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月前," 宋陵麦收 " 火了一座河南小城。
「麦子熟了几千次,河南万岁第一次」,
让不少河南朋友叹道,
每到丰收时,河南终于被看见,毕竟粮食大省嘛。
| 巩义宋陵麦田。图 by 小红书博主 @顾远岱
河南的麦子一年熟一次。
这里种冬小麦,秋天是播种的季节,来年春夏交替之际收获。
麦浪滚滚,在这个 " 一铲子下去,全是祖宗 " 的中原大省,河南足够扛得住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追根溯源。
今天我们要聊的,是 " 宋陵麦收 " 的巩义,
亦是河南最富裕的小县城巩义。
前几天,在北京举行的 2025 县域经济创新发展论坛上,一份榜单将巩义推到了河南省第一。
让其再度坐实了——河南最富县城的名声。
不要小看了这 " 河南第一县 ",因为实力太强,还被民间称作「小香港」。
这有点意思了。
想来 " 宋陵麦收 " 的爆火不是偶然,而是某种必然。
毕竟拥有 7 座北宋皇陵的它,一头连着时光流转千年的深远,一头是巩义人岁岁年年在帝陵地里头,收麦子、种向日葵,秋耕冬种和春耕秋收的浪漫。
在这麦收后的季节,巩义也迎来五彩斑斓的秋天。
| 巩义海上桥村。图 by 小红书博主 @EV-Art
01
帝陵石像在田间地头,
麦田熟了上千次。
两个月前,多少人为这张照片沉迷。
| 巩义宋陵麦田。图 by 小红书博主 @巩义北宋皇陵
夏日躁动,金黄的麦田,像是一地黄金。
几尊石像孤独地伫立在麦子里,阳光晴好,
收割机轰隆隆地打石像身边过,扬起阵阵麦尘,飘散于石刻文官武将的衣袂间。
| 巩义宋陵麦田。图 by 小红书博主 @巩义北宋皇陵
跨越历史岁月的同框,让河南文化大省的含金量更有了实感。
当然,现在看不到麦子了,土地上或许早已种上新的庄稼,帝陵石像们依旧静默不语。
麦收的大幕落下,巩义的面纱揭开。
| 巩义宋陵。图 by 小红书博主 @小怪兽的记事本
说起巩义,自然没有洛阳古都的名气,更不及省会郑州。
虽在郑州的管辖下,小城巩义有自己的骄傲。
这里是河洛文化的摇篮、诗圣杜甫的故乡,
是河南省历史文化名城,是华夏文明发祥地的核心区之一。
" 山河四塞,巩固不拔 "。
在黄河和洛河交汇的臂弯里,北宋皇帝早早就看上了它。
一千多年前,赵匡胤向巩义射的那支箭,让几乎整个北宋皇室皆长眠于此。
埋葬的,是一代帝王江山永固的梦。
| 巩义宋陵麦田。图 by 小红书博主 @顾远岱
巩义,古称 " 巩县 "。
嘉靖《巩县志》记载:" 四面有山河之固,故名巩。" 因为地扼古都洛阳,又有 " 东都锁钥 " 之称,自古以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
它东起虎牢关,与荥阳相邻;西至黑石关,南面嵩山,北临黄河,四面环山,向阳聚气。
只是 2200 多年的置县历史对于巩义而言,还是太年轻了。
距今 5300 年左右的 " 河洛古国 " 都邑,才是巩义最为久远的前身。
双槐树遗址,由此被誉为 " 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 "。
视线回到来自北宋的 " 麦田守望者 "。
| 巩义宋陵麦田。图 by 小红书博主 @顾远岱
不管是不是在麦浪金黄丰收季来到这里,都能被不同的场景感动。
春天绿油油的一片,工匠塑造了它们的形,岁月赋予了它们灵魂。
