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历史新高,稳中有进。" 小米再次交出了一份亮眼的二季报成绩单。
2025 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团实现总收入为 1160 亿元,同比增长 30.5%;经调整净利润为 108 亿元,同比增长 75.4%。其中,手机 × AIoT 分部收入为 947 亿元,同比增长 14.8%,毛利率为 21.6%;智能电动汽车及 AI 等创新业务分部收入为 213 亿元,毛利率为 26.4%。
在业绩全面爆发背景下,按业务分部来看,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成为最大增长引擎,并且首次冲进全球纯电动车品牌销量前十;智能手机业务作为小米的核心基本盘,即便行业整体承压依然在国内外市场取得了高端化和市占率等积极突破;AIoT 业务在成为小米核心战略业务同时业绩也创出新高,尤其是家电业务大幅增长,为小米贡献了最大的利润来源。
同时,研发投入大幅加码,自研旗舰 SoC 芯片规模量产等也为小米这份成绩单不断 " 上分 "。
整体上,2025 年第二季度,小米的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电动车规模效应及 AIoT 产品组合优化,但也面临智能手机业务销售和成本上升等重要挑战。尽管短期部分承压,但小米仍获国际主流机构积极评级和产业界看好,在 " 人车家全生态 " 战略底气下持续向 " 稳创新高 " 迈进。
汽车业务步入规模化增长快车道
在各大主营业务中,小米智能电动汽车业务成为最大增长引擎。
财报数据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 AI 等创新业务收入大增 233.9% 至 213 亿元,其中智能电动汽车收入为 206 亿元,其他相关业务收入为 6 亿元。本季度,小米智能电动汽车及 AI 等创新业务分部毛利率为 26.4%,但经营亏损为 3 亿元。
尽管汽车业务在快速扩张期,但小米汽车却实现规模和盈利能力的同步提升。这主要体现在二季度小米汽车交付量达到 8.13 万辆,同比增长达 197.7%,产能提升效果显著。另外,YU7 系列的发布成为小米汽车业务的重要里程碑。该系列全系采用 800V 碳化硅高压平台,CLTC 续航最高达 835km,产品开售 18 小时锁单量就突破 24 万台,市场反响热烈。
根据 TrendForce 集邦咨询最新发布的研报,2025 年第二季度全球纯电动车(BEV)市场迎来爆发式增长,销量高达 328 万辆,同比大幅增长 39%。小米汽车凭借其 SU7 车型的持续热销,首次冲进全球纯电动车品牌销量前十,成为榜单中的 " 黑马 "。
该研报还指出,随着后续新车型的推出及产能扩充,小米在纯电动车市场的表现值得期待。
同时,小米汽车业务的毛利率表现同样抢眼,从去年同期的 15.4% 大幅提升至 26.4%。这主要得益于核心零部件成本下降、单位制造成本降低,以及高端车型 SU7 Ultra 的交付。
目前,尽管仍面临亏损,但小米汽车业务的亏损额已较去年第二季度的 20 亿元大幅度收窄至 3 亿元(单车亏损约六千元),已经非常接近盈利线。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上表示,小米汽车业务有望于下半年实现单季盈利。但其同时强调,2022 年至 2025 年上半年,小米在新业务累计投入费用超 300 多亿元,累计亏损达 300 多亿元。" 目前虽可能在下半年实现单季盈利,但要实现全面盈利或累计盈利,仍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于小米汽车的市场前景,多家证券机构给出了积极评价。华兴证券称,SU7 Ultra 车型显著提升产品结构,尽管 6 月交付因 YU7 上市筹备短暂放缓,但 7 月已重回 3 万辆以上。随着产品结构优化,三季度毛利率有望进一步扩大。野村东方国际证券强调,YU7 需求旺盛及 SU7 Ultra 持续发力,电车业务基本面风险有限,预计下半年将实现盈利。
