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11 日,康师傅交出了 2025 年上半年成绩单:营收 400.92 亿元,同比下滑 2.7%;净利润 22.71 亿元,同比暴涨 20.5%。
这是一份典型的 " 减收增利 " 财报。翻译成人话就是:东西卖得少了,但更赚钱了。
怎么做到的?答案很简单——涨价。
经典桶装方便面从 4.5 元涨到 5 元,1 升装冰红茶从 4 元涨到 5 元。别小看这 5 毛到 1 块钱,换算成涨幅就是 11%-20%。
康师傅管理层在业绩会上说得很直接:"1 升装冰红茶卖 4 元太便宜了,卖 4.5 元可以改善好几个点的毛利率。"
01 3 年少卖 40 亿包,方便面越来越难卖
康师傅的涨价逻辑背后,是整个方便面行业的生存危机。
数据不会撒谎。世界方便面协会统计显示,2020-2023 年三年间,中国方便面消费量减少 40 亿包,从 478 亿包降至 438 亿包。2025 年上半年,销售额还在同比下滑 8.9%。
40 亿包是什么概念?按每包卖 5 元计算,这相当于 200 亿元的市场蒸发了。
方便面怎么就不行了?
第一杀手:外卖。
2024 年中国外卖市场规模突破 1.27 万亿元,用户 5.92 亿人。平台推出 6 元 " 拼好饭 "(两荤一素包配送),直接把方便面的性价比优势给干没了。
一边是热气腾腾的现炒外卖,一边是单调的方便面,消费者怎么选不用多说。
更要命的是,这种替代是不可逆的。研究显示,外卖市场规模每增长 1%,方便面消费量就减少 0.0533%。
第二杀手:健康意识。
艾媒咨询 2024 年调查显示,59.3% 的消费者担心方便面的油炸工艺。一包普通泡面含盐 6 克(超每日推荐量)、脂肪 25 克(占每日推荐量 83%)," 垃圾食品 " 的标签已经撕不掉了。
第三杀手:高铁。
全国高铁运营里程 4.8 万公里,平均时速 350 公里。旅途时间大幅缩短,方便面的 " 充饥刚需 " 场景没了。
更讽刺的是,12306 外卖服务日均配送超 300 单,客单价 50 元。消费者宁愿花更多钱买地方特色小吃,也不愿在密闭车厢里闻方便面的味道。
广州东站干脆直接停售泡面,理由是 " 影响其他乘客 "。
02 行业老大的"困兽之斗"
在这种大环境下,从康师傅的半年报能看出这家公司正在进行一场艰难的 " 困兽之斗 "。
先看好消息:市场地位依然稳固。
康师傅方便面市场份额 45%,远超第二名统一的 16%、第三名白象的 13%,实现了 " 断崖式领先 "。这个数字看起来很牛,但问题是整个蛋糕在缩小。
就像诺基亚在智能手机兴起前依然是手机市场老大一样,在一个衰落的赛道里称王,意义并不大。
盈利数据确实亮眼。
方便面业务毛利率 27.8%,同比提升 0.7 个百分点;净利润 9.51 亿元,同比增长 11.9%。饮品业务毛利率 37.7%,同比暴涨 2.5 个百分点;净利润 13.35 亿元,同比狂飙 19.7%。
这些数字证明康师傅的成本控制和运营效率确实在提升,但也暴露了一个残酷现实:只能靠挤压成本和涨价来维持增长。
营收连续下滑暴露真问题。
方便面营收 134.65 亿元,同比下滑 2.6%。这是继 2024 年上半年下滑 1% 后的再次下跌,下滑速度在加快。
饮品业务更惨,营收 263.59 亿元,同比下滑 2.6%,直接少了近 7 亿元。
渠道收缩揭示深层危机。
更要命的是渠道数据:经销商数量从 67215 个降至 63806 个,减少 3409 个;直营零售商从 220623 个降至 219124 个,减少 1499 个。
这意味着什么?康师傅正在主动收缩战线,放弃那些 " 不赚钱 " 的渠道。听起来像是精细化运营,实际上是被迫 " 战略收缩 "。
从 2021 年到现在,康师傅的经销商数量从 80726 个降至 63806 个,直营零售商从 256567 个降至 219124 个。三年时间,渠道网络缩水了 20% 以上。
这种收缩在短期内能提升单店效益,但长期看会削弱品牌的市场覆盖能力和影响力。当消费者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买不到康师傅的产品时,品牌力自然会下降。
竞争对手的强势反弹。
更让康师傅焦虑的是,统一正在强势反弹。
统一 2025 年上半年营收 170.87 亿元,同比增长 10.6%;净利润 12.87 亿元,同比暴涨 33.2%。
