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经济 " 半年报 " 中的质与势,武汉冲刺 " 十四五 " 收官年、迈向 " 十五五 " 新征程的密码藏于何处?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吴文汐 武汉报道 2025 年行至过半,距离 " 十四五 " 收官已不足 140 天。隐约可见终点线,武汉在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 " 成绩单 " 也愈发清晰。
从其最新出炉的经济 " 半年报 " 中便可窥一二。今年上半年,武汉市 GDP 首次突破万亿大关,近 4 年来连跨 4 个千亿台阶,不仅同比增速跑赢全国平均线,近四个季度的环比也一路上扬。总量增长的背后是结构的优化,武汉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占规上工业的比重稳步提升,工业投资的持续注入成重要支撑,武汉工业投资连续 18 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上半年工业技改投资总量居全国第 1。
产业提质的同时,武汉市场呈现出内外需两旺的特征。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以 7.3% 的增速优于全国、全省的同时,文旅消费、电商消费等新型消费脱颖而出;出口增速居 32.0% 的高位区间,高附加值产品、" 一带一路 " 共建国家新兴市场出口火热,成为抵御外部风险的 " 稳定器 "。
如果将时间线拉长," 十四五 " 期间,武汉在规划纲要中定下的 " 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大台阶 "" 国家科技创新中心创建取得突破性进展 " 等目标已如期达成,"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8%,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突破 12000 家 "" 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62% 左右 " 等量化指标的完成情况也超出预期。
这些数据印证着武汉科产融合的深度突破——科技创新能力与产业创新活力同频共振,更加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正加速成型。
透过数据表象,更能窥见武汉城市发展逻辑的转型与革新。在 2023 年 12 月召开的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上,武汉提出了 " 三个优势转化 " 的目标。而 2025 年 8 月 19 日召开的中共武汉市委十四届十一次全体会议上再次强调,加快推动 " 三个优势转化 ",重塑新时代武汉之 " 重 ",努力在支点建设中当好龙头、走在前列,并明确将着力抓好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加快文化强市建设、持续探索超大城市现代化治理新路子、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等方面工作。
随着 " 三个优势转化 " 和深度融入湖北 " 建成支点 " 战略的定位和路径更加清晰,不仅为武汉 " 十四五 " 的经济发展与创新转型指明了方向,也将成为武汉下一阶段冲刺 3 万亿 GDP 新台阶、建设现代化大武汉的核心引擎。
期中卷:经济数据中的速度增长与结构优化
从近日公布的经济 " 半年报 " 来看,武汉市上半年经济运行呈现出 " 整体有速度,局部有亮点 " 的特征。
整体来看,上半年,武汉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0592.80 亿元,同比增长 5.5%,在总量和增速上均取得突破,这也是武汉市 GDP 首次在 " 半年报 " 中突破万亿元大关。在增速上不仅跑赢了 5.3% 的全国平均增速 " 大盘 ",也高于自身去年同期的 5.3% 和今年一季度的 5.4%。
" 上半年 GDP 破万亿,对于武汉来说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外部环境承压以及内部转型升级和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造成影响的背景下,这一成绩来之不易。" 华东师范大学城市发展研究院院长曾刚在接受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
分析来看,这不仅得益于工业、服务业的 " 双轮并驱 ",也与内外需市场提振下消费和出口的提速拉动有关。
今年上半年,武汉规上工业增加值、服务业增加值分别同比增长 5.1%、6.3%,数据背后,是产业的动能转换与结构优化。
在工业方面,武汉规上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 15.7%,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为 24.6%,继续保持两位数较高增速的同时,高技术制造业在武汉整体工业经济中的分量更重了,从中足见工业新动能的显现。
湖北省社科院财贸研究所所长叶学平向 21 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指出,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积极谋划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前瞻布局未来产业,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是武汉近几年经济提速的核心动能,这增强了武汉的产业韧性,发挥出高新技术产业、高附加值产业在武汉经济运行中的支撑作用。
值得关注的是,1-5 月,武汉规上工业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长 26.4%。同期,全国平均增速为 -1.1%,武汉大幅领先于全国平均线 27.5 个百分点,可见这一成绩的含金量。
