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央视新闻、第一财经资讯及各地法院披露案例,近期,一个被称为 " 职业背债人 " 的特殊群体正在野蛮生长。他们被中介机构精心包装后,成为套取银行贷款的完美工具。
近期,多地法院密集披露了多起涉职业背债人的金融犯罪判例。记者梳理发现,这条灰色产业链已形成严密的协作网络:介绍人在各类平台上发帖锁定潜在背债人 " 拉人头 ",实操中介团队负责 " 包装 " 身份、动用各类关系办理贷款事宜," 白户 " 则负责最终背债。某些专业团伙已实现 " 规模化作业 ",能套取银行上亿元资金。
△央视焦点访谈曝光职业背债人群体。
这些职业背债人的动机是什么?真能拿到高额收益吗?其背后的法律风险有哪些?8 月 18 日,潇湘晨报记者采访了国家 " 双千计划 " 法学专家、芙蓉律师事务所主任陈平凡。
陈平凡介绍,在民事上,职业背债人面临债务清偿义务:职业背债人作为贷款名义借款人,需对全部债务承担还款责任。金融机构有权通过诉讼追讨本金、利息及违约金,若拒不履行,背债人将被纳入失信名单,限制高消费、出行和子女教育等。 信用永久性损害:骗贷行为会导致个人征信记录严重不良,影响未来购房、贷款等正常金融需求,修复周期长达 5 年甚至永久。
刑事上,职业背债人可能涉嫌多项罪名。具体如贷款诈骗罪:若以非法占有为目的,通过伪造材料骗取贷款,数额较大(2 万元起)即构成犯罪,最高可处无期徒刑。 骗取贷款罪(《刑法》第 175 条之一):即使无非法占有目的,但采用欺骗手段获得贷款并造成金融机构重大损失(50 万元以上),可处 3 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 伪造、变造、买卖国家机关证件罪(《刑法》第 280 条):为包装身份伪造房产证、营业执照等文件,最高可处 10 年有期徒刑。 洗钱罪(《刑法》第 191 条):若通过多层账户转移资金以隐匿来源,可能构成洗钱罪。
职业背债人还可能承担 " 共犯 " 责任,如配合中介团队实施骗贷,可能被认定为共同犯罪,承担主犯或从犯责任,量刑根据实际参与程度而定。组织骗贷、伪造文件的中介,可能构成贷款诈骗罪共犯或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主犯最高可判无期徒刑。若银行工作人员未履行审核义务,导致骗贷成功,可能涉嫌违法发放贷款罪(《刑法》第 186 条),处 5 年以下有期徒刑。 职业背债人不仅是债务偿还主体,还可能因参与伪造、骗贷等行为被追究刑事责任。司法实践中,贷款金额、主观故意、证据链完整性是定罪量刑的核心因素。
△央视焦点访谈曝光职业背债人群体,职业背债人黄某礼接受采访。
媒体此前报道:
"200 万买断人生 "
与大众的认知不同,职业背债人的构成较为复杂。第一财经记者采访发现,其中既有低收入群体、冲着高薪 " 上钩 " 的失业者,也包含部分资金链困难的小微企业主。
"3 个月赚 200 万,代价是成为老赖。" 这是许明(化名)一开始就清楚的事情。他来自粤西一个乡村,初中毕业后就进厂打工,一直处于 " 赚少花多 " 的状态。
许明最初接触到背债,是在社交平台的评论区。有人在大量招收白户 " 村民 ",称短时间内可以赚到百万元。贷款行业里,一些 " 征信正常,没房、没车、没有资产 " 的人员,被称为 " 征信白户 "。这些 " 征信白户 " 多数居住在农村地区,他们平时没有向银行贷款,个人征信良好。
他觉得这是个 " 改变命运的机会 ",钱到手就找个地方 " 隐姓埋名 "," 阔绰过一辈子 "。" 大不了就是坐不了高铁、飞机。这有点像是父母辈下岗的时候买断‘工龄’。我去做这个操作,200 万买断人生。" 许明说。
与许明相比,此前在工地干活的陶天(化名)则是稀里糊涂当上了背债人。由于行业下行,他去年至今打工一直断断续续,有天他在网络上看到一个广告,声称只要是白户就可以尝试 " 一个年薪百万的职业 "。他联系上这家公司,对方承诺只需配合完成购房流程,就能轻松拿到一笔不菲的酬劳。
对接的中介告诉他,需要 " 包装身份,去银行贷款,背一套房 "。房贷由中介偿还 1 到 2 年,至少主观上就不算诈骗了。即便 " 爆雷 ",也会有人来解决。他虽然知道 " 可能违法 "" 对征信也不好 ",但还是选择冒险一试。他按照要求,跟着中介伪造收入证明、社保记录,甚至办理了银行卡和电话卡。