与麦子共生,与大地融为一体,没有文物被包裹起来不可靠近的肃穆,反而亲切又接地气。
有人说,一年四季都该来看看它们,像是和那遥远的老朋友打个招呼。
当地的人们也对这些石像,习以为常。
| 巩义宋陵麦田。图 by 小红书博主 @巩义北宋皇陵
傍晚,永熙陵前孩子们不时在石像间穿梭,村中的老人坐在石座上吃饭、谈天说地。
据说每隔一段时间,永裕陵文物保护站的对讲机里会传出这样的声音
—— " 永裕陵,永裕陵回话 "。
保护站的工作人员回之:" 永裕陵正常,永裕陵正常。"
这样的对话不知道,传递了多少人。
地里头古人安枕,地上头石像如同历史的眼睛,望着麦田熟了上千次。
这些散落在田间形状各异的时刻,共有 1027 件,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古代陵墓造像群之一。
又被誉为 " 露天石刻艺术博物馆 "。
陵墓前的石人、石兽历经千年风雨,依然默默伫立在麦田之中,它们见证了无数次麦浪的起伏,也见证了岁月的变迁。
| 巩义宋陵麦田。图 by 小红书博主 @小怪兽的记事本
像是有了灵魂般。
一尊又一尊,有的是身披铠甲的武将,有的是头戴官帽温文尔雅的文臣,有的是威猛与萌态兼具的石首。
早期造型质朴的石刻,中期写实生动的刻画,晚期细腻入微的雕琢,每一尊石像都仿佛在诉说着一段历史。
被守护的宋陵,又称 " 七帝八陵 "。
除徽钦二宗外,北宋其余七位皇帝及赵匡胤的父亲赵弘殷均葬于此,加上众多名将勋臣的陪葬墓,总面积达 189.04 平方公里。
当年老祖宗们选择在巩义这片土地安眠,大概不会想到,未来自己的坟前,长成了麦田。
这里曾长期作为官地管理。
直到 100 多年前,当地人创办职业学校,将宋陵土地出租,用以集资办学,后陵墓区渐渐与耕地融为一体。
现今,为了保护文物,每年麦收时,陵区麦田收割要格外留心,避让石像,靠近石刻周边的,则进行人工收割。
千百年后,历史与自然早已完美交融。
金黄的麦浪与古老的石像相互映衬,难怪有这样的评价:
中国麦田千千万,陵墓也数不过来,但在帝陵旁种庄稼,可能只有河南人这么干。
02
从杜甫老家到河南第一县
巩义凭什么这么强?
因帝陵麦田出圈的巩义,当然不只有这两下子。
作为杜甫的老家,巩义的文化底蕴比想象得还要厚重深远。
所以除了去地头看宋陵,秋日里的巩义,还有许多地方值得驻足一观。
距今 1500 多年的北魏石窟,是全国九大石窟之一。
石窟里的飞天灵动飘逸,无价之宝 " 帝后礼佛图 " 庄重肃穆,都是国宝级别的文物。
当阳光透过洞口洒在石壁上,往昔的信仰与虔诚瞬间具象化了。
比洛阳白马寺还早建立的慈云寺,是巩义寺庙的代表。
这座千年古刹,始建于东汉时期,被称作 " 中原第一古刹 "。
巩义没有海,但有个海上桥村。
河谷中有一翻花泉,人称 " 海眼 ",终年不涸。
人们搭桥过往,所以有了 " 海上桥 "。
这座古村的历史久远,约 300 年,其建筑是中原地区少见的明清古建。
古朴典雅、恢弘壮美,是河南访古的好去处。
从巩义走出去的名人,更是一箩筐。
最负盛名的,必然是咱们的诗圣杜甫。
"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深情款款,杜甫心中最明亮的那轮弯月,就是巩义。
南瑶湾村,笔架山下,几孔窑洞,有了杜甫。
他的一生从这里出发,又深深地眷念着儿时的美好。
"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
