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媒体 08-21
千亿恒力迎来24岁「少东家」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文 | 节点财经,作者 | 十界  

8 月 5 日晚间,一则公告,再次让资本市场关注到恒力。

*ST 松发发布公告称,鉴于公司完成重大资产置换及发行股份购买资产,董事会决定提前进行换届选举。恒力集团副总裁陈汉伦加入 ST 松发董事会。陈汉伦为恒力集团董事长陈建华、范红卫夫妇之子,2024 年 3 月起担任恒力集团副总裁,深度参与集团的经营管理。

而就在今年 5 月,陈汉伦的姐姐、出生于 1993 年的陈逸婷也已进入集团产业工作。这意味着,这家总营收超八千亿的巨无霸,正在有序地进行二代接班。

01 力压华为,去年营收 8715 亿

很多人并不了解恒力,但在中国商界,恒力却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名字。

去年,这家业务横跨石化、化纤、地产、金融的巨无霸拿下了 8715 亿的营业额,比华为的 8621 亿还要多。

而拥有这家公司的创始人也积累了巨额的财富。

被称为针织女王的范红卫,曾以 89.5 亿美元的身价,超过龙湖的吴亚军和碧桂园的杨惠妍,摘下 " 中国女首富 " 的头衔。

范红卫生于 1967 年,成长于以丝绸产业出名的江苏苏州吴江区。20 世纪 80 年代末,她认识了陈建华,一个只有小学学历的年轻人。两人一拍即合,她辞掉厂里工作,和陈建华合伙收购废旧蚕丝,转手卖出去赚差价。

此后,范红卫和陈建华凑了 369 万元,接手苏州盛泽镇一家快倒闭的化纤厂。为了提高生产效率,两人引进 8 台德国织机。仅一年后,厂子月盈利 80 万元。

进入 2000 年,纺织业竞争加剧,范红卫夫妇开始向上游化纤领域扩展,正式成立恒力集团。2007 年,他们投产年产 20 万吨超亮光丝项目,打破国外垄断,填补国内高档有光丝空白。

彼时,中国纺织原料 PTA 有 60% 靠进口,定价权都在日韩手上,国内企业赚的钱远不如卖原料的多。范红卫看准这点,猛砸 260 亿元自建 PTA 工厂,带队去德国化工厂学技术三个月。2012 年 9 月,工厂投产,产品纯度 99.99%,高于进口货。从此,恒力摆脱原料依赖,产业链向上延伸到原油炼化。

恒力集团从纺织起步,一步步覆盖化纤、石化全链条,现在全球每三件高档纺织品原料,就有一件出自他们的生产线。

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恒力集团从濒临破产的小厂成长为横跨纺织、石化、重工、新能源的千亿级企业,其历程不仅是一部中国民营经济的奋斗史,更折射出中国制造业从跟跑到领跑的产业升级路径。

02 借壳上市,恒力精准落子

在过去的发展中,恒力有过数次收购,如果要说最浓墨重彩的两笔,一笔是 21.1 亿竞拍收购韩国 STX 大连造船厂,另一笔则是对松发股份(现恒力重工)的收购。前者助力恒力跻身船舶制造领域,后者则是其战略版图中极具标志性的资本运作与产业升级双重奏。

2018 年,原主营日用陶瓷的松发股份因业绩波动面临退市风险,恒力集团瞄准其 " 壳资源 " 价值,启动收购计划。

彼时,恒力集团以 8.2 亿元协议受让松发股份 29.91% 股权,成为控股股东。此后,为挽救上市公司并整合船舶资产,恒力集团于 2024 年启动重大资产重组,计划将旗下恒力重工注入松发股份,同时剥离亏损的陶瓷业务。

