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年邻家娶媳妇花了 12 万,现在倡导彩礼不超过 6 万,酒席每桌 300 块,我家小子结婚直接省一半。" 在独山县百泉镇百泉湖村,王大妈翻着《红白理事会章程》,算得眉开眼笑。这几年,村里老规矩真的变了样:婚丧嫁娶的讲究、邻里相处的门道透着新气,4000 多名乡亲的日子越发清爽。
百泉湖村的蝶变藏着三层逆转:想法从 " 不愿改 " 到 " 乐意改 ",做法从 " 等着管 " 到 " 自己建 ",日子从 " 瞎折腾 " 到 " 更顺当 "。就这 " 三变 ",变出了 " 全国文明村 " 的牌子,更变出了大伙打心底认可的甜日子。
A 想法变了,从 " 不愿改 " 到 " 乐意改 "
以前提起改老规矩,不少人心里犯嘀咕:" 彩礼少了没面子 "" 丧事简办被人说不孝 "…… 可现在,王大妈算的这笔账,成了村里人人认可的 " 明白账 "。
村里干部早看明白了,改规矩不能硬来,得让大伙自己想通。20 多场村民大会,八成以上家庭都来凑热闹,村干部就用村里的真事算三本账:花钱上,以前每家每年随人情份子得掏一万多,现在提倡不超过五千;精力上,红事从 3 天缩成 1 天,白事从 7 天减到 3 天;邻里关系上,再不用比来比去闹不痛快。" 账算清了,心里亮堂了,串门子再不为随礼犯愁,谁还不乐意改?" 李大爷这话,说出了大伙的心思。
镇上文艺队也来帮着说道理,花灯戏《滥办酒席要不得》《移风易俗新风尚》《吃酒》等一年要唱十来场," 红白喜事要简办,铺张浪费惹人嫌 " 的词,用 " 独山花灯 " 调一唱,连娃都跟着哼。老党员、乡贤又跟村民凑一块商量,倡导了 " 彩礼不超 6 万、酒席不超 30 桌、随礼不超 200 块 " 的规矩。" 既顾着老礼,又不瞎花钱,这规矩改得在理!" 现在村民聊天,再不说 " 谁家排场大 ",反倒常夸 " 谁家办事省心 "。
B 做法变了,从 " 等着管 " 到 " 自己建 "
傍晚的村文化广场上,10 多个村民自发组成的宣传队正演着自编快板:" 简办红白事,节俭添福气。" 台下掌声响成一片。这不是干部安排的,而是村民自己想出来的招。现在改规矩,早不是 " 干部盯着管 ",而是 " 大伙自己建 "。
就说红白理事会,老党员、村民代表揣着章程上门,谁心里有疙瘩就慢慢解。有人觉得 " 彩礼少了没面子 ",就讲 " 邻村高彩礼闹得小两口天天吵 ";有人担心 " 丧事简办不孝 ",就说 " 平时对老人好,比啥都强 "。从 3 个月才劝成 2 场简办,到后来一个月就有 10 场主动简办,全是大伙自己想通了、自己盯着办。
村里 50 余名学生主动参与志愿服务,成了乡风文明的 " 青春践行者 "。学生孟凡蒲就是其中一员,自从跟着大伙一起做志愿服务,回来就跟家里说:" 升学酒别办了,浪费钱。" 不知不觉成了家里的 " 文明宣传员 "。" 十比十评 " 选出的 150 多户 " 好媳妇 "" 节俭标兵 ",故事在村广播、抖音上一播,村民聊天从 " 比排场 " 变成 " 比家风 "。这规矩,越建越顺,越守越舒心。
C 日子变了,从 " 瞎折腾 " 到 " 更顺当 "
村里的积分超市,周敬林用 120 分换大米时念叨:" 防火巡逻得 10 分,劝亲戚简办婚事得 20 分,这积分比钱还顶用!" 这招,就是让改规矩从 " 一阵热乎 " 变成 " 天天如此 " 的巧办法。
要想规矩立得住,就得融入平常日子。党员干部分片包户,谁家有红白事,网格员提前就上门搭话:" 咱按规矩来,省心又省钱。" 现在一年到头,因习俗闹别扭的就 2 起,比以前少了六成。日子顺了,谁还愿意惹闲气?
更没想到的是," 全国文明村 " 的牌子还引来了 3 家企业,村集体收入涨了,大伙钱包也鼓了。有人说 " 这是风气好带来的福气 ",还真没说错,守规矩成了习惯,习惯变成了风气,风气又带旺了日子。
从被人情绑着走,到算清文明账;从比排场,到重家风,百泉湖村 " 三变 ",甩掉了老规矩的包袱,迎来了新风气的舒坦。老百姓眼里看得见:彩礼少了、争吵少了,排场小了、和睦多了,负担轻了、日子踏实了。这份甜,群众打心底里认,这日子,是越过越顺当。
杨龙兵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