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 | 三言 Pro 作者 |DorAemon
对于测评媒体来说,给品牌方当财神爷,还是给消费者当看门狗,真的鱼和熊掌不能兼得吗?
8 月 15 日,微博拥有近 200 万粉丝的测评博主 @楼斌 Robin 发布了一条剃须刀测评视频,对比了飞科 F8 与徕芬 P3 Pro 等五款产品,结果显示徕芬产品在机身震手感和剃净度等指标上表现逊色。测评中提到,徕芬的水平交叉减震技术实际效果不如价格便宜一半的飞科,且用徕芬剃须 20 秒后换飞科仍能剃出大量胡茬。
当晚,徕芬创始人叶洪新亲自下场,发长文质疑测评公正性,并曝光前员工潘坚(楼斌哥哥)曾拿 500 万离职补偿金;他还指控潘坚在任职期间将零成本内容合作虚报为 50 万元商单,并从中牟利,徕芬方面表示已掌握相关录音证据,将视情况公开;潘坚不甘示弱,回应称 500 万补偿是基于估值上亿元的股份承诺,50 万合作费用是叶洪新亲口允诺的中间人费用,测评内容已是尽力客观贴近实际体验。
目前在叶洪新有关 " 互怼 " 的相关内容均已被删除,只留下 8 月 18 日的一条博文:" 翻篇。志不在此,在星辰大海。 " 同一天,楼斌和潘坚相继转发了该微博。楼斌称,针对叶洪新侵犯二人名誉的事,只要日后不再反复,不再追究。
叶洪新对此次测评反应如此激烈,背后是徕芬电动剃须刀业务承载着公司突破增长瓶颈的重任。徕芬自 2021 年凭借高速吹风机一战成名,2023 年营业额达 30 亿元,但吹风机市场天花板较低,电动牙刷业务又因技术被模仿、营销失误等在 2024 年亏损 8000 万元,电动剃须刀被寄予厚望却在测评中遭遇重击,叶洪新自然如临大敌。
先看测评再下单已成新消费习惯
类似的测评纠纷并非孤例。2014 年,锤子科技创始人罗永浩在优酷直播中与测评博主王自如展开长达 3 小时的辩论,质疑其对 Smartisan T1 的测评存在 " 选择性失明 "。这场辩论的背后,同样是企业利益与测评公信力的碰撞。
从消费者端来看,测评内容在购物决策中扮演关键角色。据中国青年报社调查,89.8% 的受访者购物前有看测评习惯,00 后更高达 94.4%。尼尔森 IQ 与小红书报告指出,44% 小红书用户最近一次购买电子产品是被小红书种草,高于其他社媒平台的 36%。在 B 站,近九成用户在购买科技数码产品前会搜索测评内容,B 站 2024 年科技内容总观看量超 240 亿次,其已成为 3C 品牌推新的必经阵地。
对于高卷入度产品如汽车、数码设备等,详实且情感一致的消费者评论能直接增强信任与购买意向,高质量的网红测评则通过提升购买意向进一步促进销量,消费者购买意向在其中起到了显著中介作用。
这种消费习惯的变迁,本质上是信息权力的转移。当厂商广告的可信度被过度营销透支,第三方测评成为消费者对抗信息不对称的武器。正如学术研究显示,详实且情感一致的消费者评论可直接增强信任,而高质量网红测评则通过提升购买意向促进销量。
问题在于,当测评媒体的评测结果不利于某品牌时,该品牌可能遭受销量打击,甚至引发像徕芬与前员工这般激烈的冲突,测评媒体在某种程度上 " 挡了企业财路 " 。而若测评媒体受品牌方影响或收钱办事,消费者将难以获得真实信息,权益受损。
测评媒体也在一定程度上形成新的信息垄断。当测评内容从 " 真实体验 " 异化为 " 商业脚本 "。当测评机构掌握流量分配权,其影响力甚至超过传统媒体。
做企业的财神爷,还是消费者的看门狗?