2025 年 5 月 22 日,资产交割完成,恒力重工成为松发股份全资子公司,陶瓷资产由中坤投资承接。

这一操作后,恒力重工通过注入上市公司实现 " 曲线上市 ",避免单独 IPO 的漫长流程,也实现了船舶资产证券化。

此外,在业务协同方面,恒力重工与恒力石化(大连)产业园形成协同,利用石化副产品降低造船成本,同时为恒力集团提供运输支持。

《节点财经》看来,此举不仅节省时间成本,更借助 A 股市场对高端制造的估值溢价,使松发股份市值从 15 亿元跃升至 510 亿元,为后续融资和产业扩张提供了高效杠杆。

此外,通过上述资本运作,恒力在石化与造船领域深度融合创新。恒力重工与恒力石化(大连)产业园仅一墙之隔,其将石化副产品(如蒸汽、二氧化碳)转化为造船能源,每年可减少碳排放超 10 万吨,同时节省能源采购成本约 1.2 亿元。

借助这笔收购,恒力实现了传统制造到高端装备的跨越。

03 恒力 "00 后 " 企二代走上台前

2025 年 8 月 5 日,*ST 松发(现更名为恒力重工)发布公告,提名陈汉伦为非独立董事候选人。这意味着,陈汉伦作为恒力集团副总裁,将直接参与市值超 400 亿元的上市公司战略决策。

他在公告中位列非独立董事候选人第二位,仅次于父亲陈建华。此次提名正值 *ST 松发完成重大资产重组、主业从陶瓷转向船舶制造的关键节点,陈汉伦的加入被解读为 " 为船舶板块后续扩张铺路 "。

陈建华夫妇通过恒力集团持有 *ST 松发 89.93% 股权,《节点财经》看来,此次父子同进董事会,进一步强化了家族对上市公司的绝对控制。这种 " 父退子进 " 的安排,与中国民企常见的 " 扶上马、送一程 " 模式高度吻合。

《节点财经》认为,恒力集团的接班实践,折射出中国民企代际传承的新趋势——通过 *ST 松发重组,陈汉伦以董事身份进入资本市场,既规避了直接 IPO 的漫长流程,又借助上市公司平台放大家族财富。这种 " 借壳 + 二代上位 " 的组合拳,为其他民企提供了可复制的路径。

事实上,恒力集团早已经进入交接期。

早在今年 5 月,陈汉伦的姐姐、出生于 1993 年的陈逸婷也已进入集团产业工作,自 2015 年 6 月起任同里旅游董事,并曾掌管油化、能源服务等业务。今年 6 月陈逸婷亮相集团活动时身份同样是恒力集团副总裁。

子女陈逸婷和陈汉伦逐步接班,姐弟两人已在恒力集团核心板块占据重要地位。尽管接班布局已显雏形,但二代们仍面临多重考验。

*ST 松发虽在 2025 年上半年预计净利润 5.8 亿 -7 亿元实现扭亏,但此前连续 4 年累计亏损超 6.8 亿元,投资者对 " 船舶资产能否持续盈利 " 存疑。年轻高管经验尚显不足,尤其在船舶行业下行周期,决策失误可能放大危机。《节点财经》看来,陈汉伦需在董事会中证明其自身的战略执行能力。

《节点财经》注意到,恒力集团现有高管团队中,多位核心成员为外部聘任,陈汉伦需在 " 家族权威 " 与 " 专业管理 " 间找到平衡点。陈建华夫妇目前仍掌握集团最高决策权,如何避免 " 垂帘听政 " 导致的决策效率下降,是接班过程中的关键课题。

恒力集团的二代接班,本质上是一场 " 千亿资产与产业跃迁 " 的双重考验。陈汉伦与陈逸婷的成长轨迹表明,中国民企的传承已从 " 子承父业 " 的简单复制,转向 " 资本运作 + 技术突破 + 国际化 " 的复合竞争。

未来 3~5 年,随着陈建华夫妇逐步淡出,恒力能否在双碳 " 目标下实现从 " 规模王者 " 到 " 技术王者 " 的蜕变,将成为检验这一接班模式成功与否的试金石。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