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黔中书 08-20
“Z世代”在读什么?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红星照耀中国》书封

"Z 世代 ",从 1995 年到 2009 年出生的一代人。这群成长于互联网、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普及时代的年轻人,还看书吗?他们偏好读什么书、又如何阅读?

一方面,他们的纸质书书单,似乎与此前的区别不大——既有经典文学、权威著作,也有流行读物。

另一方面,他们又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在重新定义阅读。他们习惯于在手机、平板电脑上下载电子书而不是到书店、图书馆获取纸质书。他们阅读大量网络文学,在网络平台分享书评批注,追更 " 读书博主 ",寻找 " 读书搭子 "……"Z 世代 " 的阅读呈现明显的数字化和社交属性。

阅读,正如何影响 "Z 世代 " 的精神世界?他们又在如何改变传统出版业?

"Z 世代 " 的书单

"Z 世代 " 被称为 " 网络原住民 "。在中国,"Z 世代 " 约有 2.6 亿人,占全国总人口的近五分之一。

作为 " 土生土长 " 的 " 网生代 ","Z 世代 " 的阅读呈现鲜明的数字化特点。今年世界读书日发布的《2024 年度中国数字阅读报告》显示,2024 年全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 6.7 亿人,其中 26 岁至 35 岁的用户是主力。

多个数字阅读平台的热门书单反映出,"Z 世代 " 的阅读呈现鲜明的多元特征和时代印记。

特征一:传统经典读物和文学名著长盛不衰。

由阅文集团联合上海图书馆等发布的《Z 世代数字阅读报告》显示,单年讨论度最高纪录由《资治通鉴》创造,全年留下近 1.5 万条评论。《论语》《道德经》等传统经典在 "Z 世代 " 电子书单上持续 " 霸榜 "。《西游记》《我与地坛》《百年孤独》《追风筝的人》等古今中外经典文学读物也是榜单常客。

热播影视剧是经典作品重要的 " 引流器 "。"《狂飙》播出时带动了《孙子兵法》,《人民的名义》播出时带动了《万历十五年》,这种书影的联动对年轻人来说很有吸引力。" 掌阅科技总编辑马艳霞说。

《我的阿勒泰》《人世间》《繁花》等图书也随着影视剧的播出受到年轻人关注,位于多个数字阅读平台榜单前列。

△《我的阿勒泰》书封

特征二:政治、经济、社会类书籍不断升温。

各大书展上,占据 "C 位 " 的精品主题出版物吸引了众多目光。《之江新语》《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等图书广受年轻读者欢迎。大学生郭馨语认为,通过阅读这类书籍,对了解当今中国快速发展的深层逻辑和个人成长都有重要启示。

今年恰逢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相关书籍热度上升。微信读书平台上,《红星照耀中国》登上热搜榜,近期被平台收录的《苦难辉煌》也广受年轻读者欢迎。

此外,最新畅销书如《置身事内:中国政府与经济发展》等深入剖析中国经济与政治发展内在成因的图书,受到年轻人欢迎。《乡土中国》等传统社科类书籍则多年热度不减。

" 当前一些政治、经济类图书,以讲故事、举例子的方式聚焦经济社会发展热点,满足年轻人深度了解国内外政经大事的需求。" 清华大学文化创意发展研究院副秘书长李昶说。

特征三:心理学和个人成长类书籍受青睐。

《终身成长》《认知觉醒》等心理学和个人成长类书籍持续占据畅销榜,在 "Z 世代 " 和年轻职场人群中热度极高。

当下,不少年轻人喜欢用 " 原生家庭 "" 情绪价值 " 等心理学概念深层解读生命成长的内在逻辑。

" 这反映了‘ Z 世代’更关注自我感受和精神健康,同时也折射出这一代人在社会和技术变革中面临巨大的压力与挑战。" 复旦大学发展研究院研究员王帆说。

特征四:历史类书籍流行。

通过《大明王朝 1566》的生动故事触摸历史风云,在《满世界寻找敦煌》记录的鲜为人知的故事中寻找吉光片羽,跟随《翦商:殷周之变与华夏新生》的考古实证探索文明起源 …… 故事性强、叙事轻松的历史科普读物持续受到年轻人欢迎。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等图文书更以新颖的表达方式吸引年轻人。" 这类图书解读迎合了大众的通俗阅读需求。" 广州图书馆文献流通部副主任黄新慧说。

