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平衡计分卡让企业 " 更好 ",却难以带来真正的胜利。信息过载时代,顾客选择早已不是理性比较,而是心智占位。战略的关键不在流程优化,而在差异化认知:与其更好,不如不同。作者 | 苏力军
原创出品 | 管理智慧
细品平衡计分卡(BSC)的成败得失
1992 年,罗伯特 · 卡普兰(RobertS.Kaplan)与戴维 · 诺顿(DavidP.Norton)在《哈佛商业评论》发表论文,针对企业过度依赖财务指标导致短期行为的问题,开创性地提出四个绩效评估维度: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与成长,构建起平衡计分卡(BSC)的框架。这标志着绩效管理,从单一的财务维度,向战略协同的维度,进行了提升。
在推广平衡计分卡过程中,卡普兰和诺顿发现,企业普遍面临 " 战略描述模糊 " 的问题,仅靠四个维度的指标很难清晰展示战略逻辑,于是他们进一步推出 " 战略地图 "(Strategy Map)的方法论,并于 2004 年出版《战略地图:化无形资产为有形成果》。战略地图借助可视化的因果链条,较为清晰地解释了 " 学习与成长→内部流程→客户→财务 " 这样的驱动路径。
回顾不远的历史,自平衡计分卡(BSC)和战略地图提出以来,被全球众多企业采用,既有成功的案例,也有失败的教训。
成功案例列举:
(1)美孚石油北美营销与精炼事业部,在 1990 年代把 BSC 和战略地图结合起来,清晰地从 " 成本控制 " 转变为 " 客户价值创造 " 的战略,短短三年就从行业末尾的位置跃升到利润第一,ROI 增长了 300%;
(2)沃尔玛从 1990 年代中期到 2000 年代初期,借助 BSC 将 " 低成本战略 " 细化成可以执行的具体目标,让供应链效率一直比竞争对手高,有力地支撑了它 " 天天低价 " 的战略;
(3)联想集团在并购 IBMPC 业务后的 2005 到 2008 年这段时间,运用 BSC 推动国际化整合,仅仅用了三年时间就实现扭亏为盈。
失败案例列举:
(1)摩托罗拉在 2000 年代初期借助 BSC 推动战略转型,不过却因过度专注于内部流程指标(像专利数量之类),忽略了智能手机的颠覆性创新,导致手机业务急速下滑,最终被谷歌所收购;
(2)英国皇家邮政(Royal Mail)在 2000 年代推行 BSC 以提高效率,可是员工的抵触情绪非常强烈。他们觉得 BSC 是 " 机械化 " 的管理方式,是 " 数字暴政 ",进而引发了全国性的罢工,使得 BSC 就此作罢;
(3)美国国防部曾于 2000 年代在部分部门引入了 BSC,不过其指标设计过于复杂,因而被(美国政府问责署)批评为 " 管理过度形式化 ",最终该项目被搁置。
诚然,企业的成败,往往取决于多种因素,我们不能将上述案例中的结果简单归咎于平衡计分卡 ( BSC ) 本身。不过,这并不影响我们深入探讨其失效的深层原因及其内在局限性——尤其是在战略环境由运营效率(内部视角)的竞争,逐步转向认知效率(外部视角)竞争的背景下。平衡记分卡(BSC)框架所存在的盲区,将会直接影响战略实施的有效性。
细品平衡计分卡(BSC)的成败得失
卡普兰与诺顿虽然将差异化定位为战略的核心,但他们在《战略地图》里构建的差异化价值主张,依然沿袭着迈克尔 · 波特所提出的通用战略思维。
(1)总成本最低。
即 " 提供一致的、及时的和低成本的产品和服务 ",包括成本最低的供应商、一贯的高质量、快速的采购、适当的选择等。
(2)产品领先。
即 " 突破现有业绩边界,提供高满意度的产品和服务 ",包括产品技术的突破(如速度、尺寸、重量、精确性等),以及首先进入市场和渗透新的细分市场。
(3)全面客户解决方案。
即 " 整合顾客多维需求 ",为客户提供最优的全面解决方案。
(4)系统锁定。
即锁定 " 最终用户的高转换成本 ",以及 " 为辅助厂商增加价值 ",包括提供多种选择和方便的接入,提供广泛使用的标准,加强平台的稳定性等。
我们不难发现,以上述战略模式为背景的平衡记分卡,依然保持着相对静态、自我中心、忽视竞争、绝对化而非相对性的产业思维,它始终没有跳出产业链和企业内部运营范畴。其因果链(客户满意度→客户保持率→获利率)隐含着一个关键假设——更好产品必然赢得顾客。
在现实中,产品层面高度同质化竞争的难题比比皆是——当竞争对手的产品同样优异、服务同样完善、价格同样合理时,顾客凭什么优先选择你?经典的可乐双盲测试,揭示了这样一个事实:当移除品牌标识,多数人无法分辨可口可乐与百事可乐的口味差异,但两种可乐的市场销售数据却大为不同,究竟是什么影响着顾客的选择?这正是平衡记分卡(BSC)没有捕捉到的竞争维度。
★ 简而言之,平衡记分卡的最大盲区,在于忽视了 " 顾客心智认知 " 这一战场。它强调了 " 客户指标驱动财务结果 ",但却未能回答更加触及底层的问题:其实,在顾客购买之前,在其心智认知中早有分晓。
那么随之而来的问题应该是:顾客为何选择?顾客如何进行选择?他们为何厚此薄彼?
