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科技 08-21
奥迪中国“南北相争”:都想证明自己才是正统,但这不重要了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南北奥迪,正在国内上演 " 甄嬛传 "。

在上汽奥迪 AUDI E5 Sportback 开启预售之际,一汽奥迪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了一则意味深长的推文。文中强调:" 奥迪四环,是闪耀于车头的标志,也是深植于血脉的严苛标准,纵使电动时代,不妥协的基因也未被改写,四环相扣,才是奥迪。"

  图源:一汽奥迪

尽管并未直接点名,该表述仍被众多网友解读为是对上汽奥迪使用 "AUDI" 英文标识,而非经典四环车标的一种嘲讽。

当消费者对 " 正统奥迪 " 的争论愈演愈烈时,或许我们更该看清:在中国车市变革的十字路口,南北奥迪的真正战场,从来不止于车标与定价。

奥迪的四环标识,自 1932 年由霍希、奥迪、DKW 和漫游者四家公司合并时,便承载着品牌百年的历史厚重感。对于中国消费者而言,这四个相互嵌套的圆环更是与 " 豪华 "、" 技术 " 深度绑定,从最早的奥迪 100 进入中国,到后来的 A6L 成为 " 官车 " 代名词,四环标识几乎等同于奥迪在中国市场的全部记忆。

但这一切在 2021 年被打破。当年,上汽与奥迪正式签约,宣布成立合资公司,国产奥迪车型不再由一汽奥迪独家垄断。2024 年,上汽奥迪宣布成立新品牌 AUDI,其车标 logo 不再采用经典的四环标。

当时,上汽奥迪对此的解释是 " 为了差异化定位 ",主打年轻、运动市场,与一汽奥迪的商务、稳重形象形成区隔。

  图源:上汽奥迪

原本井水不犯河水,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这种 " 差异化 " 正逐步演变成直接对抗。

今年 8 月,上汽奥迪 E5 Sportback 上市,作为一款中型轿跑,其 23.59 万元的起售价不仅低于同级别竞品,更是接近降价后一汽奥迪 A4L。而 E5 Sportback 在智能化上远超 A4L,直接威胁到一汽奥迪的基本盘。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一汽奥迪那句 " 四环相扣,才是奥迪 " 的推文引发了广泛解读。而一汽奥迪随后的一系列动作更强化了这种印象,其近期推出的广告中,四环标识被反复强调,甚至在文案中加入 " 传承经典 "" 原汁原味 " 等字眼。

然而,如果要追源头的话,奥迪历史上也不是第一次采用 AUDI 标识了。从历史上来看,奥迪的四环标是 70 年代之后的事情,之前也有很多的时间使用过 AUDI 的字母标,只不过这些产品都没有进入中国。进入中国的时代就是四环的时代,因而让大家形成了奥迪 = 四环的印象,有些人说没有四环就不是奥迪,这样的理解其实是片面的。

为了回击一汽奥迪的嘲讽,上汽奥迪也在微博开屏广告中,将历代采用 AUDI 车标的车型放在一起,并表示 "传奇仍在书写",言下之意在于,AUDI 车标也具有奥迪的历史基因。

  图源:微博

这场标识之争的本质,实则是对 " 奥迪 " 品牌定义权的争夺。

在消费者认知中,品牌符号往往与 " 正统性 " 直接挂钩。一汽奥迪显然希望通过强化四环标识,巩固自己作为 " 中国奥迪 " 开创者的地位;而上汽奥迪则试图通过英文标识,摆脱 " 跟随者 " 的标签,建立独立的品牌认知。

但问题在于,当两个合资公司都在争夺同一品牌的解释权时,最终可能导致的是消费者认知的混乱。

事实上,南北奥迪的 " 内战 " 并非一朝一夕形成,而是长达十余年利益博弈的集中爆发。

早在 2010 年前后,奥迪便开始筹划在中国市场的 " 双合资 " 布局。当时,一汽奥迪已经占据了奥迪在中国市场 90% 以上的销量,形成了绝对垄断地位。但奥迪总部显然不满足于此 。

随着中国成为全球最大汽车市场,奥迪希望扩大产能、引入更多车型,而一汽集团在新能源转型、产品规划等方面的保守态度,让奥迪看到了与其他车企合作的可能性。

于是,上汽集团的加入最初被奥迪视为一条激活市场的 " 鲶鱼 ",旨在打破原有格局、激发竞争活力。

  图源:上汽奥迪

2016 年 11 月,上汽与大众集团正式签署合作协议,计划铺设奥迪品牌销售渠道。这一举动瞬间点燃了一汽奥迪与上汽奥迪之间的 " 战火 "。

事实上,早在签约之前,一汽方面就已有所行动。2016 年 10 月,一汽奥迪召开投资人会议,促成 " 奥迪经销商联会 " 成立。随后在 11 月,15 家一汽奥迪经销商集团代表与奥迪公司进行谈判,明确要求德方中止与上汽的合作,否则将停止提车。