" 小米对汽车业务持续成长有信心,现有目标是做好交付,并坚定不移要完成年初设定的 35 万台交付目标。" 卢伟冰还提到了小米汽车另一项战略规划,拟于 2027 年进军欧洲电动汽车市场。
他进一步强调,小米汽车 2027 出海的目标不变,已经在做汽车出海的前期调研和准备。
智能手机高端化、国际化持续跃升
从营收构成来看,智能手机业务依然是小米的基本盘,2025 年第二季度实现营收 455 亿元,占总收入的 39.3%。但其在取得高端化、国际化突破的同时,也面临更激烈的行业挑战。
小米在财报中表示,尽管第二季度全球手机市场大盘整体承压,但小米智能手机业务在国内国外依旧实现了积极突破。其中,小米新机在国内激活量达到 1150 万台,以 16.8% 的市场份额登顶中国第一。同时国际市场延续增长势头,在 60 个国家和地区跻身前三,69 个国家和地区进入前五,欧洲排名第二,东南亚排名重返第一,中东、拉美市场稳居第二。
但小米手机业务的毛利率压力不容忽视。华兴证券最新研报指出,全球智能手机市场复苏周期已结束,二季度全球出货量同比持平,小米出货 4240 万台,与市场表现一致。但行业价格战已从高端机型蔓延至中低端市场,导致小米手机业务收入与毛利率双双承压。华兴证券预测,由于竞争加剧及内存成本上涨,下半年毛利率可能持续低于 12%。
财报数据显示,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 12.1% 下降至 11.5%,环比也下降约 1%。小米财报解释其主要原因为境外竞争加剧以及国内 618 大促的影响,包括境外市场 ASP 较低的 Redmi 系列机型拉低了整体平均售价(ASP 从 1103.5 元降至 1073.2 元)等。
不过深入分析小米手机海外分区域份额就会发现,本季度小米手机 ASP 下降和拉美、非洲等新兴市场的规模扩张有关。小米二季度在非洲份额大幅增长,目前仅次于三星和传音,在拉美也稳居第二,这些新兴市场普遍手机售价较低,拉低了小米的 ASP。但长远来看,这也是小米走向更深度全球化,扩展至全新市场的必然过程。
在财报电话会议上,卢伟冰补充道," 受内存价格上涨和国外对锂电池材料出口管制等影响,公司今年 BOM(物料清单)成本有所上涨,同时新品发售比较少,导致毛利率出现了下降。" 他还称,在第四季度,即小米新品集中上市时期,相信公司毛利率将出现回升。
即便毛利率承压,小米的高端化战略正显现成效。数据显示,小米在中国大陆地区高端智能手机销量占比达到 27.6%,同比提升 5.5 个百分点。在 4000-5000 元价位段,小米市占率达到 24.7%,同比提升 4.5 个百分点,排名第一;5000-6000 元价位市占率 15.4%,同比提升 6.5 个百分点。这表明小米正在逐步摆脱低价标签,向价值链上游攀升。
卢伟冰指出," 长远来看,如果想要从长期去解决毛利的问题,还是要靠高端产品战略。高端立住中低端自然就立住了,但立住高端的前提一定是技术的投入。而在相关技术投入里,我认为未来最重要的是芯片、澎湃 OS 和 AI 这三项技术,这也是我们的基本逻辑。"
AIoT 业务创出新高且成最大 " 奶牛 "
" 手机 × AIoT" 是小米持续发力的核心战略,如果说当前其手机业务承压,那么 IoT 业务则让人眼前一亮,呈现多点开花局面,尤其是高速增长的大家电业务或重塑行业格局。
财报数据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小米 AIoT 业务保持强劲增长势头,收入同比增长 44.7% 至 387 亿元人民币,创历史新高。其中智能大家电(空调、冰箱、洗衣机)表现尤为突出,收入同比增长 66.2%,毛利率提升至 22.5%,成为稳定业绩的重要支柱。
