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值友 3804428179
8 月 15 日,奇瑞用一句 "2026 年上车 " 把全固态电池从实验室直接拉到了消费清单。官方材料显示,这块电池能量密度 600 Wh/kg,几乎是主流三元锂的两倍,一次充电可跑 1500 km。
数字背后不是 PPT:去年 10 月,奇瑞在创新大会现场把一块电芯切掉一角仍继续工作,用肉眼可见的方式证明固态电解质在热失控场景下的稳定性。
为了把概念变成零件,奇瑞已经做了三件事。首先,技术路线清晰——采用硫化物固态电解质,这种材料在室温下的离子电导率接近液态电解液,且易于叠片工艺放大生产。
其次,量产准备启动,安徽安瓦新能源(奇瑞控股)首批 300 Wh/kg 的工程样品已下线,良率、界面阻抗等核心指标被写入内部测试报告。
第三,人才先行,全固态电池研究院近期集中招聘工艺工程师和设备工程师,岗位描述里明确写着 "2026 年 SOP 节点 "。
横向对比,华为、比亚迪目前对外公布的固态电池量产节点均落在 2027 — 2030 年区间,且未公布装车计划;上汽、广汽的 "500 天倒计时 " 也停留在产线建设层面。奇瑞把时间表提前到 2026 年定向运营、2027 年批量上市,确实抢了一个身位。
不过成本仍是现实门槛:内部测算首批电池包 BOM 成本高于三元锂约 3 倍,因此只会出现在高端车型,普通消费者仍需等待规模摊薄。
对消费者而言,1500 km 续航意味着北京到上海全程不补能;对行业而言,奇瑞把固态电池从 " 十年后的故事 " 压缩到 " 三年后的配置表 ",真正触发了供应链的倒计时。接下来两年,硫化物电解质的价格曲线、叠片设备的良率、整车热管理系统的适配,每一项都将决定这场官宣最终是里程碑还是新的跳票现场。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