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记者 宋馥李
2025 上海书展于 8 月 19 日落下帷幕。从 8 月 13 日至 19 日,2025 上海书展暨 " 书香中国 " 上海周接待了五湖四海的 " 爱书人 "。上海书展已是第二十一届,作为中国年度重要图书新品首发地和面向个体读者的阅读风向标,上海书展逐渐成为全国最具影响的图书展会之一。它不仅是一个专业的图书展览,更是一场全民的文化盛宴。
今年,上海书展首次设置了上海展览中心、上海书城 " 双主场 ",阅读活动达到 1267 项,创下历史新高,首次作为双主场之一亮相的上海书城,也展销图书品种超 12 万种。
逛展人声鼎沸
场外烈日炎炎,场内人声鼎沸。如果用一个字形容上海书展,一定就是 " 热 "!展会在 8 月中旬开幕,正值盛夏时节,在主会场上海展览中心,为了驱散高温,主办方在展馆外排队区配备了雾化喷淋系统,来为进场安检过程中的读者降温。
" 热 " 的另一重意味,当然就是上海书展的人气。不止是场外排队入场的长龙,场内的各展位和活动区域,总是被摩肩接踵的人流所包围,各个展位和签售的会场里,总是排起一队队的长龙,在有限的空间里,排队长龙还得折几个弯。
来逛展的读者,有白发苍苍的翁妪,也有穿梭跳跃的孩童,有拎着行李箱来趸购的青年,也有直奔心仪作家的粉丝……由此也可见上海书展的魅力:数百家出版机构、几十万种图书、1000 余场活动、100 家实体书店齐集上海书展。
在所谓出版业寒意阵阵,纸书阅读常被感喟日渐寥落的当下,上海书展一如既往地热气蓬勃,或许能给出版业者些许的信心和欣慰。
本次书展,中国出版集团组织旗下 23 家文化品牌出版机构,带来近 4000 余种约 48000 册精品图书,重点新书有中华书局《三国演义》(七色汇评本)、东方出版中心《上海六千年:海纳百川的文明之路》、现代出版社《巴金图传》等。中国出版集团首次在展区内设置 " 文创展销专区 ",带来人民文学出版社的 " 人文之宝 "、商务印书馆的 " 涵芬文创 "、中华书局的 " 中华观物 "、荣宝斋的 " 荣宝斋文创 "。除此之外,中国出版集团精心策划了 70 余场重要文化阅读活动,邀请李敬泽、苏童、孙甘露、鲁敏、王立群、莫砺锋、葛剑雄、康震、蒙曼、蔡志忠、鲍鹏山等诸多名家学者、海派嘉宾来到书展。第二届东方阅读盛典,邀请熊月之、孙甘露、田崇雪、毛尖、徐沪生、李仲谋等名家莅临现场,为读者分享阅读之美。
继 2013 年之后,湖南再次受邀作为主宾省参加此次上海书展。湖南出版集团、中南传媒汇聚旗下 12 家出版发行单位,带来了超 4000 种精品好书以及 29 场重磅活动。比如《湖湘文库续编》,《湖湘文库》被称为是 " 湖南文化史上高耸的地标 ",对湖湘文化的弘扬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湖湘文库续编》秉承该著的编辑方针,对湖湘文献做了进一步的挖掘、开发和整理,上海书展选取了代表性书目予以展示。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将东一馆二层打造成一条世纪文化长廊。除了旗下各家出版社展区带来近万种图书,其中新书 2000 多种,还精心设置了数字出版馆、直播间和特色文化体验,诸多海派风味的书籍在此展售。
新书迭次亮相
上海书展的一大特色,便是新书发布和作家签售密集而热烈。
由江苏人民出版社思库出版的《狐狸与刺猬: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在上海书展发布,围绕 " 网红时代,知识分子何为?" 这一核心议题,本书作者、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许纪霖,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严锋,与知名播客主播程衍樑展开深度对谈,共同探讨信息爆炸时代知识分子的角色定位与精神价值。
《狐狸与刺猬:中国知识分子十论》初版曾荣获首届文津图书奖,时隔 20 余载,许纪霖在保留原书精神内核的基础上,对内容进行全面更新与重构,更换了近六成内容。新版以 " 十论 " 之体例,从思想史、社会史和心灵史的多维视角切入,系统梳理自晚清以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心路历程与精神图谱,并通过剖析 " 帝都与魔都 " 的城市知识分子差异、新媒体迭代的影响及知识分子边缘化现象,揭示了知识群体与社会环境的复杂互动关系。
生活 · 读书 · 新知三联书店前总编翟德芳的访古新作《寻迹古中国 2》也在上海书展首发,首发活动 " 寻迹古中国——一名考古老学生眼中的中华文明史迹 " 讲座吸引了众多读者。上海三联书店首席编辑匡志宏一同作为嘉宾,与对历史、古迹、博物馆感兴趣的读者朋友进行了分享。
近年来,逛博物馆成为热潮,翟德芳在分享中认为,在考古学的发展和对考古发现的研究当中,讨论、质疑都是正常现象,但我们需要的是理性的质疑,而不是粗暴的否定。要看质疑是不是基于实事求是的出发点,是不是充分掌握了考古学的资料,对这些资料是不是进行了严密的论证。在这个基础上,提出的质疑才是有价值的。在对一个东西没有认识的情况下,看一眼就说它 " 一眼假 ",不是一个理性的质疑态度,对于兢兢业业的考古学家们来说也不公平。
《中国黄金货币——近代老金条的前世今生》也在上海书展首发,徐宝明曾担任上海银行博物馆常务副馆长,这本专著将中国 3000 多年来黄金货币的历史娓娓道来,配以 100 多张上世纪初以来老金条的珍贵照片。本书除了介绍了中国使用黄金货币的由来、历代黄金货币及金条这一特殊货币的流通时间、使用范围、存世状况、发行情况,同时还介绍了对金条的成色鉴别及鉴定方法。在书展现场,徐宝明还带了几件 " 黄金 " 样品,与读者现场讨论和交流。
徐宝明介绍说,近代大规模以黄金作为货币流通的,是颇具影响和神秘色彩的金条,上海人俗称 " 大小黄鱼 "。当年在应对国民政府法币、金圆券等纸币的剧烈贬值中," 大小黄鱼 " 曾表现出靓丽耀眼的光彩,成为了那个时代的重要标志之一。
在上海书展首次亮相的新书还有很多,知名作家何建明《浦东新史》新书发布会,以其深刻纪实的笔触和宏达叙事的视角,生动诠释海派文化的开放包容与时代精神;鲍鹏山《孔子语录》新书签售会,作者以深厚的国学功底和生动的讲学风格,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现代解读;《胜利与和平——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连环画典藏》上海首发仪式,邀请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郭义强、中国作协原党组成员、书记处书记施战军为这部重磅主题出版物现场揭幕。
密集的新书发布活动,让读者目不暇接。同一活动场地的新书发布活动依次排布,往往上一场的对谈还未收尾,下一场的发布时间已经倒计时,主持人不得不催促嘉宾们收起谈锋,场下再叙。不同的作家和不同的出版人,在争取着宝贵的时间窗口,向读者传达创作理念和感悟。
在出版业者看来,如今的上海书展,既是图书零售的盛会,也是一场文化嘉年华,以读者为中心,跟随读者,又引领读者。
复旦大学教授邓建国说,在这个时代,我们更需要走进书展、触摸纸书——因为它能帮我们恢复那种被遗忘的能力:专注、思考和沉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