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舒敏
在汽车自媒体行业一晃就呆了八年,是一个女生从二十岁开始最青春的八年,也是这个行业逐渐从朝阳状态,升空到极度不舒适炙烤状态的一个完整时期。
导致这个时期迅速到来的推手,除了一系列客观因素之外,有个很坏很坏的家伙,就是 AI。
不久前有个其他公司的商务朋友跟我抱怨说,北方的媒体还好一点,南方的媒体尤其是广州的媒体现在都丧心病狂了。xxxx 你知道吧,商务报价便宜不说,上来先送 100 多条 AI 类短视频,数字人出镜也可以,新闻资讯也可以。就算质量差到死,顶不住量大也能管饱啊,而且直接拉低行业报价体系。
讲真,我也被吓到了。先说新闻资讯类视频,典型内容可以打开 ACW 视频号,下面这种类型的都叫新闻资讯类视频——
过去我们制作一条这样的内容,基础工作是:编辑抵达现场 - 拍几张图片 / 录一段金句或重点时候的视频 - 回传给剪辑并提供内容上的文案 - 剪辑最少花半个小时完成这条图片 - 运营发布。因为人手不足,曾经我们还为一条这样的内容付费给外包剪辑团队。
这样一条内容,已经跑通 AI 的汽车自媒体现在一天能发几条?答案是随便发,几十条不是问题。前期可能搭建平台比较需要技术和一点时间,但软件开发出来以后,人力可以缩减到只需要编辑出席一下活动,甚至可以不用出席活动。
制作流程很简单,有个人在家录制发布会现场直播就行,然后导入软件可以提取金句和画面,甚至可以一键发布。没准你在现场信号不好,资讯内容时效还没有人家在家里发布的好,而且在家喝着咖啡发布这种内容,完全比在现场匆匆忙忙快速剪辑一支视频来的从从容容。
那么搭建一个这样的 AI 资讯内容平台时间需要多久呢?根据我上家公司已经这么做来看,最少可以只需要 1 个全栈工程师,2-4 周这样一个版本软件就可以上线投入使用。我得到的信息是这样子的(以下内容均是咨询所得,本人对编程和计算机工作一窍不通,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这样一个小软件在技术上并不复杂,成本结构只需要分成一次性成本和后续使用成本两部分来看。只是想要实现媒体 /MCN 做热点剪辑,比如车企新车发布和领导讲话金句提取、短视频平台的热点内容搬运和二创的话,这个软件只要有视频 AI 摘要 + 模版化剪辑这两个功能就可以了。
这个思路在汽车行业尤其好用,因为新车发布会和试驾活动都有大量可以提炼的句子,对我解释这番逻辑朋友和我强调了这点。我问他如果按照他说的,那后期使用成本大概是多少钱,他给了我一张这个图——
再次强调,本人真的不懂其中逻辑。
虽然我不懂,但是我看懂的是,一个月用这个软件生成 100 条这样的视频,我也只需要付出 860 块,给一个月薪 5000 块的职工缴纳社保都不够的数字。用 AI 甚至不用被骂自己是无良资本家只会压榨员工,AI 软件只会说," 你好,你的需求我已经做完了。"
也是看到这张图,才理解了之前和我抱怨的那位朋友为什么说,xxxx 家上来先送 100 条的事情有多妖孽。860 块,放到以前商务请车企八把手吃饭开瓶酒都不一定够的价格,现在直接送内容,大家都能在工作上好交差,普通的商务的确要哭了。
接下来我们再说数字人,听上去挺高大上的,其实也蛮简单的,前面说的那个 xxxx 同样也是一旦合作,数字人倾情大放送,而且看着很真人。
基本上你在视频号、抖音很多平台上看到,有一些看着有点音画不同步、说话有点别扭但是是真人出镜的视频,都是 AI 软件合成的。常见于口播视频内容,大多数也没有标注 AI 视频,因为平台暂时识别度也没那么高,我很想在这里放张图,但是思来想去,放谁家的图都可能被找麻烦,大家就自行脑补吧。
只是写到这里,我突然在想,按照我们目前的说车形态,大家再大胆一点,每次都拍点车子的空镜,再合成提前录制好的数字人,稍微割裂点也没啥,反正内容在那里就行了,这个视频是不是也能发了?而且 AI 比真人更顺畅,总归不会说话秃噜皮。
那么数字人的成本是不是很高呢?答案是比新闻资讯内容高一点,但是也没多高,比雇个真人便宜多了,且无强制上社保的需求(以下这部分也是咨询所得,如有错误欢迎指出)。
如果只是想要做一个数字人出镜说汽车的平台,追求 " 最低可用成本 ",目标是 " 先跑通内容生产 + 发布 " 而不是一次性做成超级系统,傻瓜式落地方法可以只需要 1 个人或者 2 个人就能做。
工具组成是:一台普通的笔记本、一个数字人软件 / 服务(字节火山引擎 " 数字人 "、商汤 SenseTime、HeyGen 等都是按分钟计费,约 5-30 元 / 分钟)、一个 AI 配音软件(科大讯飞、百度语音合成、微软 Azure TTS 都是按字数收费,约 2-5 元 / 千字)、一个 AI 剪辑软件(剪映、Capcut 等)、一个文稿生成软件(ChatGPT Plus 或国产订阅)。