尽管波特经典五力模型中已有 " 购买者谈判力量 " 这一环节,这意味着波特的视线已经注意到了致命的 " 顾客 ",但我们认为:波特还远远不够 " 顾客 "。从这个角度而言,平衡记分卡是在波特竞争战略思想基础上的延续成果,因而也就天然继承了其缺陷——不够 " 顾客 " 的前提假设。
差异化战略的关键:与其更好,不如不同
平衡记分卡让企业提升内部运营效率和做得 " 更好 ",但那只是取胜的前提,难以构筑真正的壁垒。" 定位理论之父 " 杰克 · 特劳特与艾 · 里斯在《定位》一书中颠覆性地指出:" 差异化 " 的本质不是比对手更好,而是与对手不同。早在上世纪 70 年代,信息爆炸初现苗头之际,他们就已经预见到商业领域的变化趋势:信息严重过载,消费者注意力有限;产品极大丰富,物理层面的差异迅速弱化;质量趋同现象明显,性能改进带来的收益逐渐缩小。
这彻底地打破了传统战略中 " 先发优势 " 的神话——第一个进入市场的那个品牌(就像比苹果更早的电脑 Altair 8800),并非一定能赢到最后。真正的决胜点在于——谁率先在顾客心智中建立起高势能的认知坐标。就像广为人知的王老吉,它并不一定是现代凉茶饮料的最先发明者,但它凭借 " 预防上火 " 这一认知占据优势位置,把有着百年历史的药饮转变为了全民爱喝的现代饮料。因此,如果一定要用好 " 先发优势 " 的话,也应该首先考虑如何在顾客心智认知中的先发认知优势。
当企业率先开发出更优的产品或服务之时,真正的挑战并不是运营方面的优势,而是能否能够先于竞品,在顾客的心智当中建立起认知的据点,并且通过持续的运营配称来加以巩固,最终达成无提示第一提及率(Top of Mind)的持续垄断。这种思维,彻底转换了竞争的视角——从 " 击败竞争对手 " 转向 " 占领顾客认知据点 ",同时把竞争对手重新定义为 " 顾客的另一种选择 "。
事实上,定位战略语境下的 " 以顾客为中心 ",就是一套以顾客 " 心智认知 " 为中心的工作视角和技术语言。在特劳特和里斯合著的《22 条商规》一书中有 22 条提示性规律,其实本质上只有两条,那就是第 1 条的 " 第一法则 " 和第 22 条 " 资源法则 ",而其它都是过渡状态、前提说明、实现方法、注意事项等。
当因 " 更好 " 而陷入军备竞赛时," 不同 " 便成为了真正的破局点。
认知科学是定位理论的底层密码
平衡计分卡(BSC)默认顾客会理性地比较 " 成本、质量、服务 "。不过现代认知科学揭示了更为本质的三种决策模式:假设 - 验证模式(Hypothesis-Testing Model)、刺激 - 反应模式(Stimulus-Response Model)和抓取 - 感召模式(Capture-Inspiration Model)。
(1)假设 - 验证模式。
假设 - 验证模式指人们在接触任何新信息或体验时,其认知过程必然经历,先建立假设,接下来验证假设(证实或证伪)的迭代循环过程。这一机制,贯穿消费者决策的全流程,并持续受到心理防御机制的影响,特别是当信息与既有认知冲突时,会触发本能的怀疑与抗拒。
假设验证模式对企业的启示是:顾客只优先选择其心智空间中具有显著认知表征的品牌,他们对新的信息天然存疑,复杂信息会加剧其认知负荷,企业需要通过简单有力的符号(如王老吉 " 怕上火 " 的定位)来降低验证成本。假设验证模式在某种角度解释了 BSC 常常失效的原因—— BSC 强调理性价值,但顾客的决策更多地基于认知效率,而非客观比较。
(2)刺激 - 反应模式。
刺激 - 反应模式是行为主义心理学的经典理论范式,其核心命题可概括为:有机体的行为本质上是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一种联结机制。该理论主张,通过精密地控制外部刺激(如重复信号、强化反馈等),来实现对行为的预测与定向的塑造。
