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商韬略 08-20
三位麻省博士后回国创业,一笔400亿大单全球炸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制药领域至今仍流行着著名的 " 三十定律 ":一款创新药从研发到上市,平均需要超 10 亿美元的资金投入 + 超 10 年的时间投入,且最终只有 10% 能获得成功。

现在,这一定律,正在被打破。

59.9 亿美金,高达 430 亿人民币 !

这是一笔 " 人工智能 + 机器人 " 的新药研发订单。

这一订单创造了全球业界的新纪录,而创造纪录的是一家中国公司。

8 月 5 日,来自深圳的港股上市企业晶泰科技(股份简称:晶泰控股)宣布,公司已与 DoveTree 签订最终合作协议并收到对方为合作支付的 5100 万美元首付款。

根据该协议,晶泰科技将利用其基于 "AI+ 机器人 " 的端到端人工智能药物发现平台,为 DoveTree 选定的多个主要针对肿瘤学、免疫及炎症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及代谢失调领域的靶点,发现和开发小分子及抗体类候选药物。DoveTree 将获得以上产品全球范围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权利,而双方合作的最终金额有望高达 59.9 亿美元。

药物研发成功之后,晶泰还将获得相关产品年度净销售额的一定特许权使用费。

成立于 2015 年,且刚在 2024 年完成港股上市的晶泰科技,之所以能获得这一重大订单,很关键原因在于 AI 正加速医药产业研发创新进程,全球药企都在拥抱这一趋势,而晶泰科技则是为之准备得最好的企业之一。

晶泰科技的自我定位是 " 一个世界前沿的基于量子物理、以人工智能赋能和机器人驱动的创新型研发平台 ",而以 "AI+ 机器人 " 致力医药研发即 AI 制药正是其磨得最锋利的一把剑。

晶泰在 AI 制药领域拥有强大算法模型与数据基础,并自主研发了 3V 云端晶型预测平台,可利用高性能计算加速晶型预测和筛选,进而显著提升药物研发的效率和成功率。

目前,晶泰科技也是全球唯一拥有两种顶级制药预测算法的企业,旗下 " 分子物质结构预测算法 "+"XtalFold 蛋白质结构预测算法 ",已被辉瑞等多家全球性药企采用。

在技术融合上,晶泰打通了算法模拟实验与现实自动化实验的边界,实现了 " 量子物理计算 + 人工智能 + 云计算 + 自动化实验 " 的独特技术模式:

线上利用高性能云计算资源驱动 AI 算法和量子化学计算模块,完成药物晶体结构的虚拟模拟和筛选,线下通过全自动化实验机器人对模拟结果进行验证,并采集全流程实验数据。

▲来源:晶泰科技

整个过程中,实验数据不断反馈至 AI 模型,持续优化算法,迭代更新,直至最优。

这既可融合生成式大模型的高效率、物理模型的高精度,又可实现算法模拟和实验验证的完整闭环,可显著减少传统依赖大量实验试错的制药流程。

除此之外,晶泰已实现了自动化化学机器人的规模化生产,部署投入了数百台自主研发机器人,打造出了全球商业运营规模最大的人工智能化学实验工站集群。

凭借这些技术优势,晶泰早在 2016 年一场由辉瑞举办的全球晶型预测盲测上,就以 100% 预测率的成绩,力压欧美顶级公司和机构,夺得最高成绩,一战成名。

目前,晶泰科技的 AI 制药业务版图已涵盖全球 300 多家生物技术与制药公司及研究机构,累计成功辅助至少 10 款药物上市,并不断在节约时间,降低成本等诸多方面创造业界纪录。

据沙利文数据,其核心客户涵盖全球前 20 大生物技术与制药公司中的 16 家,与辉瑞、强生及德国默克集团等多家世界领先的生物技术与制药企业集团,均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

2015 年,三位 80 后物理学博士,在完成麻省理工博后研究后,到深圳成立了晶泰科技。

创始团队的技术背景堪称豪华,董事长温书豪是中国科学院的物理学博士、CEO 马健是浙江大学物理学博士、CIO 赖力鹏是芝加哥大学物理学博士,三人均在 MIT 博后期间相识结缘。

MIT 位处被誉为 " 药物硅谷 " 的波士顿,这里汇集了超过 1000 家生物技术和制药企业,成为了全球生物医药风投投资额最高的地区之一。

温书豪曾坦言:"MIT 创业氛围很浓,我们做物理的人也会受到药物工业大环境的影响 ",最终,他与团队选择押注医药这条创业赛道。

从成立之初,晶泰团队就坚持一个认知,人是一套信号系统,它可以被数字化,而在药物研发中,药物分子与人体的相互作用也可以被数字化,这就给算法设计研发药物奠定了基础。

他们也坚信,生物医药领域的数字化和人工智能融合是无法逆转的大趋势。

传统方法已经无法胜任越来越具有挑战性的靶点和研发问题,要提高回报率,就必须数字化,数字化的未来必然是 AI!