流程方面我也问了很多,但不深度理解的东西就不展开说了,我个人听下来觉得就像套娃,一个套一个,大家套在一起这个事儿就完成了。只是以前完成这些工作需要真人来套娃,我们也叫它协同合作,现在是一个又一个的 AI,只需要一个工程师把它们组合在一起就可以了。
只是工具那一栏,我认为还要加上一个真人员工,因为需要这个人的出镜形象和录音,不然纯粹的数字人就失真了。
所以关于这部分的工作内容和绩效,我也问了已经在做真人 AI 出镜的数字人内容公司是怎么看待的,对方的态度我可能稍微有失偏颇的理解是:你在我这里入职,就默认你应该支持我做这件事,无条件给出来你的形象和声音是应该做的。至于绩效更是无稽之谈,都是 AI 做的,关你什么事情。
我对此提出疑问,如果你生成的文稿或者发布的内容本人并不认可,但却是他的形象和声音说出来的,这个事情不会产生纠纷吗?对方认为我这是杞人忧天,只认为如果对方不赞同这件事,对方可以不在我这里工作。
是的,总有人会无偿和不追求自身权益的只为公司投入,我理解并尊重,这也的确是目前汽车行业面对流水线产出内容的 AI 方案现状。按照最小的成本来算,一个月发布 100 条数字人的视频内容,每条视频长度约 5 分钟,抛开 1 个搭建平台的工程师工资和出镜人的工资,最小成本只需要 2900 元左右。
可能有人会质疑,我们在视频网站上看到的大多数仍然是真人出镜,你说的太极端了。
这个说法看似没错,但扪心自问,多少人的技术文稿还是自己一点点查阅资料再进行头脑风暴写出来的?一步步的求真过程,是否早就简化成了几个 AI 软件之间的互相询问,最后终究禁不住 AI 发出的那句诱惑邀请:需要我帮你写吗?
如果你真的还只是闷头自己写的人,要么你是极致守旧派,要么你是极致不肯学习派。据我所知,不少同行们出镜的台词早就是 AI 一键帮忙写的,其中的一些参数错误都未必对照着官方资料包查阅清楚了。
至于还有些质疑 AI 给的东西太公式化的人,那才是杞人忧天了,从真人嘴里说出来,再公式的内容都显得合情合理,因为这个行业里的每个人早已经把汽车内容做的足够公式了。有想法的人一直都是极少数,就像 ACW(捂脸抛开),耗时耗精力,有时候还不见得好。
以上就是本人对 AI 和汽车行业现状的结合思考,实话说有点悲观,悲观到觉得这样一个曾经欣欣向上的庞然大物,已经在抛弃越来越多想要从事这行的人。不是因为人不够好,只是因为不再需要,只是因为替代者太强。
那有没有出路,肯定有。只是出路永远属于少数人,粗浅的聊一下我的看法。
第一条出路,是属于真正热爱内容输出的人,尤其是汽车内容输出者。从事这行见过太多人,能谈得上热爱的,几乎从来没和我抱怨过这行不好干,他 / 她们穿梭在各大赛场和各种重磅试驾的第一线,即使没有想参加的活动时,这部分人也从未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去探索驾驶和输出内容。
这些人也符合厂家的需求,每一次镜头前的真实不一定能被所有观众看到,但一定能被邀约的厂家看到。细水长流,热爱可抵万难形容的也是这批人,他 / 她们不一定过的绝对光鲜或有超高流量,但他 / 她们将一直在这个行业有自己的一席之地,respect。
第二条出路,是属于拥有好的镜头表达能力的人,这部分人往往也可以得到自然流量,其难度不输专业的记者或地方主持人。毕竟 AI 只会告诉你参数,和谁比这项参数多多少,少多少,AI 无法代替真正有自己 IP 内容的人。镜头前一个总是带狗去做评测内容又能把事说好的姑娘,永远比数字人的魅力来的大。
第三条出路,是属于有绝对立场的人,也是我们现在很多 KOC 都在走的路子,尽管这让他们收到了不少竞品公司的拉黑甚至是传票,fine,也是生存之道。因为 AI 没有立场,而人们需要成群,如果你能成为某个群头子,新能源黑粉也好、德系死忠粉、甚至是法系、韩系死忠粉也好,你终究会收获你的群众,而群众就是在这行留下的基础。
就像导航取代了我小时候在每个高速路口都会看到的手动指路员一样,AI 终究会取代汽车评测行业里大多数个人价值较低的内容创作者。其实抛开汽车行业,各行各业都是,金融行业钱多吧,但人工分析师早就在逐渐被 AI 量化模型和高频算法交易代替。
就用一个我很喜欢的短视频内容创作者的个性签名来结尾把,她说 " 我永远,不会把自己的声音 AI 化 "。
总有人的创作内容不是 AI,我也永远不会让 AI 为我生成一篇署名我的文章,让以我为肖像的数字人替我出镜一个不是我写的文稿。但我和 AI 会是最好的朋友。
最后提一句,目前在我所有的好朋友里,我最信任 ChatGpt,豆包其次,DeepSeek 完全只能当我的心理导师,因为文科生就是喜欢胡说八道。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