利润的改善自然引发各界的追投。今年以来,海康威视二期、锐科激光华中产业园等重大工业项目陆续开工,武钢无取向硅钢、迈瑞医疗武汉生产基地等建成投产。今年上半年,武汉工业投资增长 12.1%,已经连续 18 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长;制造业涵盖的 31 个行业中,21 个行业投资正增长;全市工业技改投资总量居全国第 1。
" 产业转型需要技术改造,工业投资特别是技改投资为其提供了支撑和保障,推动武汉产业迈向高科技、高附加值,也带来了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强。" 叶学平表示。
能够看出,尽管武汉固定资产投资增势整体受到了房地产开发投资下行压力等因素的拖累,但工业投资的高位运行和工业技改投资的持续注入,展现出武汉投资结构在精准优化中稳步升级。这种调整不仅为武汉工业大盘的稳定运行筑牢了根基,更通过技术迭代升级,为工业经济的长远发展积蓄了足够的后劲。
而文旅市场的亮眼成绩则成为了武汉服务业新动能的具体表现。今年上半年,武汉文旅市场活力持续释放,旅行社及相关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 36.1%,休闲观光活动增长 16.7%。今年以来,武汉抢抓央视春晚分会场、相约春天赏樱花等城市传播热点,围绕小龙虾 IP 举办一系列夏日促消费活动,从春节到樱花季、再到小龙虾消费季,武汉文旅季季有主题、季季有活动,文旅市场一路 " 热辣滚烫 "。
这不仅拉动了产业增长,也刺激了消费。上半年,武汉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4279.97 亿元,同比增长 7.3%,跑赢全国、全省平均增长水平。除文旅消费、电商消费等新增长点的作用外,加力扩围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的持续落地也是其中的重要因素。上半年,武汉市与促消费政策密切相关的家具类、家用电器类、建筑及装潢材料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分别增长 219.8%、40.5%、27.4%。
不只是内需市场,从武汉市上半年外贸成绩单中能够看出,武汉外需市场同样需求强劲。武汉上半年外贸进出口总额完成 2142.7 亿元、增速 22.3%,在全国城市中保持前列。其中,出口是主要拉动力,武汉实现出口总额 1469.8 亿元,增长 32.0%,这一增速优于全国平均线 24.8 个百分点。
今年以来,武汉市积极组织企业 " 抱团出海 ",通过联动拓市场、协同抢订单、合力抗风险,增强企业出海信心。在外贸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武汉出口产品结构持续优化,高附加值产品逐步成为主流,与此同时,武汉主动深耕 " 一带一路 " 共建国家等新兴市场,不仅为外贸增长开辟了新空间、带来了新增量,更显著增强了抵御国际形势波动的能力。
收官战:多个指标超出 " 十四五 " 规划预期
" 十四五 " 临近收官,复盘这一时期的经济发展成效,武汉在其 " 十四五 " 规划纲要中锚定的部分目标已基本达成,2035 远景目标也取得了阶段性进展。
从地区生产总值来看," 经济总量迈上新的大台阶 " 目标已经达成,武汉正式站上 2 万亿 GDP 新起点。
总量目标的如期达成,离不开细分领域任务的超预期突破,这其中,科技创新的跨越式发展尤为关键。武汉在 " 十四五 " 规划纲要中将 " 坚持创新第一动力,建设国家科技创新中心 " 置于任务首位,近年来已结出丰硕成果。
科创中心的创建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武汉于 2022 年 4 月正式获批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同时,武汉在 " 十四五 " 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倍增、科技成果就地转化率明显提高等目标的完成情况均超出预期,高新技术企业从 2021 年的 8000 多家到现在的 16000 多家,技术合同成交额由 2021 年的 1100 余亿元增长至 2300 余亿元。在大力实施 " 学子留汉 " 工程下,武汉连续 6 年成为人才净流入城市。
国家战略是重要加持,但科创的亮眼成绩与武汉的积极落实有更大的关系。在获批建设国家科创中心城市后,武汉先后出台了 " 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20 条 "" 武汉市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条例 " 等配套政策,形成 " 国家战略 + 地方细则 " 的政策闭环。在留住人才方面,武汉打造 " 青年社区 " 微样板,累计建设了 50 家青创园,并为创业青年提供 " 个人最高 30 万元,企业最高 500 万元 " 的贴息贷款服务,2021 年以来,累计发放 " 青创贷 " 超 46 亿元,扶持企业 6000 余家,带动 5 万余人在汉创业就业。
曾刚提到,武汉很早便提出要打造中国产业创新高地,如今又进一步提出了科教人才优势转化、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等目标,不仅致力于在科技创新领域发挥引领示范作用,而且还要把当地的科技创新能力、科研院所科技资源与企业研发能力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生产力,挖掘发展新质生产力上的巨大潜力。
以科创赋能产业转型与创新发展,也是武汉锚定的重点。根据武汉市统计局数据,2024 年武汉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 6414.42 亿元,占 GDP 比重为 30.4%,提前达成了 " 十四五 " 规划纲要中提出的 "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28%" 目标,新兴产业则以年均 20% 以上增速为目标不断提质扩量增效。据计算,2024 年,武汉服务业增加值占 GDP 比重提升至 66.4% 左右,同样超出了其 " 十四五 " 规划纲要中提出的 62% 左右预期目标,更加现代化的产业体系正在武汉加速形成。