在商业实践中,这一原理常常被转化为,条件反射式的品牌植入策略。如脑白金,通过长达十多年的广告,以高频重复的方式,在消费者的认知里,强制地建立起 " 礼品消费→脑白金 " 这样的联结,从而使该品牌成为了特定场景下的条件反射符号。刺激反应模式的本质,是巴甫洛夫经典条件反射在市场领域的应用,它使顾客无需经过理性决策系统,便能够直接引发购买行为。
(3)抓取 - 感召模式。
抓取感召模式的理论植根于人类潜意识的深层结构——在每个人的潜意识库中,不论先天遗传,还是后天养成,早已存在着一个无穷无尽的信息海洋。当外部信息(发送方传递的表象与内涵)与接收方认知系统中的既有图式(观念、符号、意象等)形成隐性契合时,就会触发某种认知共鸣。
抓取 - 感召模式的本质是心智资源的激活,企业需要面对的命题在于:如何通过精准的认知符号(如比亚迪以 " 秦汉唐 " 唤醒文化原型,茅台以 " 国酒 " 激活高端认同),与顾客心智中的认知资源达成共振,从而实现资源的活化与延展——这正是产品及品牌进入心智,并成为首选和持续热销的深层原因。
我们相信,企业只要找到抵达顾客心智资源的绿色通道,就能开发出无数赢得顾客优先选择的理由。当然另一方面,倘若信息传递出现失误(像符号被错误使用或是价值产生冲突),顾客便会即刻引发认知方面的防御机制,进而导致对品牌的信任彻底崩塌。
德鲁克在《管理:使命、责任、实践》中,提出了这样一个革命性的论断:组织存在的唯一正当性在于创造外部成果。在认知超载与供给爆炸的时代,战略设计的原点必须实现根本转向,即从 " 如何优化运营 "(内部效率)到 " 如何赢得选择 "(外部认知)。定位并非否定运营效率,而是明确了效率的方向——所有的运营动作,必须服务于强化顾客心智里的差异化认知。唯有二者的深度耦合,方能构建信息时代的认知 - 运营双壁垒。
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就学术基础而言,特劳特和里斯的定位理论与迈克尔 . 波特所言的 " 定位 " 有着巨大的区别。特劳特定位聚焦于顾客心智认知占位,波特定位聚焦于产业价值链占位,前者所涉及的基础学科比后者要底层和广泛得多,如认知心理学、认知神经学、战略管理学、战争论、逻辑学、语义学等等,而正是这些基础学科,潜藏着信息过载、产品过载时代顾客心智困局的突围之道。
—— · END · ——
作者|苏力军
特劳特伙伴(中国)战略定位咨询公司前高级战略顾问,现任厚德战略定位学院合伙人。曾任中国最大家电、通信及消费电子企业高管,为多家企业提供战略定位咨询服务,致力于 " 新一代战略——定位理论 " 的学术整理、研究、咨询和实践。
增长停滞时代,经营顾客才是企业的增长护城河。这堂企业内训,是老板 2025 年最该补的一课。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最新推出 2025 企业内训大课,,2 天学会打造线上线下一体化的顾客经营体系。
详情请点击下方图片查看▼
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
中国管理咨询的开拓者和领先者
彭剑锋、黄卫伟、包政、吴春波、杨杜、孙健敏领衔
战略丨营销丨研发丨生产丨运营丨品牌
企业文化丨组织人力丨 AI 应用
咨询合作扫码
感谢阅读和订阅《管理智慧》,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最新推送,敬请星标本公众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