而孙玉(化名)接触背债,是出于资金周转的急切需求。他曾经是一家餐饮店老板,但疫情期间亏损严重,四处筹措资金却没有着落。从银行、各大网贷平台也已很难再贷出款项。压力之下,孙玉决定 " 破罐子破摔 ",牺牲信用 " 来点快钱 ",打算为一家公司背 500 万元债务,从中换取 200 万元的报酬。
这些来自天南海北的职业背债人,因为不同的动机、相似的目的被聚在一起。在中介流水线操作下,他们不再是失业、贫困、资金链断裂的 " 失意者 ",签完各种资料后被精准包装成有资产、有工作、有公积金的 " 三有人员 "。
许明、陶天被包装为一家工业公司的财务经理,年收入 10 万元。孙玉则被包装为一家建设公司的高管,拥有稳定的收入和大量个人资产。
陶天回忆,当时签了很多资料,中介公司发来一家公司的名称和信息,要求他记牢,在办理贷款时需要使用。而对怎么借用的身份、要使用在哪里、具体如何操作,他一无所知。
团伙作案、多次骗贷
在背债环节中,职业背债人需要接触庞杂的中介网络。孙玉、许明接触的中介均超过十人,既有 " 介绍人 ",负责 " 拉人头 ";也有 " 渠道商 ",负责对接 " 客户 ";还有所谓 " 真正的中介 ",负责 " 实操 " 环节。
许明回忆,自己首先接触的是网络上联系到的介绍人王某,王某搜集资料后,将他介绍给了 " 上级公司 ",对接人是李某,李某检查征信报告、帮他包装完身份后,又将他推荐给了丁某。
丁某直接对接操作团队。在操作团队中,有人负责找房子,有人负责伪造工作和社保记录,有人负责和银行内部贷款经理沟通。最后他们会被拉去 " 背房 "" 背车 " 或者 " 背企业 "。许明选择了 " 收益 " 最大的一种方式,即 " 背房贷 "。
孙玉也被多名中介 " 经手 " 过标准化流程后,最终进入实操环节。不过他很快打了 " 退堂鼓 ",因为经手的人太多了,他觉得自己实际到手的钱可能有限,冒这个风险似乎并不值当,于是果断选择 " 跑路 "。
但此后,他依然不断被各类中介联系。从一名中介处他得知,自己的个人信息被发送至一个百人左右的微信推荐群内。如最终做成背债 " 生意 ",发送信息者可赚取一两千元的 " 介绍费 "。
事实上,从各类判例来看,在职业背债模式中,中介基本都并非单兵作战,而是搭建起了庞大的网络。
今年 7 月,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检察院披露一起贷款诈骗判例,柯某某、胡某夫妻为名义贷款的 " 背债人 ",但背后却涉及高达 9 人的 " 包装贷 " 团伙。其中,徐某、魏某为提议者,许某某担任中介,高某是联系人,具体实施者是陈某、韩某某、桑某某。8 月,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披露的翟某某等 4 名贷款中介案例,涉及的亦是包装贷团伙。
对于庞大的中介网络而言,让职业背债人背上 " 房贷 " 等,只是一个开始。
记者调查发现,职业背债人最初背负的债务主要来自三类 " 硬资产 ":房产、车辆及企业债务,这些大宗标的往往能撬动更高额度的贷款。
许明告诉记者,在通过 " 高评高贷 " 套出第一笔资金后,自己并没有拿到承诺的报酬,中介却要求他以这套 " 名下 " 房产继续贷出更多的款项。他听从安排,分别在一家股份行、一家农商行申请装修贷,共套出约 20 万元。同时还申请了多笔消费贷。
以团队作案的中介机构有时甚至能在短时间内骗取千万元金额。在上述上海市人民检察院披露的案例中,2022 年 12 月,被告人翟某某伙同被告人黄某某、王某某等人,在明知被告人连某某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情况下,通过为其编造虚假的工作单位、住址、伪造公积金缴纳记录的方式,骗取两家银行个人信用贷款共 50 万元。翟某某等人还将 20 多名不符合银行贷款条件的人员包装为医药公司、建筑公司等单位职员,以此骗取上海某银行 " 个人消费贷款 " 共计 1110 万元。
浙江省绍兴市检察院此前披露的一则案例显示,一个职业背债人团伙累计骗取银行贷款超过 2 亿元,除去购房款和已还贷款本息,实际骗得贷款 8000 余万元。
来源:潇湘晨报
编辑:古月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