特征五:网络文学 " 吸睛 " 又 " 吸金 "。

多份研究报告显示,"Z 世代 " 是网络文学的消费主体,他们乐于付费订阅网络文学作品,打赏喜爱的网文作家。

以阅文平台为例,"Z 世代 " 去年在阅文新增用户中占比近四成,人均在读作品数从 2023 年的 28 部提升至 31 部。奇幻、现实生活、轻小说、科幻、历史是增速最快的前 5 大网络文学题材。

据青年文学评论家孙涛观察,"Z 世代 " 愿意为喜爱的作品 " 买单 "。一旦某个作家或作品(角色)成为个人 " 偶像 ",便会激发强烈的持续消费欲望。

读书成了全感官体验

手捧书本静静阅读的场景,越来越多地被数字阅读替代。无论上班路上还是出差旅程,打开手机、电脑或是手持电子书阅读器享受海量书籍内容,是 "Z 世代 " 的阅读新常态。

书不仅可以自己 " 看 ",也可以听别人 " 讲 "。大学生程楠最近 " 沉迷 " 在 B 站上看《百年孤独》的解说视频。" 面对这一大部头的世界经典,我翻开书好几次都没有勇气看下去,但 B 站‘ up 主’的解说视频看了好几个。" 她说。

看视频讲书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潮流。去年,抖音平台上时长多于 5 分钟的读书类视频数量同比增长 336%,播放量同比增长 137%;同时,书评类视频和图文播放量增长 135%,累计分享次数增长 518%。

" 讲书 " 视频走红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定争议。一种观点认为,长期以这种 " 浅阅读 " 方式读书,会影响读者的理解力。山东大学特聘教授赵德发认为,沉迷于短视频式的阅读,会加速审美体验的即时性与感官化转向,削弱主动思考与解读文本的能力。还有一些业内人士认为," 几分钟带你读一本书 "" 文改视频 " 这类阅读模式,容易突破合理使用边界,侵害图书作者的知识产权等。

不过,并非所有人都对此持负面看法。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国民阅读研究与促进中心主任徐升国认为,图书讲解、图书导读的视频和直播,都是广义的阅读。浙江少儿出版社社长郑重也认为,新媒体没有削弱阅读效果,而是在推动全民阅读率提升。

" 看 " 和 " 听 " 之外,书还可以 " 玩 "。当当网副总裁张玲发现,年轻人会关注图书链接跳转的同名短剧、漫画,推荐的文创周边、游戏等,纸质图书出现了与之配套的周边 " 谷子 "。

" 谷子 ",即英文 "goods"(商品)的谐音,特指以动漫、游戏、偶像等流行文化元素为主题的周边商品。

此外,借助可穿戴设备进入小说场景与角色互动的 "VR+ 小说 " 模式、扫描实体书触发剧情影像的 AR 模式等,以其游戏化、互动性强的特点,备受年轻人喜爱。

读书,甚至成为一种新的社交行为。通过豆瓣、微信读书、小红书等平台分享批注、书评,阅读弹幕文化兴起;建立阅读群、寻求身份认同;和读书博主积极互动 …… 阅读与社交靠网络 " 一线牵 "。

" 读书不再只是私人的事,‘ Z 世代’更乐于通过网络平台交流阅读心得。" 帆书首席内容官樊登说," 他们在弹幕、评论区非常活跃,享受找到共鸣的兴奋。"

一些 "Z 世代 " 读者还喜欢寻找志同道合的 " 读书搭子 "。在微信读书平台,用户可以进行 " 共情共景 " 的阅读。

值得关注的是,"Z 世代 " 的阅读选择,容易受互联网榜单、主播 " 大 V" 等网络推荐的影响。网络主播直播带货,带火了《额尔古纳河右岸》等纯文学经典;余华、莫言等作家 " 接地气 " 的言论经社交媒体传播迅速走红,带动作品销量。

京东电子书业务相关负责人说,由平台助推书籍销售是新趋势,一些传统书籍通过具有话题性的推介或 " 大 V" 带货成了 " 爆款 "。

倒逼传统出版业变革

抖音旗下的番茄小说,已与全国近 400 家出版机构达成深度合作。约 38 万册出版物电子书在此上架,同比增长 60%,其中不乏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番茄平台上已有 140 余部原创作品实体出版,累计销量突破 400 万册。

