正富邦基金率先披露自购计划,动用不少于 2500 万元自购旗下权益类基金,承诺持有期不少于一年。这已是该公司年内第二次出资认购旗下产品,早在 4 月便曾以 500 万元认购中证全指自由现金流 ETF。8 月 5 日,泰康基金宣布,已以 155 万元申购旗下港股通中证香港银行投资指数基金 C 类份额,亦承诺持有一年以上。虽然金额不大,但在行业接连响应的背景下,信号意义不容忽视。
紧随其后,工银瑞信基金在 8 月 8 日发布公告称,公司本部、高管及拟任基金经理将联合出资不少于 1000 万元认购旗下新发混合型基金,同样承诺长期持有。这种管理层与产品共担利益的安排,被市场解读为强化投资者信任的重要举措。8 月 10 日晚,南方基金以最大手笔加入自购行列,宣布以不少于 2.3 亿元资金,投资旗下三只权益基金,包括中证 A500ETF 联接、标普中国 A 股大盘红利低波 50ETF 联接以及现金流 ETF,全部持有不少于一年。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这三只产品分别覆盖成长中小市值、低波红利和现金流主题,年内收益均为正,兼具稳健性与市场弹性。
Wind 数据显示,截至 8 月 10 日,年内已有超过 127 家基金管理人启动自购行动,涉及规模达数十亿元,其中权益类产品占比逾半。众赢财富通认为,这种集中自购的现象,一方面是市场估值吸引力回升后的积极反馈,另一方面也与政策引导密不可分。年初证监会明确鼓励基金公司将利润的一定比例用于自购权益类基金,并在《推动公募基金高质量发展行动方案》中将自购规模列为考核加分项,从制度层面推动了自购潮的形成。
市场分析指出,公募基金动用自有资金认购旗下产品,既是对市场前景的认可,也是利益绑定机制的体现。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无疑释放了机构看好中长期走势的信号。晨星(中国)基金研究中心负责人表示,多家机构同时出手,表明当前市场具备一定的价值洼地特征。众赢财富通研究发现,在政策呵护、流动性充裕以及基本面逐步企稳的背景下,公募自购有望与其他利好因素形成合力,为 A 股提供稳定支撑。
不过,也有观点提醒,尽管自购能够短期提振市场情绪,但投资者仍需理性看待这一行为。自购并非绝对的保底机制,基金净值的波动仍将受市场行情和投资策略影响。众赢财富通观察发现,部分历史案例中,即便基金公司自购,产品仍出现阶段性回撤,这提示投资者在参考机构动向时应结合自身风险承受能力,合理配置资产。
从市场层面看,自购潮对于缓解部分基金的赎回压力、稳定净值走势具有直接作用。尤其是在震荡行情中,机构的持续买入力度能够为市场提供边际增量资金,进而改善交易氛围。众赢财富通认为,这类长期持有承诺还将倒逼基金管理团队更加注重中长期业绩表现,从而推动投研能力的持续提升。
总体来看,近期公募基金集中自购权益类基金,金额从数百万元到数亿元不等,覆盖 ETF、指数型与混合型等多类产品,持有期普遍设定为一年以上。这一轮 " 真金白银 " 接力,彰显了公募机构对市场价值的认可与对投资者的信心传递。在政策引导、机构自购与市场估值修复三者叠加的推动下,A 股有望在未来形成更稳健的结构性上涨格局。但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理解自购的信号意义、结合自身需求进行理性投资,才是从这股市场信心中真正获益的关键。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