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r电影 08-18
死磕二维动画的新人导演,真长脸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浪浪山小妖怪》打破了《大鱼海棠》的纪录,还超过三部日本动画,成为中国影史二维动画电影票房冠军。

上映 17 天,直接成为首部票房破 10 亿的二维动画电影,目前位列 2025 年度票房榜前五。

起初 Sir 也没有想到。

在强手如云的暑期档,还能跑出一匹黑马。

看着票房成绩蹭蹭上涨,网络上的讨论也越来越多。

有人说,上美影的水墨画一出,像是回到了童年时光。

每天去学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和小伙伴们围坐在一起,七嘴八舌地讨论昨晚电视上播的动画片。

Sir 也很有幸,联系到了《浪浪山小妖怪》导演兼编剧於水。

从自身出发,聊了聊他是怎么描绘出这浪浪山的。

原来,这不是什么天才的横空出世。

有的只是创作该有的一个觉悟——

无论是真取经人,还是没有名字的小妖怪。

都应该让手里的画笔赋予每个小生命该有的温度。

四根毫毛

在《西游记》原著里,孙悟空拔毫毛解决危机是常有的事。

既可以变作千百个小猴,又能变成自己的分身。

除了活物,还有各式物件,葫芦、绳子,甚至还能变成瞌睡虫。

只是 " 拔一把毫毛,入口嚼烂,喷将出去,念动咒话,叫声‘变!’ ",事就办成了。

谁看了都会说一句,真是神通广大,无所不能。

所以,在电影《浪浪山小妖怪》和短片《小妖怪的夏天》的结尾,观众们看到他送给小猪妖救命毫毛时,会感到十分安心。

然而。

纵使原著第二回就有描述,孙悟空的毛足够多。

" 原来人得仙体,出神变化,无方不知。这猴王自从了道之后,身上有八万四千毛羽,根根能变,应物随心 "

但法力通天的大圣,仍要精明地爱惜羽毛,从不滥用。

降了妖,帮了人之后,他也会 " 把毫毛一抖,收上身来。"

而在导演於水看来,大圣送出毫毛,头也不回地潇洒离去,是他想要保留的浪漫主义。

" 在创作时也确实在两个结尾中有过讨论(被打回原形 / 被毫毛救命),是现实主义一点,还是浪漫一点?最后还是选择了浪漫的那个,因为我也问过很多朋友、同学。很多人还是喜欢浪漫一点的,现实已经很苦了……就觉得还是要给予希望吧,希望能够给大家一点心理的慰藉。"

因为在现实里,那些一边看着《大闹天宫》,一边手握木棍学着比划的观众们长大了。

拿自己的鬃毛刷锅的小猪妖,薅光了羽毛做弓箭的乌鸦精,才是大多数人的样貌。

毛掉光,就再难长出来,这是我们现在的困境。 

于是,这次的新故事,才从过去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常讲述的,给人们启示的神话传说,变成了离我们更近的叙事。

按导演的话说,这是从间离感向共鸣感靠拢的过程。

" 我想取一个缝隙,然后也不叫扩写,而是补写,这些在研究当中没有出现过,但是通过更接地气的小妖怪的视角来写的,是我们身边人的故事。"

但对于观众来说,在影院里全程代入地笑过,哭过,共鸣之后,还可能会想要得到更多的东西。

而导演起初并没有想过要给出摆脱困境的解题思路。

聊到这里,他突然想起:

" 我突然发现电影中也的确提供了怎么做的方案,至少是小猪他们的方案。"

如果说,留下几根毫毛,是他原本的不忍心。

那么让小妖怪们勇敢上路,便是他在无意中让小妖怪们做出的尝试。

" 似乎在那一刻,他们就该那样做……他们是理想主义者,也付出了昂贵的代价,但这是他们的选择。"

虽然导演并没有想要引导,或是猜测观众们的想法。

但他的初心,我们从故事里已经体会到了——

重要的不是小妖怪们做了什么。

而是在这趟旅程的开始,他们就紧握着主动权——离开浪浪山。

只有踏上自己选的路,才会在收获成果时发自内心地感叹:

这条路,走对了。

一副面具

影片里,假扮唐僧师徒像是小猪妖一拍脑袋的决定。

这是有些滑稽,又带着些许卑微的热血。

而在这次对话中,让 Sir 颇感意外的,是导演的清醒认识。

创作中,这个故事并非一股脑的热血,而是深刻思考过的结果。

" 小妖一开始也和我们小时候一样,认为这些大人物很厉害,所以我要扮演他们。"

以为戴上某个面具、模仿特殊的身份,就能拥有强大的能力,我们都是这样长大的。

从小起,就有人告诉我们怎么做,要像谁谁谁那样。

他们就是榜样,是目标,是心里的大人物。

可是长大之后呢,管束少了,没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了,也就失去方向了。

他本人也是如此。

" 我甚至可能到中年以后才慢慢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之前可能确实是为了满足别人,满足别人想象中自己的样子,有时候甚至会委屈自己。突然在某一刻,我意识到,不能再委屈自己了,我一直在迎合所有人,但从来没有迎合过自己。"

别人眼中该有的样子,就像是一张面具,一个被规定出来的符号。

唐僧师徒该是什么样子?没人见过,但人人都说自己知道。

所以小妖怪们,村民们,才会对这符号化的唐僧师徒深信不疑。

而到了片尾的高潮段落,四只小妖和黄眉怪大决战时。

小妖们奔跑着冲向空中的黄眉怪,脚下踏着的,正是一张张面具。

在这一刻,影片才直白地摆出了小妖怪们不要命行为的意义所在——打破符号。

从这个角度来看,原本导演为了故事的喜感而做的反差设定,也变得立体了起来。

" 起初是看到原著里有黄眉怪想要取代唐僧师徒去取经的情节,后来觉得把这件事放在小妖怪的身上会很有趣。确实他们四个简直就是开玩笑,怎么这么天真这么傻,但直到最后他们说‘为什么他们能取经,我们不能取’的时候,那一刻我们可能也被击中了。"

小妖怪们的模仿为什么滑稽?

因为配不上,不够格,而且装着装着,还可能把原本的自己也弄丢了。

这个论断看起来没有问题。

但回过头来想想,为什么要在一开始就把这样的行为否定掉呢? 

就像导演也提到的," 其实也就是我们为什么不能去做一些事情(提前否定了自己)的原因。"

所以说,像《浪浪山小妖怪》中这样戴上面具的 " 扮演 ",可能因为规训,也可能因为自身局限,会长期伴随着我们。

但总有一天,内心难免会有新的冲动产生。

就像小猪妖在被黄眉识破身份,打倒在地时,他演不下去了,但还是不服输。

- 你到底想要什么?

- 我想要活成自己喜欢的样子

他解释道:" 当更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时候,那层面具也就放下了。"

这样的认知转变,其实存在于方方面面。

比如,许多人在讨论《浪浪山小妖怪》时,会挖掘求证影片中的细节、彩蛋。

在路演途中,导演也回答了不少这类问题,而他这次笑了笑,说:

" 我以前听别的创作者好像老回避这事,总觉得人家想求证一下,为什么不说,我现在觉得是有道理的,因为它不是像数学题一样有固定答案的东西,我一说出来感觉好像人家都说错了似的。"

就像小猪妖反驳黄眉的回答一样,不是所有人都只有一条路(一种理解方式)。

既然知道自己想要的,那遵循自己的想法便好,这未尝不可。

一套老办法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於水导演的创作团队也像是影片中的小妖怪们。

他们在做一件市场上已经很稀缺的事。

" 可能还是会有一点点担心二维动画这种画风,因为事实你从数据上能看到,三维的动画电影的天花板非常高,拿二维动画的票房和它们一比较,就差远了。"

