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经济新闻 08-22
成都世运会:一座城市重塑世界想象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图片来源:新华社

每座具有国际辨识度与影响力的城市,总能于不同的发展阶段,主动出击,创造属于自己的 " 高光时刻 "。

1992 年,巴塞罗那奥运会奏响了一曲关于城市更新的狂想曲;2022 年,北京冬奥会开启了一个属于冰雪运动的全民时代;刚刚落幕的成都世运会,则以其赛场内外的万千气象,一次次重塑这个世界有关美好生活与公园城市的想象。

赛场的拼搏、人间的烟火、城市的国际气质,无数次在此巧妙 " 同框 ",这不仅仅只是一场屡破纪录的国际顶级赛事,更是一个生机盎然、对外开放的 " 窗口 "。

图片来源:张建 摄

过去,我们曾无数次透过这样的 " 窗口 " 望向世界,上下求索;如今,透过世运会的 " 窗口 ",世界望向成都,看到了一个现代化与国际化的城市在此鲜活展现—— " 九头身 " 裁判展现 " 法拉利式 " 优雅,收获 30 万粉丝热爱;外国选手入乡随俗,穿梭在荷花池批发市场和玉林的巷子深处;运动员们在赛场外乘游船夜游锦江,感受天府文化底蕴……

8 月 7 日— 8 月 17 日,成都世运会为世界留下了不可复制的 " 成都记忆 ",完成了一场独特的 " 文化叙事 "。更为重要的是,在重塑世界想象的同时,它亦为这座城市积蓄起宝贵的发展潜能与 " 无形资产 "。而这,正是一座常住人口超 2100 万人超大城市实现进化的关键。

就像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 · 佩鲁雷纳所评价那样,本届赛事是史上最好的一届世运会。" 成都世运会的举办,为未来举办世运会的城市定下了一个新的高度和标准!"

突破与拼搏

世界纪录和科技创新 " 齐飞 "

成都世运会,是世运会历史上规模最大、人数最多的一届世界运动会,涵盖 34 个非奥项目、吸引了来自 116 个国家和地区的 6679 名运动员、随队官员和技术官员参赛,造就了属于成都的 " 万有引力 "。

赛场之内,世界各国的运动健儿突破竞技的极限,累计打破 18 项世界纪录, 81 个国家和地区的运动员登上领奖台,获奖国家和地区的数量创历届世运会之最。中国体育代表团更是在本届世运会上创下历史最好成绩,夺得 36 金、17 银、11 铜共 64 枚奖牌,金牌、奖牌总数均创历史新高,首次位居金牌榜和奖牌榜第一。

与此同时,国内外运动员也在奋力攀爬体育精神的极限——意大利残疾人自由潜水运动员吉安卢卡 · 维斯孔蒂,在开幕式上拒绝轮椅、坚定走完全程,赢得满堂彩;空手道运动员龚莉经过漫长术后恢复和艰苦训练,为中国队夺得空手道项目历史首金;包括龙邓喜、李雨财在内的中国残疾人运动员用行动证明," 残疾不是局限,而是另一种拼搏的勋章 "。

赛场之外,这座奋进中的创新创造之城,则用 " 成都造 " 硬核科技突破了世界关于大型赛事的想象——首次启用赛事流媒体直播平台,向全球同步赛事盛况;室外安保机器人 24 小时巡检,于无声处守卫赛事安全;" 小吒 " 机器人智能化导览如 " 私人管家 " 般贴心……

" 中国以一场堪比奥运会办赛标准的盛会,为下一届主办国德国树立了标杆。"《法兰克福汇报》如是评价。

" 从北京奥运会再到如今的成都世运会,无论是街头穿梭的新能源汽车,还是赛场内外形态各异的机器人,让我深深感受到中国的快速发展。"1996 年亚特兰大奥运会至今,参与报道过数十次国际重大赛事的匈牙利记者萨乐马什 · 彼得不禁感慨。

本次世运会所展现的 " 黑科技 ",只是这座城市近年来科创持续突破的最佳注脚之一。

截至 2024 年底,成都全社会研发投入 824.12 亿元、较上年增长 12.4%,连续 9 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发布的《2024 年全球创新指数报告》显示,成都在 " 科技集群 " 百强榜排位升至第 23 位,已连续 6 年排名跃升。