当下部分测评媒体已经积累庞大用户基础,使其既具备成为 " 企业财神爷 " 的能量,又肩负着 " 消费者看门狗 " 的天然使命。当测评媒体的商业价值与其用户规模直接挂钩,利益驱动下的内容变形难以避免——是站在品牌方一侧促成交易、拉动销量,还是站在消费者角度揭露问题、守住权益,这种角色的摇摆始终考验着行业底线。
一些头部测评博主凭借影响力,既能化身 " 企业的财神爷 ":不仅能左右产品销量,还可能参与产品开发早期环节,按自身意见定制产品以保证评测结果友好,间接为品牌铺路;但其本应作为 " 消费者的看门狗 ",通过真实评测为用户避坑,这种双重身份的拉扯,让内容客观性时常面临拷问。但现实是,为维持运营和盈利,测评媒体需在 " 财神爷 " 的商业合作与 " 看门狗 " 的监督责任间找到平衡,探索合理商业模式,既不辜负品牌信任,也不背弃消费者期待。
对于测评媒体而言,首先要明确 " 消费者看门狗 " 的核心定位,坚守职业操守,以真实客观为首要原则。建立严格的评测流程与标准,对送测产品进行多方抽检、多维度评测,哪怕面对 " 财神爷 " 角色带来的商业诱惑,也要确保内容公正性。毕竟,失去消费者信任的测评,再强的 " 带货能力 " 也会沦为无源之水。
其次,要加强内容深度与专业度,不仅停留在产品表面功能评测,更要挖掘背后技术原理、市场定位等,为消费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信息,这种专业度既是 " 看门狗 " 的底气,也是 " 财神爷 " 角色的根基。品牌方愿意合作,恰恰是因为用户认可其专业判断。
最后,要探索多元化盈利模式,除了常见的广告合作、品牌推广等 " 财神爷 " 式变现,可开展电商带货、内容付费、会员服务等,减少对单一品牌合作的依赖,降低因利益冲突导致 " 看门狗 " 失责、内容偏颇的风险。
品牌方也应理性看待测评媒体的双重角色:既不必排斥其 " 财神爷 " 的带货能力,也需尊重其 " 看门狗 " 的监督权利。要认识到,测评媒体既是产品改进与品牌建设的助力者,也是市场秩序的维护者。
积极正向地对待测评反馈,对 " 看门狗 " 提出的建设性意见及时采纳优化,让产品更贴合用户需求;对不实或恶意内容依法维权,而非试图用利益捆绑让其沦为只说好话的 " 财神爷 "。通过与测评媒体的良性互动,既借助其影响力扩大声量,也通过其监督完善产品,共同推动市场健康发展。
此外,行业协会与监管部门也应针对这种双重角色建立规范:明确 " 财神爷 " 的商业边界,规范 " 看门狗 " 的监督权利。建立测评行业规范与利益披露机制,要求测评媒体明确公示与品牌方的合作关系、利益往来,让 " 财神爷 " 的商业行为暴露在阳光下;
同时保障 " 看门狗 " 的客观评测权利,对恶意打压测评媒体的品牌进行约束。可参考 WOMMA 的《影响者营销指南》规则,制定适合国内的测评行业标准,对 " 既想当财神爷又想当看门狗却两头失责 " 的违规行为进行严肃处理,净化行业环境,让 " 财神爷 " 的商业价值与 " 看门狗 " 的监督责任并行不悖,最终保障消费者权益。
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既能当好 " 消费者看门狗 "、又能合理扮演 " 企业财神爷 " 的测评媒体。但这种平衡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需要通过技术投入、标准建设和行业自律来换取—— " 看门狗 " 的公信力是 " 财神爷 " 商业价值的前提," 财神爷 " 的合理盈利是 " 看门狗 " 持续发声的保障。
或许,测评媒体的价值不在于非此即彼地选择 " 做财神爷 " 或 " 做看门狗 ",而在于在两者之间找到精准的平衡点:既用专业内容帮消费者 " 避坑 ",也用客观评测为优质品牌 " 赋能 "。
当消费者能清晰识别测评中的商业痕迹,当测评媒体能守住 " 看门狗 " 的底线、用好 " 财神爷 " 的能量,当企业能正视监督、拥抱真实反馈,我们才能真正迎来一个 " 拿不准,看测评 " 的消费新时代。
欢迎加群
欢迎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