具体到细分业务:统一食品营收 53.82 亿元,同比增长 8.8%;饮品营收 107.88 亿元,同比增长 7.6%。
一边是康师傅的全面下滑,一边是统一的全面开花。这种对比格外刺眼。
更要命的是,统一还在抢夺康师傅的优势品类。茶饮料领域,康师傅营收 106.70 亿元,同比下滑 6.3%;统一营收 50.68 亿元,同比增长 9.1%。
产品结构调整的尴尬。
康师傅试图通过产品结构升级来摆脱困境,但效果并不理想。
容器面营收 67.71 亿元,同比下滑 1.3%;高价袋面营收 50.92 亿元,同比暴跌 7.2%。这两个高毛利品类的下滑,直接拖累了整体表现。
只有中价袋面和干脆面实现增长,分别上涨 8.0% 和 14.5%。但这两个品类营收规模较小,难以弥补主力产品的下滑。
这说明康师傅的高端化策略遇到了阻力。消费者对高价方便面并不买账,反而更青睐性价比产品。
原材料涨价压力巨大。
2025 年上半年,棕榈油、包装材料、小麦等原材料价格波动上涨,给康师傅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压力。
新国标下的政策合规和技术升级,也带来了更多隐性成本。这些都在挤压康师傅的利润空间。
人工成本持续上升。
随着人口红利消失,人工成本持续上涨。康师傅不得不通过自动化改造来降低对人工的依赖,但这需要大量资本投入。
市场竞争加剧。
除了统一等传统竞争对手,康师傅还要面对白象、今麦郎等品牌的冲击,以及各种新兴速食品牌的分流。
在这种多重压力下,涨价似乎成了康师傅唯一的选择。
03 涨价:饮鸩止渴还是理性选择?
面对困局,康师傅选择了涨价。
从财务数据看,这招确实管用。饮品业务营收虽然下滑 2.6%,但毛利率提升 2.5 个百分点至 37.7%,净利润暴涨 19.7% 至 13.35 亿元。
用更高的单价弥补销量下滑,这就是康师傅 " 减收增利 " 的核心逻辑。
但市场反应很现实。社交媒体上 " 康师傅涨价了 " 的吐槽此起彼伏,原本的 " 性价比之神 " 光环在褪色。有超市直接在涨价公告中写道:" 旁边的统一饮料只要 4 元。"
对价格敏感的消费者来说,几毛钱的差价足以改变购买决策。
从商业逻辑看,涨价其实是理性选择。在一个萎缩的市场里,企业要么打价格战争夺份额,要么涨价维持利润。作为行业老大,康师傅显然选择了后者。
这种策略在短期内能稳住财务数据,但长期风险不小。继续涨价可能进一步疏离消费者,加速市场份额流失。
04 创新能成为救命药吗?
当然,康师傅也在努力创新。
技术层面下了血本。600 多项专利技术,航天级别的温控工艺,FD 冻干技术,"0 油炸 " 的鲜 Q 面——听起来都很高大上。
产品矩阵全面升级。老母鸡汤面主打健康,番茄牛肉面迎合年轻人口味," 香爆脆 " 干脆面向休闲零食渗透," 东方食集 " 系列推出各种异域风味。
营销玩法越来越花哨。与伊利跨界合作,和 " 小刘鸭 "、" 宝可梦 "IP 联名,甚至把 " 深夜面馆 " 开到各地制造话题。
但效果有限。这些创新虽然在细分市场获得了成功,但撼动不了整体下滑的趋势。
问题在于,康师傅面临的不是产品创新不足,而是整个行业的结构性危机。当外卖解决了便利性问题,当健康意识重塑消费偏好,方便面的存在价值被根本性动摇了。
05 没有永远的护城河
康师傅的困境,其实反映了一个更深层的商业真相:没有哪个行业能永远高枕无忧,也没有哪家公司能永远躺在过去的成功上。
曾经,方便面堪称 " 国民速食 ",康师傅更是这个领域的绝对王者。但时代变了,消费者的需求变了,竞争格局也变了。
外卖平台用更好的用户体验重新定义了 " 方便 ",把方便面的核心价值给颠覆了。
健康理念的普及让方便面从 " 生活必需品 " 变成了 " 垃圾食品 ",品牌形象一落千丈。
高铁等基础设施的完善消灭了方便面最重要的消费场景,让它失去了最后的避风港。
在这种情况下,康师傅选择涨价维持利润,算是一种现实的无奈。毕竟,在一个正在萎缩的赛道里,保住利润比保住营收更重要。
但这不是长久之计。持续涨价只会加速消费者流失,最终把自己推向更危险的境地。
真正的出路在于重新定义方便面的价值主张,或者干脆跳出这个赛道,寻找新的增长点。
问题是,康师傅能做到吗?
从目前的表现看,这家公司似乎还沉浸在过去的辉煌中,试图用涨价和微创新来延续昨天的成功。
但商业世界从来不相信眼泪,也不会因为你曾经的辉煌而网开一面。
市场只看结果。而康师傅的结果,已经写在财报上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