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研汇FTA 08-20
营养素应用突破新技术——膜包埋技术、胶束技术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营养素是功能性食品的核心成分。然而,众多营养素在实际应用中仍面临一些关键技术壁垒,如成分稳定性差、溶解性不足、生物利用度低、适口性差等问题。作为当前功能营养领域的重要制剂手段,膜包埋技术与胶束技术正为破解难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案。

2025 年 8 月 19 日下午 3 点,郑州瑞普生物工程有限公司制剂事业部技术总监许丽格女士带来了《营养素应用突破新技术——膜包埋技术、胶束技术》的报告分享。她围绕氧化镁、维生素 B1、辅酶 Q10 等热门营养素,系统阐述了两项核心技术在提升稳定性、吸收率和功能强化方面的应用效果。

膜包埋技术——为营养素穿上 " 稳定盔甲 "

膜包埋技术是指利用成膜性材料将营养素包裹起来,以提供性能支撑或化学保护的技术。相比其他包埋方式,膜包埋技术具有载药量大、膜层均匀细腻、包封率高等优势,能显著改善营养因子的稳定性、靶向释放效果和生物利用度。

1)氯化镁

膜包埋技术不仅提升了氧化镁的加工性能,还提升了成品的稳定性和应用价值。实验结果显示,经过膜包埋技术处理后的氧化镁片剂硬度提高至 15.62kg,脆碎率低于 1.0%,外观也光洁均匀。

来源:瑞普生物

2)维生素 B ₁

在复合配方及油基剂型中,维生素 B ₁易发生降解,而膜包埋技术能有效提升其稳定性。研究表明,经过膜包埋的维生素 B ₁在油溶液中加速存放 3 个月后,稳定性提升超过 1 倍,有效延缓了成分衰减。

来源:瑞普生物

3)辅酶 Q10(50% 膜包埋)

辅酶 Q10 具有抗氧化性质,但见光易分解。而辅酶 Q10 经过 50% 膜包埋处理后,在 3 个月储存后依然保持稳定,并在模拟肠道条件下展现出更强抗氧化能力,显著提升了该成分的稳定性和生物利用度。

来源:瑞普生物

胶束技术——为营养素搭建 " 溶解高速路 "

胶束技术通过形成纳米级胶束结构,使难溶性营养因子在水中稳定分散,从而显著提高溶解性和吸收率。这不仅扩大了营养素的应用场景,还能避免分层或沉淀,改善产品的加工稳定性和保质期。

1)褪黑素

传统褪黑素以片剂或胶囊为主,剂型创新受限。胶束化处理后,褪黑素可稳定分散于液体制剂中。实验结果显示,在加速条件下放置 7 天后仍保持澄清稳定,无沉淀或絮状物,突破了剂型局限。

来源:瑞普生物

2)5- 羟基色氨酸(5-HTP)

在 5- 羟基色氨酸(5-HTP)的应用中,胶束技术同样展现了独特优势。研究人员将 18% 5-HTP 应用于软糖制剂中,结果显示软糖在冷却后无析出现象,放置 6 天后依旧保持稳定。

来源:瑞普生物

3)二氢杨梅素

二氢杨梅素在应用过程中存在难溶、易降解的问题。胶束化处理不仅提升了该成分的水溶性和稳定性,还能够有效延缓氧化分解。纳米颗粒结构则促进肠道吸收,使其抗氧化、护肝等功效得以充分发挥。

来源:瑞普生物

4)白藜芦醇

白藜芦醇同样因溶解性差、易降解而应用受限。胶束技术通过疏水内核包封显著提升该成分的水溶性和稳定性,防止光热降解,延长保质期,并促进肠道吸收,从而大幅提高生物利用度。

来源:瑞普生物

直播回顾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生物 维生素 褪黑素 效果 杨梅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