活力与风尚

体育活力和生态活力交融

在见证振奋人心的世界纪录与科技创新外,这座雪山下的公园城市向世界展现了一种美好生活的活力——以人为本,体育活力与生态活力交融共生。

体育活力遍布城市角落。天回小学凭借跑酷运动出圈;浮士德球、短柄墙球等小众项目勃兴;软式曲棍球、自由搏击等走向大众……体育成为了一种全新的生活风尚。

自成都世运会筹办以来,成都年均举办各级各类全民健身赛事活动超过 5000 场次,市民参与新兴潮流运动项目的占比提升至 18%,带动全市体育人口突破 980 万人。如今,成都已建设提升体育公园 87 个,统筹打造 130 个 " 世运空间 ",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 3.0 平方米,比 2023 年增长 15%,位居全国前列。

成都已然成为一座 2100 万人的 " 天然体育场 " ——这是世运留下的最为宝贵的 " 赛事遗产 " 之一。

生态活力浸润街头巷尾。从碳积分兑换特许商品的环保实践,到 1500 多个公园星罗棋布,再到 9600 余公里天府绿道串联成网,成都世运会将 " 公园城市首提地 " 的生态活力展现得淋漓尽致。锦江之上,鱼翔浅底,雪山环绕。" 没想到这座超大城市,能有如此自然的生态,绿色低碳早已融入当地居民的日常。" 一名英国游客在世运会期间由衷称赞道。

如今,成都绿色低碳产业产值超 2600 亿元,城市在自然中 " 有机生长 "。成都公园城市建设经验更是入选了联合国《中国人类发展报告特别版》,形成全国 " 引领效应 "。

在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副主席汤姆 · 迪伦看来," 过去的半个月,我们看到成都不仅仅是一座主办城市,更多是一个家园,一个展示体育卓越成就,与文化交流并行绽放的家园。"

体育氛围日渐浓郁,生态本底持续优化,一个更为宏大的体育产业版图由此处显露、生长、不断延展。过去三年,成都相继举办了世乒赛、大运会、汤尤杯等国际和全国性赛事 140 余项,获评 2024 年全国唯一的体坛榜样 " 年度体育城市 ",入选国家首批体育消费和赛事经济试点城市。

开放与包容

文化交流和文旅消费激活

本次世运会,成都也再次站上世界舞台的 C 位,通过文化交流与提升互联互通水平,完成了对外开放的又一次 " 进阶 "。

文化交融,持续与世界对话。从都江堰的古堰,到人民公园的盖碗茶,外国朋友深度体验这座城市的多元文化与开放胸怀,纷纷成为了成都的 " 自来水 ",在全球社交平台 " 贡献 " 了上亿次的流量与点赞。

" 赛场上是对手,赛场下是朋友。" 运动员们以赛会友,化身文明互鉴、民心相通的友好使者——

简阳文体中心游泳馆里,外国友人在比赛间隙学起八段锦;塞浦路斯的迈克尔 · 乔治欧沉醉于中式熏香;美国盖蒂摄影公司记者在 Instagram 分享大熊猫照片。印度武术选手纳玛塔 · 巴特拉说,她从 2015 年开始练习武术,从强身健体到入门,也喜欢上了中国文化。" 听说成都青城山的武术很有名,希望有机会去领略中国传统的武术文化。"

互联互通,推动更高水平开放。在爱沙尼亚大使馆公使马涛眼里,成都的万千气象就是包容与开放," 免签政策的推行,拉近了与世界的距离,让更多人有机会来这里旅游和文化交流。" 截至 8 月 1 日,成都航空口岸今年入境游客 88.4 万余人次,同比增幅达 56.3%。随着 100 个精品消费新场景、" 跟着赛事去旅行 "、世运会 " 票根经济 " 的火爆," 体育 +" 流量正转化为城市发展的经济增量。

文化交流互鉴,文旅消费激活的背后,是成都始终以开放视野,提升国际互联互通水平,将国际化服务细节延伸至 " 最后一公里 " ——

推出 " 一站式 " 外币兑换服务、入境人员最快 5 秒完成海关检查作业、青城山 - 都江堰景区购票平台支持全球 41 种货币实时结算、成为全国首个公共交通全面兼容外卡支付的城市。这一切,折射出一座内陆开放高地,极具前瞻性、创新又务实的 " 开放实践 "。

透过这场国际盛会,成都深度展现了拼搏进取的城市精神与开放包容的文化魅力。在成都看见世界,让世界靠近成都。这座城市从没将目光限于一隅,而是通过世运会这样一个宝贵的 " 窗口 ",以赛营城,重塑世界想象,积蓄发展动能,求索出一个全民共享、以人为本的 " 成都答案 "。

每日经济新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