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土豆
截至 8 月 18 日,2025 年暑期档票房已经突破 100 亿元。
从票房分布来看,《南京照相馆》《浪浪山的小妖怪》《长安的荔枝》三部作品占据前三,但热门战争电影《东极岛》却未能跻身其中。
尽管根据猫眼电影的数据来看,《东极岛》上映首周电影票房接近 2 亿。但根据估算,《东极岛》的制作成本超过五亿,与同类型《南京照相馆》的低成本高回报对比来看,这样的票房并不理想。
不过与票房相比,团队更应该担心的是这部作品在观众中的口碑。
《东极岛》的核心叙事是「里斯本丸沉没」这一事件,前期宣发时也一直强调对史实的追溯与补充,却与去年上映的同题材作品形成了巨大的口碑差距。
作为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导演团队历时八年、前后走访四国多地拍摄,引发无数观众共鸣,在豆瓣收获了高达 9.2 的评分。
而到目前为止,《东极岛》的豆瓣评分仍未公开,但从多数观众的评分来看,三星以下的评分居多。同时,电影宣称的「首档衍生播客」反响平平,甚至导演管虎对渔民救援动机的「质疑」,也遭到网友群嘲,并被质疑剧本是对历史的魔改。
图片说明:《里斯本丸沉没》与《东极岛》豆瓣评分对比
前有珠玉可以借鉴,后有好演员阵容的增色,一手好牌的《东极岛》真的如此之烂吗?而面对电影叙事的诸多质疑,又将给中国战争电影的创作带来怎样的警示?
本文将从《里斯本丸沉没》的历史文本叙事出发,以三维度剖析《东极岛》的「三重失败」,以此为未来中国战争电影的叙事提供表达的新思路。
故事太乱,主线不清
其实,《东极岛》最大的问题在于其叙事动机不明朗。
这部电影的重要之处在于补足此前纪录片中的中国人视角,从东极岛渔民的视角来重新描述「里斯本丸沉没」这一事件。
「救人」何以重要?这是中国东极岛渔民自发组织的行为,并且也在其他叙事材料中被淡化了,因此补足并丰富在这一视角下的叙事对我们无比重要。
因此,「救人」自然变成了故事的主线,这也在大量的宣发中不断突出。
图片说明:电影宣发海报
但在电影的叙事中却夹杂了太多人物关系与复杂矛盾,而预告片中大量对「救人」的渲染,甚至到最后的环节才慢慢呈现,甚至潦草结尾。
电影开片,对里斯本丸从香港出发的介绍几乎一笔带过,如果不了解这段历史的观众几乎不知道发生了什么。
而随之而来让人措手不及的是,电影开始着重叙述阿赑与阿荡的兄弟关系,很容易看出两人的性格有较大差别,但也给足了镜头。第一重矛盾就此显现,也为「要不要救人」埋下伏笔。
两兄弟并非是岛民,而是吴老大救来的「海盗」,作为外来者他们与原岛民南北分居,形成了第二重矛盾。同时,吴老大养女阿花与阿赑地下恋情构成了第三重矛盾。
光是讲到这里,已经矛盾重重。此时又加入了日本人对岛屿的统治以及对岛民的奴役、驯化等内容,并间接加入了翻译、当老师的逃兵等多个角色。
开篇半节,为讲述岛屿中的人物矛盾已经花光了笔墨,但人物的塑造却并不够立体,对岛屿的过往故事过于淡化,而过重强调兄弟情谊。
而留给历史叙事的空白则并不多了,对所谓的历史细节描摹非常简略,几乎只是借用了《里斯本丸沉没》的一些历史考据:用摩斯密码在船舱间的信息传递、托马斯 · 纽曼的历史原型。仅此而已,就够了吗?
而为了推动叙事的开展,出现了更为荒唐的改编内容。比如阿赑作为登船人为英国士兵打开了船舱、协助他们逃生,但在纪录片中则并非如此,英国士兵用遗留的刀具在多次努力下才打开了船舱,并与留在船上的日本兵进行了殊死搏斗。
再比如日本人停枪的原因在历史见证者解释的是由于岛民作为目击者可能会扩散日本人的屠杀信息,而电影中却解释为美国人可能会扩散信息因此日本人停了枪。
的确,视角很重要,但这并不代表要省去事情的全貌,更不代表要对历史进行细微的重构。而细节的挪用与改编也不能完全代表对史实的尊重,以此作为宣发并不能代表这部电影对历史改编的尊重。
对这一本身复杂的历史叙事,这部电影用「东一榔头西一脚」的叙事方式,通过多重矛盾夹杂使得观众既没有看懂这一史实本身,也在云里雾里的商业片叙事里迷了路。最后,暴露给观众的只剩下整体的声效景震撼、足够努力的拍摄与高昂的投资。
个体突出,群像靠后
再回头看《东极岛》的宣发,电影中「救人」的场景的确没少,影片最后的呈现更是用足了资金,并且在谭维维《东极谣》的演唱下变得愈发肃穆而猛烈,观众很难不在这样宏大的镜头下被触动。
但这只能算导演团队会拍,利用音乐和镜头造势,以补足讲不好群体故事的失误。
而电影中的群像,真的显现出渔民「救人」的原有之意了吗?
这部电影是在为商业片中演员「努力演绎」创造机会,还是为了呈现渔民集体的人道主义精神?
《东极岛》极大程度上忽略了在当时情境下渔民群体的主体性,当然这和叙事矛盾的掺杂过多脱不了干系。
由于加入了过多的人物矛盾,电影在很长的时间中都想要通过人与人的关联,去塑造立体的人物画像与关系,只不过似乎力不从心。
立不住了,怎么办?