现在去到杜甫故里,或在杜甫陵园前,都能感受到一方天地,留下一位伟大诗人最初的灵感与情怀。
是啊,小时候的杜甫大概和一般调皮的小孩儿一样,盼着院中的枣子熟了,一溜烟儿地便上了树。
康百万庄园的葡萄,也熟了。
百年古葡萄树的架下,康家的传奇故事,一遍遍被说起。
数百年来,在河洛交汇处,这座庄园始终保持着某种令人神往的沉默。
面积有 38 个乔家大院那么大,被称为 " 中国第一庄园 ",更是十七、十八世纪华北黄土高原封建堡垒式建筑的代表。
不过人们更在意的是,庄园背后的商业传奇。
从山西迁徙而来的康家人,在巩义落脚后,从一家小饭馆开始发家致富,渐渐成为富可敌国的超级大家族。
康家人也一直富裕了十二代,长达四百余年。
今天的庄园,也被誉为豫商的精神家园。
遍布庄园的砖雕、木雕、石雕等艺术构件,是艺术,更是河洛文明的见证。
由古,到今。
从赵匡胤看中的宝地到河洛康家 400 年的商业传奇,很难不承认,巩义真的如同有种玄学背在身上。
是土地的赋予,更是河洛人们的精神传承。
在拿下河南最富有县之前,2023 年,巩义的 GDP 就突破千亿元,成为河南省首个 " 千亿县 "。
明明人口不过 80 万,但小小的巩义,却实力大爆发。
上世纪 70 年代,巩义便有了长远目光。
抢先从小煤矿、小化肥厂等 " 五小工业 " 起步。
改革开放初期,因发展太好,以回郭镇为代表,民间戏称 " 全国两大镇,深圳、回郭镇 "。
80 年代后期,巩义的工业已经占全县的半壁江山了。
到如今," 全国最大生产基地 " 在这里扎堆,比如铝板带箔、净水材料产量、校用化学仪器等等。
" 河南第一县 ",真的不是虚名。
03
烟火人间的质朴温暖
藏在小城最美的秋色里
不管是夏日的金色麦浪,还是杜甫家门前的八月枣,抑或是康百万庄园葡萄架下的葡萄盛会,对于巩义而言,历史飘得再远,都敌不过当下。
那些经过岁月沉淀后,烟火人间里的质朴温暖。
| 巩义海上桥村。图 by 小红书博主 @EV-Art
巩义的老城,有条老街。
园丁街,好吃的多。
铁娟牛肉香气四溢,那独特的卤味让人垂涎欲滴;
官殿小米颗粒饱满,熬出的小米粥香甜浓稠;
曹记枣糕香甜可口,咬上一口,满满的都是幸福的味道。
老店是一代人的记忆,也是我们初到巩义,最快与之共情共胃的地方。
除了美食,巩义还有许多非遗文化。
河洛剪纸讲究 " 图必有意,意必吉祥 ",巩县窑陶瓷沿袭古法,以 72 道工序复刻透影白瓷、兽面贴花罐等经典器型,小相狮舞将天人合一的哲学理念融入高台技艺。
这些都是巩义的文化魅力。
| 巩义海上桥村。图 by 小红书博主 @EV-Art
秋意渐浓,河南的秋天,也到了五彩斑斓的时候。
在巩义,你可以在青龙山上,望层林尽染。
看到漫山遍野的枫叶红得似火,黄得如金,与翠绿的松柏相互交织。
浮戏山的秋天也别有一番韵味。
这里的山峰在秋天的映衬下更显峻峭,山上的植被随着气温的降低逐渐变色,从山顶俯瞰,犹如一片彩色的海洋。
— end —
【版权说明】
本文首图和封面来自小红书博主 @顾远岱,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
小红书博主 @顾远岱、
博主 @EV-Art、博主 @巩义北宋皇陵、
博主 @小怪兽的记事本、图虫创意。
商务合作
微信 / 电话 : 13392316112 城城
电商合作
微信 / 电话 : 13688913816 Mia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