还有很重要一点是,药物研发的底层最终也是落在物理核心上,这是物理学博士可以做这件事的原因,也是晶泰可以建立独特优势的价值点之一。

事实上,自创立以来,晶泰科技也一直在量子计算、AI 模型分析、云计算等多技术领域,不断推动融合,打造 " 物理模拟 +AI 预测 " 的技术壁垒,并提供晶型预测与固相分析服务。

这些技术进步也都带来行业的变革与颠覆,并在创业初期就吸引了巨头关注。

▲来源:晶泰科技

早在 2016 年,创始人之一的温书豪就见到了马化腾。

马化腾表示,在此之前,腾讯基本不会考虑投资这样的项目,但他认为这个事情是对社会有效益的,最终促成了这次面谈以及后续对晶泰科技的第一轮融资。

事实证明,无论是创始团队与马化腾本人,都押对了方向。

腾讯之外,晶泰科技还较早就拿到了谷歌的投资,进而也成为全球范围唯一一家由腾讯与谷歌联合投资的 AI 药物研发公司。

在与辉瑞等全球药企巨头陆续达成深度合作后,晶泰也受到了资本更大的青睐,成为了 AI 制药赛道的 " 吸睛王 " 与 " 吸金王 "。

到公司创立九年之时,晶泰科技已累计完成了 7 轮融资,融资金额高达 7.32 亿美元(约 53 亿人民币),其投资阵容,不仅有腾讯、谷歌,还有红杉中国、中金、软银、人保基金等顶级机构,堪称梦幻与豪华。

这也让晶泰科技成为全球 AI 药物研发公司中融资总额最大的企业,迄今仍未被超越。

然而,即使如此,晶泰科技依旧缺钱,原因很简单,技术是烧钱烧出来的。

截至目前,晶泰已拥有超 500 位专职科学家,持有超 160 项授权专利,旗下四大研发机构,同时推动着 39 项药物发现项目的开展。

这背后正是研发投入的连年增长。

2020 至 2023 年,晶泰科技相关支出分别为 8354 万元、2.13 亿元、3.59 亿元、4.80 亿元,在收入中占比分别达到了惊人的 234.4%、338.5%、269.2% 与 282.4%。

到 2023 年末,晶泰的累计经营亏损已达到 13.85 亿元,若未经会计调整,账面净亏损更是高达 49.3 亿,几乎快赶上了历次的融资总额。

更紧迫的是,此时晶泰账面的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仅剩 7.11 亿元,并因 " 自身造血问题 " 遭到了市场质疑。幸运的是,AI 时代加速了,并很快让晶泰科技成为耀眼之星。

2023 年 3 月,港交所正式推出了《上市规则》第 18C 章,专门为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专业科技公司开辟上市渠道。

比起正常上市流程,18C 放宽了不少门槛,但在技术领域的高标准以及企业在上市前需获得资深独立投资者 " 相当数额投资 " 等特殊要求,依然让许多公司未能通过 IPO 审核流程。

对于晶泰而言,这些反倒成了上市突围的最大闪光点。

▲来源:晶泰科技

2024 年 6 月 13 日,晶泰科技在港交所顺利上市,以晶泰控股挂牌交易,成为第 18C 章特专科技制度落地一年多后的首只上市新股。

顶着 "18C 第一股 " 光环的晶泰,首发募资 11.37 亿港元,总市值也突破 200 亿港元。

这次成功上市,不仅让晶泰获得了更大的市场知名度,也令其募集到了充足资金用于持续研发,晶泰在 IPO 后表示,计划将 75% 的募资用于提升公司的研发及解决方案。

事实证明,持续加码技术,提升全球竞争力,终会获得回报。

随着如今破纪录合作大单的出现,悬在晶泰科技头上的 " 商业化阴云 " 终于散去。

大额订单签署没过几天,晶泰便发布公告称,2025 年中期将实现盈利约 5000 万人民币,这也是公司成立以来的首次盈利。

比当下盈利更令人瞩目的是,全球制药行业,正在走进 AI 巨变的前夜。晶泰科技的未来,也因此更加被高看。

全球制药行业正迎来史上规模最大的 " 专利悬崖 "。

据 GlobalData 与 Pharmaletter 报道,未来五年内,光在美国市场就将有超过 2300 亿美元的药品销售收入面临失去专利保护的风险,而全球范围内,将超过 4000 亿美元。