《东极岛》同样借用了近年来国产悬疑和战争电影的通用伎俩,以血腥和暴力试图向观众展示对「真实场景与细节」的还原,以最没什么含金量的电影场景想要「唬住观众」。
但这越来越不是一个好办法了。
加入血腥和暴力的镜头就可以遮掩讲故事的失败吗?举个例子,通过日本人搜人屠杀的剧情,电影潦草处理了故事线与人物尚未明晰的吴老大,而阿荡的表演还未展开就直接被带入了船舱。
先不用追溯历史中是否存在着这些事件,这种将主角直勾勾抛在剧情的主镜头上的选择,只能看出导演拍爽了、演员用力演了,但却交出了失败的故事。
图片说明:东极岛电影播客
更让不少观众震惊的是,导演管虎在播客「东极岛电影播客」中提及,团队在剧本写作过程中,一直试图推敲和追问「为什么渔民会救英国士兵?」这一核心问题。
很显然,电影很长时间都在是否要反抗日本人、出去救人这一问题中进行轮番徘徊,直到日本人的行径使得岛民「忍无可忍」时,这时候人性才凸显出来。并由唯一的女主角阿花打破禁忌,诉说了一番「表面的女性叙事」。
为什么救人?这的确是一个问题,但却不应该是这部电影要解决的问题。
混杂于复杂矛盾中,「为什么救人」的命题发问,最终也变成了「有卖腐嫌疑」的兄弟情谊和「浅显口号式的」女性叙事的铺垫。
似乎最终整个故事都变成主角的展示台,导演团队虽有所克制,寄希望于多元人物形象的塑造,来完成对群像视角里「为什么救人」问题的回答。
但群像直到最后仍然过于单薄、苍白,对双男主的重视在整部电影中的痕迹都过重,零碎的群像直到最后才靠海上的大场面才勉强回应了主题。
历史褪色,感官为重
从观感来看,为什么《东极岛》不如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呢?
这暴露出战争商业片中对感官的过于看重,整部电影过多采用大镜头调度与背景音乐的铺陈,却始终未能将故事全然概述。
似乎整部电影最终都服务于海上救人的场景,的确这部电影在水戏拍摄中下足了功夫,宣传中也提及「一半海上一半海下,一部顶三部」。
水下想象提供了一种陌生的感官刺激,观众也只能通过这种感受来补足对这部作品的认识。
伴以暴力镜头与宏大场景,配着各种紧张节奏的音乐,一路将电影推向高潮,再伴随着乡音的音乐,似乎就可以将所有可以呈现的东西全盘托出,以满足观众在战争商业电影中的需求。
但问题是,战争商业电影最终仍然回避不了历史议题,而这部电影相较于纪录片而言,就存在着无头无尾的历史语境缺失。
故事开展前,一掠而过的里斯本丸信息,几乎默认观众了解其来源与历史场景,通过单刀直入各种岛内关系,使得叙事语境脱离于历史语境。
这让电影真正变成了故事片,而不是历史故事片。
图片说明:《里斯本丸沉没》剧照
《里斯本丸沉没》在没有太多影像的情况下,采用了动画向观众呈现史实,并辅以声音、旁白、音乐等多维度的媒介语言,让观众很容易走进那段历史语境。
而《东极岛》同样借用了纪录片最开始用动画呈现海上航行的板块,但仅止于此。接着它用大量的文字告知观众「发生了什么」,似乎急不可耐转向岛上的故事。
而同时岛上的故事还存在着一个争议焦点,为何要将岛民塑造为「野人」,导演团队认为是对历史的还原。可他们却忽略了另一个本应该还原的内容:岛民几乎说着一口纯正的普通话,而完全没有乡音。
在渔民的集体努力下,许多英国士兵得以获救,到这里戛然而止,为回避叙事上的完整,《东极岛》又一次选用了文字说明。
过量的文字说明不仅是对电影作为一种艺术呈现方式的削弱,而且急转直下「科普历史结局」,使得历史的完整性停留在急躁的叙事中。
难道救人上岸后什么都没发生吗?
根据史实和纪录片呈现,救人上岸后,次日日本人便开始上岛搜人,最终仅留下三位由村民偷藏的幸存者,并突破层层包围圈前往重庆,并通过电台广播揭露日军的罪行。
《东极岛》看似是在宏观历史寻找微观叙事的创新,努力从岛民出发补足先前在这一事件里中国的视角,但却在商业故事、错乱的叙事中不断将历史本色逐层剥离。
最为可怕的是,它披着历史的毛皮强调「努力」来赚取观众的信任,却未能全力贴合历史向世界表达「东极岛的声音」。
本有望成为一部世界性题材的作品,但《东极岛》把一手好牌打得稀烂。
1 号结语
商业战争电影强调在叙事和历史中融合表达,以创新的思路重现战争与历史,传述和平的希望。
很显然,《东极岛》不仅没有做到,还浪费了极好的主题与资源。也许我们不应该要求一部商业电影如纪录片那样全盘呈现历史,但也不能对任何打着历史旗号的作品放低要求。
前有纪录片《里斯本丸沉没》珠玉在前,为叙事添足了历史语境。后有强大演员阵容与资本投入,为拍摄奠定了基础。《东极岛》本应交出满意的答卷,然而却迷失于商业价值与感官体验。
如果把历史当作简单修饰的背景板成为商业电影的趋势,我们还能期待怎样的作品走出国门、冲向世界?
《主编浅度》视频号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