Sir 在他的身上看到了一股拙劲。

即便有着先天性的劣势,他们还是要延续和坚持二维动画的 " 绘画性 "。

这股拙劲,正是我们熟悉的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风格。

在那些经典的作品中,常常都有着一种返璞归真的视觉效果:

刻意保留明亮的色彩、粗糙的线条,甚至是不严密的透视关系。

△ 《金猴降妖》《魔方大厦》《邋遢大王奇遇记》《大耳朵图图》

如同孩童拿着画笔画出的景象,是纯真的视角里对现实的展现。

可这样的作画方式,越来越变成了 " 吃力不讨好 " 的行为。

" 确实是有点困难。因为二维动画每一帧都需要手绘,和市面上大多数常规的动画风格区别很大,我们团队不管是在时间还是精力上,成本都会非常高。"

难,就不做了吗?

总会有人去做,那不如让自己先来开路。

就像片中的小妖怪们。

明明可以靠着虚假的名号坑蒙拐骗,可面对北张村民请求他们除掉老鼠精时,他们还是咬咬牙就上了。

光是背负称号还不够,还要做对得起这称号的事。

" 其实在当代的电影创作中,我觉得有作者性的商业电影还是挺重要的,因为在现有的工业流程之外,我还想要一些更不一样的东西。"

是的,坚持了传统手艺还不够,他还要追求作者性。

因为他相信群众的眼睛会见证这一切。

" 最近几年,观众的要求也随着审美不断提高,想让观众们走进电影院越来越难,他们可能确实想看到一些新的东西。我也看到一些评论,有时候大家看多了三维,也喜欢看一些不一样的东西,那我们就觉得可以去试一试。"

当然,有新意的动画还只是完成了形式。

在内容上,导演也有和 Sir 一样的忧虑——

现在小人物题材的电影太多了。

而耗时耗力的二维动画创作,是一笔一笔画出来的,一部作品耗费好几年是太平常不过。

等到这条赛道已经挤满了人,早已是开弓没有回头箭。

好在导演依旧保持着他一贯的清醒。

" 其实小人物的题材一直存在。不能说为了这个赛道现在很火,我们就去做这个,你不是出自于内心真诚的想去表达的话,那就容易陷入一个漩涡。我觉得一切艺术作品,只要真诚的话,观众就都能看得到。"

此话不假。

从一开始他便知道《浪浪山小妖怪》应该成为一部什么样的作品。

一如影片刚上映时," 笑点不尬 "、" 没有空喊口号 "、" 老少咸宜 ",这些是网络上最多的评价。

是的,观众从来都不傻。

他们尝得出流水线电影的 " 预制 " 味,也看得出硬塞进去的网络热点。

举个例子。

Sir 对黄鼠狼精的那句 " 我是一个早产儿 " 印象深刻。

想必和 Sir 一样熟悉这句话,又感到意外的,肯定也是春晚老观众了。

但是,难道导演就不担心年轻观众不懂这个梗吗?

而他的回答却是,压根没有担心过。

" 我本身就觉得这很好玩,也没想到来自哪个小品,就是突然蹦出这么接地气的一句话,又符合对角色的想象,就这么自然而然地用上了。"

说白了,这也是流水线和手工作坊的区别。

有的新潮笑点是模块化的插件,而有的包袱则是内化在创作者心里的生命经验。

就像他好几次提到的这个简单的词,真诚。

这便是他的核心技术。

也是这次对谈里,Sir 最大的感受。

从故事设计,到创作方式的选择,市场的考量,他都会实实在在地展开来聊。

在那一瞬间,Sir 也感到恍惚。

突然想起在影院看《浪浪山小妖怪》的那一天。

银幕里,小妖们刚上路。

猩猩怪被绑在跛脚的白龙马上吐个不停,蛤蟆精的大头娃娃比他的身子还要大,黄鼠狼精的嘴巴就没停过……

虽然滑稽,手忙脚乱,但这幅画面,却有种强烈的切实感。

因为。

此时的他们对取经之路没有概念。

他们知道的,只有这脚下的路。

要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导演 孙悟空 上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