研发与寻找新药,成了国际制药巨头们的当务之急。

AI 制药技术的出现与普及,则成为推动巨头们推动竞争的关键力量,甚至是胜负手。

AI 加速研发与制药的时代已经来临。

目前,全球已有超过 1000 家 AI 制药企业活跃在市场,较 9 年前增长近 27 倍,有超过 100 家大型创新药企、传统 CRO 及科技公司已涉足 AI 药物研发相关业务,背后更有 1900 余家投资机构参与布局,形成了从技术研发到资本支持的全产业生态。

今年 6 月,全球 AI 制药行业更经历一次集中爆发。

短短不到一个月,便有近百亿美元流向 AI 制药行业,引发行业震动。

其中的典型案例包括:AI 制药公司 Deep Apple Therapeutics 与诺和诺德达成 8.12 亿美元合作;Juvena Therapeutics 与礼来签署超过 6.5 亿美元的协议;Formation Bio 与赛诺菲完成 5.45 亿欧元的授权合作 ......

中国石药集团则与阿斯利康订立战略研发合作协议,后者拟利用石药集团的 AI 药物发现平台,开发新型口服小分子候选药物,这笔合作订单金额高达 53.3 亿美元。

而石药集团的 AI 平台背后,则正站着晶泰科技的身影。2023 年 8 月,石药集团便公告,与晶泰科技就 AI 制药达成战略性合作。

按晶泰科技预测,AI 药物研发能相对于传统的 CXO(医药外包)缩短约一半的研发周期,随着算法的不断进化,未来更有望节省 90% 的研发时间。这无疑是让 AI 研发制药,成了所有大型药企都只能努力抓在手里的杀手锏,也让晶泰科技等企业炙手可热。

而晶泰的空间和看点还不只是全球 AI 制药行业的强有力竞争者,从成立那天起,公司就在制药之外,探索着加速研发的更多可能性,也拓宽着 AI 改变研发的更多边界。

当前,晶泰科技已在保持药物领域技术优势的前提下,将 " 人工智能 + 自动化实验 " 的平台解决方案拓展至生物材料、化学药剂、能源、自动化、农业技术和化妆品等多个领域。

简而言之,就是为这些领域的研发也插上 AI 的翅膀。

去年 8 月,晶泰科技已与著名民营企业协鑫集团签署为期 5 年的战略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协鑫将按项目研发进度,分期向晶泰科技支付预计约 1.35 亿美元 ( 约 10 亿元人民币 ) 的研发费用,晶泰科技则将为协鑫提供钙钛矿、超分子、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碳硅材料等领域高科技新能源材料研发的订单化服务。

越来越多产业研究者认为,所有的研发都可以用 AI 来加速,而晶泰正在将其化为实践。与此同时,晶泰也还在以 AI 能力为核心投资一些相关企业,进一步深入产业构筑生态。

这也意味着,晶泰将有望成为 AI 产业化这条超级赛道的超级选手。

[ 1 ] 《晶泰控股达成 59.9 亿美元授权合作录》第一财经

[ 2 ] 《以 " 量子物理 +AI+ 机器人 " 助力产业科研新范式》证券时报

[ 3 ] 《我们不与竞争对手对标—专访晶泰科技董事局主席温书豪》中国基金报

THE   END

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衷心感谢您订阅《华商韬略》,为了便于您及时收到我们的最新推送,敬请星标华商韬略公众号,感谢支持,期待长久伴您同行。

华商韬略出品

主编:毕亚军  责编:周怡

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部分图片来自网络、图虫创意、东方 IC,未能核实版权归属的,不为商业用途,如有侵犯,敬请作者与我们联系

‍‍

华商韬略旗下公众号,欢迎关注

投稿、约稿、商务合作及建议

敬请联系:010-65580525

zy@hsmrt.com   周总监

"点赞" 是喜欢," 在看分享 " 是真爱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机器人 ai 人工智能 物理 自动化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