面对来自经销商体系的强大压力,奥迪方面最终承诺 " 暂停与上汽集团关于销售和网络的谈判 "。

此后数年,奥迪、上汽、一汽及经销商之间多方拉锯、博弈不断。直到 2020 年 12 月,三方共同发布联合声明,确定上汽奥迪产品将通过现有奥迪投资人网络进行销售和售后服务。至此,双方之间一种微妙的、" 薛定谔式 " 的平衡态才初步形成。

然而,市场的变化远超预期:一方面,新能源汽车市场爆发式增长,传统燃油车面临转型压力;另一方面,中国品牌的崛起正在挤压豪华车的价格空间,奥迪需要更具性价比的产品争夺市场份额。

于是,原本的天平逐渐被打破。上汽奥迪在 2022 年推出了 A7L,直接对标一汽奥迪的 A6L;今年的 E5 Sportback 更是下探至 23 万级,与一汽奥迪的基本盘形成正面竞争。而一汽奥迪也不甘示弱,加速电动化转型,推出 Q4 e-tron 等车型,试图抢占上汽奥迪的新能源市场份额。

在这背景下,价格战开始了。

今年上半年,一汽奥迪多款车型降价幅度超过 10%,其中 A4L 的优惠高达 6 万元,A6L 的终端价较指导价低了 8 万元;而上汽奥迪更是 " 以价换量 ",Q5 e-tron 的起售价较上市时下降了近 10 万元,E5 Sportback 的定价更是被业内称为 " 自杀式定价 "。

  图源:上汽奥迪

这种 " 内耗式 " 竞争已经开始影响奥迪的品牌价值。过去,奥迪在中国市场的溢价能力仅次于奔驰、宝马,是 " 德系三强 " 的重要一员。但如今,频繁的降价和南北之争导致消费者对奥迪的豪华感产生质疑。不少网友就表示 " 现在的奥迪越来越像大众了 "。

这种认知的背后,正是南北奥迪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牺牲品牌调性的结果。

更值得注意的是,南北奥迪的矛盾已经延伸到渠道层面。一汽奥迪拥有超过 600 家经销商,覆盖全国各级市场;而上汽奥迪最初采用 " 代理制 ",通过体验店销售,避免与一汽奥迪经销商直接冲突。

但随着销量压力增大,上汽奥迪不得不向传统经销商渠道渗透,部分地区出现两家经销商在同一区域 " 贴身肉搏 " 的情况。这就导致经销商们卖奥迪车,不仅要跟奔驰、宝马竞争,还要跟隔壁的兄弟打价格战,利润越来越薄。

南北奥迪的激烈内斗,表面上是合资双方的利益分配问题,实际上是奥迪在中国市场面临危机的具现化。

当豪华车市的黄金时代结束,当新能源浪潮席卷而来,这个曾经的 " 豪华车之王 " 正在失去往日的光环。

从市场大环境来看,中国豪华车市场已经从 " 增量竞争 " 进入 " 存量博弈 " 阶段。在这样的背景下,奥迪的日子并不好过:在全球市场,奥迪上半年交付新车 78.35 万辆,同比下滑 5.9%;在中国市场,奥迪销量 28.76 万辆,同比下滑 10.2%,其中,纯电车型销量 7897 辆,同比下滑 23.5%。

与此同时,中国品牌的高端化正在挤压奥迪的市场空间。蔚来、理想、鸿蒙智行等新势力品牌通过智能化、电动化优势,将产品价格区间提升至 30-50 万元,与奥迪的主力车型直接竞争。

  图源:奥迪

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南北奥迪的 " 内战 " 更像是一种无奈的选择。对于一汽奥迪而言,其燃油车优势正在被新能源浪潮削弱,必须通过价格战守住市场份额;对于上汽奥迪来说,作为后来者,若不采取激进的品牌与定价策略,很难在短时间内打开市场。

因此,关于 " 纯血奥迪 " 之争,也由此掀起。问题在于,消费者真的在乎谁是正统奥迪吗?

答案可能是否定的。在当下的中国车市,消费者的品牌忠诚度正在被 " 价值感 " 取代。因为 " 品牌历史 " 选择一款车的消费者少之又少,大部分人更看重 " 性价比 "、" 智能化 "、" 设计感 " 等实际因素。这意味着,无论是四环标还是英文标,最终能否打动消费者,取决于产品本身能否满足需求,而非所谓的 " 正统性 "。

这个时代," 纯不纯血 " 已经不重要了。

比如特斯拉,作为纯进口品牌,却通过 " 中国化 " 的定价、服务,迅速成为新能源市场的领导者,证明 " 正统性 " 远不如 " 本土化 " 重要。

对于如今的中国消费者而言,车标只是一个符号,当南北奥迪还在为 " 正统性 " 争论不休时,或许已经有人转身选择了更具性价比的中国品牌。

未来,中国豪华车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新能源化、智能化的浪潮不会因为一场 " 标识之争 " 而停歇,中国品牌的崛起也不会因为传统巨头的内耗而放缓。

对于奥迪来说,与其纠结于四环标还是英文标,不如静下心来读懂中国市场:读懂年轻消费者对智能科技的需求,读懂 " 豪华 " 二字在新时代的定义。

毕竟,当初赋予奥迪价值的,从来不是 " 四环 " 车标,而是市场,是消费者。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