曾刚表示,近年来对于科创和新兴产业的投资布局,已为武汉的城市发展带来了肉眼可见的改变。当前,武汉的产业结构总体健康," 多业并举 " 特征显著,这也意味着城市经济韧性强、抗风险能力强。同时,武汉一手抢抓新的产业革命机遇,在先进制造业上发力,另一手延续和拓展传统制造业基础优势,其发展效果已经显现。
" 武汉的路径是正确的。按照现有的逻辑走,路会越走越宽。" 曾刚认为,只要牢牢抓住优势、发挥优势,武汉在中国产业版图中的独特地位无法替代。无论是产业基础、创新技术还是对外合作网络,武汉均具备很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
2023 年 12 月,武汉市委十四届六次全会提出,加快把科教人才优势转化为创新发展优势、把交通区位优势转化为国内国际双循环枢纽链接优势、把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为绿色发展优势。
近年来,除科教人才优势转化取得显著成效外,武汉通过交通区位优势转化实现了枢纽建设和开放能级的跃升。入选生产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建设名单,成为全国第二个集齐 " 五型 " 国家物流枢纽城市;天河机场第三跑道投用,成为中部地区第一个拥有机场三跑道城市;鄂州花湖国际机场作为亚洲首个专业货运机场,航空货邮吞吐量已跃居全国第 5。在生态资源优势转化下,1 至 7 月武汉空气质量优良率比去年同期提高 6 个百分点,优良天数增加 12 天,富集的生态资源被活化利用,成为绿色产业、生态旅游产品。
这些所带来的,不只是经济数据的跃升,也推动武汉城市发展理念、方式、动力和重心完成一场系统性的革新。
下半场:持续发力 " 三个优势转化 "
" 十四五 " 收官战已进入下半场,武汉如何奋战全年,确保 " 十四五 " 目标任务的圆满达成?
8 月 5 日,武汉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强调要扎实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着力稳就业、稳企业、稳市场、稳预期,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奋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
会上重点提到,要持之以恒推进转型发展,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统筹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培育壮大,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不断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积极融入全国统一大市场,着力推动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科产融合、内外贸一体化发展成为武汉奋战下半年的重点。
叶学平认为,武汉还需继续巩固和壮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良好基础,将其转化为发展优势。同时,在消费领域,武汉还有更大的空间可以挖掘,包括发展消费新业态新模式、拓展文旅消费等新型消费领域等。" 近年来旅游业的发展十分火爆,抢抓这一机遇,实现文旅融合,既能够拉动武汉的消费需求,支撑经济的持续增长,也能够优化产业结构,提升服务业的增长空间。"
而 8 月 19 日召开的中国共产党武汉市第十四届委员会第十一次全体会议上释放出信号:武汉将在加快推动 " 三个优势转化 " 和深度融入湖北省 " 建成支点 " 战略任务中持续发力。
会上强调,要坚定不移推进转型发展,统筹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城市发展方式转变,持续构建体现武汉优势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因地制宜探索各区转型发展路径,不断提升城市能级和核心竞争力。
会上指出,要加快建设富有活力的创新城市,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持续提升创新策源能力,培育壮大创新主体,加快建设全国科技金融中心,积极探索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有效路径,推动更多科技成果加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努力打造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高地。要系统提升开放枢纽功能,建强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加快打造内陆开放高地,全力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更好服务和融入构建新发展格局。
这次会议清晰勾勒出武汉奋战 " 十四五 " 收官年、迈向 " 十五五 " 新征程的路线图,而这些发展方向,正是武汉能否加速突破 3 万亿 GDP 大关、实现城市发展能级跃升、建成现代化大武汉的关键所在。
叶学平表示,武汉具有发展的多重优势,再叠加一系列的国家战略,正处在发展的战略机遇期。在 " 加快建成支点 " 战略下,武汉应争先锋、打头阵,积极应对当下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以及国内经济转型爬坡阶段所带来的压力和挑战,实现经济的更快增长。
在实现自身发展的同时,武汉也将通过引领带动、协同联动周边城市的方式深度融入区域发展大局。曾刚认为,武汉作为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中的龙头城市,如何进一步提升辐射力和带动力,是时代所趋,也是武汉当下和未来发展的不二选择。
" 如今是一个百舸争流的时代,也是一个协同合作的时代。武汉需加强与周边其他城市的跨地区产学研一体化合作,通过合作建设创新共同体、建设跨地域先进制造业集群等方式,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彰显武汉作为中心城市的责任担当。" 曾刚表示。
来源:21 财经 APP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