" 我们正处于一个重新定义产品形态和行业规则的关键期。" 中国出版集团董事长黄志坚认为,出版业的核心是知识传播,不应局限于纸质图书。

面对年轻人图书消费习惯的变化,一些出版界人士认为,出版需要 " 年轻态 " 融合发展。

B 站跨年晚会的集体狂欢、" 哪吒 " 系列点燃的民族情感、" 谷子经济 " 的蓬勃发展、" 拉布布 " 等潮玩引发的追捧 …… 在上海理工大学出版学院教授丛挺看来,这些文化现象不仅是观察年轻人的窗口,更是出版业破局的契机。

数字技术不仅重塑了阅读行为,也在改变图书出版格局。出版机构利用大数据分析读者习惯,实现精准推送;社交媒体、短视频平台成为重要营销阵地 ……

湖南出版投资控股集团董事长贺砾辉介绍了他们的经验:线上,直播、场景电商让好书 " 找 " 到读者;线下," 岳麓书会 " 等品牌活动与搭载 AI 智能检索的智慧书店,正重塑着阅读的物理空间与体验。

" 出版行业正从‘线性生产’转向‘生态构建’。" 贺砾辉说,未来,出版人需要将智能技术融入出版产业全流程,把出版从相对专业的领域推向 " 人人可参与 " 的广阔舞台。

读书仍是一件 " 深刻的事 "

△《半小时漫画中国史》书封

今年世界读书日前夕,浙江图书馆 " 文澜读书岛 " 向广大书友发出倡议—— " 每天读书半小时,每月阅读一本书 "。

" 文澜读书岛 " 是个读书组织,发起人岳耀勇直言,短视频等碎片化信息的盛行,侵蚀着人们的阅读能力。

杭州市余杭区瓶窑第一中学语文教师项丹利说,长期沉浸于碎片化信息的学生,面对需要综合理解与深度分析的题目,显得力不从心。

" 爬山要爬泰山,读书也要读经典名著,要去人类精神的‘顶峰’走一走。" 文化学者曹文彪认为,经典作品有助于滋养年轻人的思想情感,提升表达能力。

" 深阅读 " 习惯,可以让大脑 " 更聪明 "。

中国工程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校长张立群说,深度阅读在培养创新思维、提升创新能力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读者在字里行间构建的思维导图,实质上是大脑中神经元突触进行物理重构的过程。这一重构过程促进了知识模块的系统性建构。

面对碎片化信息充斥网络的情况," 深阅读 " 犹如建造一座 " 认知防波堤 "。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类脑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孙晓艳说,通过精读建立的知识谱系、历史坐标和思维模型,是人们分类存储各类信息的精神 " 货架 ",能过滤 90% 的无效信息噪音。

学校是培养 " 深阅读 " 的重要场所。清华大学附属小学倡导 " 每天阅读半小时 "。毕业时,同学们感慨 "6 年来读的书垒起来比身高都高了 "。

今年 " 六一 " 国际儿童节到来之际,2025 年 " 中国好书 " 青少年专榜在京发布,共有 100 种图书入选。《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第二卷、《共和国之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诞生记》等图书入选榜单。

政策方面,今年,教育部办公厅、中央宣传部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深入实施全国青少年学生读书行动的通知》,鼓励开展 " 每天阅读一小时 "" 周末阅享半日 " 行动,建立健全学生阅读长效机制。

尽管如此," 深阅读 " 仍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在数字时代," 深阅读 " 一定要捧起一本纸质书吗?数字阅读能否深入知识海洋?

出版界人士普遍认为,从 " 读纸 " 到 " 读屏 ",变化的是载体与空间,不变的是读者对知识的渴望。传统与数字可以兼容。

用 " 深阅读 " 照亮 "Z 世代 " 的成长之路,是出版业的新使命。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陈晖提出,通过创新青少年阅读活动形式,鼓励青少年分享体验、表达感受,在读写共创中点燃兴趣、收获成就。

守护思想的火种,开拓精神的疆土。读书,对每个人都是一件值得的事。

来源 贵阳日报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相关标签

z世代 阅读 图书馆 阿勒泰 书籍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