不过,小米 AIoT 业务的毛利率同比有比较明显的提升,但从环比来看似乎有一些压力。对此,卢伟冰在财报电话会议上表示,小米 AIoT 业务毛利率同比增长、环比略有下滑,主要是受到中国市场 "618 大促 " 的影响,应该没有其他太大的变量因素。至于家电业务方面,即便有国补竞争影响,但小米信心十足,有百分之百的把握在今年圆满完成年初设定的目标。
据了解,小米集团此前已于 5 月宣布家电业务正式升级为战略核心业务,这一决策的核心逻辑在于其与手机、汽车的协同效应,以及近年来持续高增长的数据支撑。财报数据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小米空调出货量超 540 万台,同比增长超 60%,刷新单季历史纪录;冰箱出货量超 79 万台,同比增长超 25%;洗衣机出货量超 60 万台,同比增长超 45%。
同期,小米可穿戴产品收入同比增长 70.9%,可穿戴腕带设备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一,TWS 耳机全球出货量排名第二;平板出货量同比增长 42.3%,全球前五厂商增速最快。
业界分析称,小米 AIoT 业务二季度的迅速增长主要由空调等 " 白电 " 品类驱动,在保持较高毛利率同时正成为小米的新 " 奶牛 ",不仅可以为内部研发和汽车等新兴业务 " 输血 ",甚至将搅动重塑国内家电市场格局,但也需警惕市场竞争加剧带来的运营承压和额外费用等挑战。
" 目前来看,小米 AIoT 业务无论是在中国市场还是海外市场,都有比较好的增速。" 卢伟冰指出,由于小米大家电业务主要是在中国布局和销售,因此国内的增速会高于海外市场。
但 2025 年是小米大家电业务的 " 出海元年 ",正在从 " 快速扩张 " 转换成 " 规模化闭环 ",预计全年会新开 400 到 500 家门店。在今年上半年,小米的大家电业务已经在东南亚和欧洲市场实现销售和服务的闭环。第三季度,小米集团计划开拓非洲和拉美地区的大家电市场。
加码投入底层技术驱动多项突破
在小米第二季度财报中,还有部分重点数据和动向值得关注,其中包括互联网服务营收毛利率达 75.4%,研发投入大幅加码,自研旗舰 SoC 芯片规模量产,以及整体费用率下降。
根据财报数据,2025 年第二季度,小米互联网服务收入为 91 亿元,同比增长 10.1%,毛利率高达 75.4%。其中广告业务收入 68 亿元,同比增长 14.6%;游戏业务收入为 11 亿元,同比增长 5.1%。此外,境外互联网营收占比为 32.9%,创历史新高。
业内分析称,如果粗略按 75.4% 的毛利率计算,小米第二季度的互联网服务毛利约 69 亿元。相比之下,同期小米智能手机业务毛利约 52 亿元,AIoT 业务毛利约 87 亿元,汽车及 AI 等创新业务毛利约 56 亿元。互联网收入依旧是小米重要的利润来源,但硬件业务的利润也在稳步增长,预计未来软硬件利润很可能会取得更好的平衡。
另外,在研发投入方面,小米第二季度研发投入 78 亿元,同比增长 41.2%,研发人员总数 22641 人,创历史新高。大规模的投入驱动小米在 AI 和芯片等创新业务领域取得重要突破,例如 5 月推出开源多模态大模型 Xiaomi MiMo-VL-7B,在多模态推理任务中表现优异;6 月发布内置 " 超级小爱 "、支持 11 种语言实时翻译等功能的第一代小米 AI 眼镜。
此外,小米在芯片领域更迎来里程碑式突破,即其在五月正式发布自主研发的 3nm 旗舰芯片 " 玄戒 O1",成为全球第四家、中国大陆首家具备自主研发设计 3nm 旗舰芯片能力的科技企业。据悉,搭载该芯片的高端旗舰手机小米 15S Pro、高端 OLED 平板小米平板 7 Ultra 和小米平板 7S Pro 也已于本季度内相继上市,而且小米正规划将第二代自研芯片 " 上车 "。
卢伟冰称,小米预计今年将在研发方面投入 300 亿元,其中四分之一会用在 AI 技术研发上,最主要的是对 AI 算力的投入。总体上,无论是芯片、AI、澎湃 OS 等核心技术,还是手机、家电、汽车等各个产品线,小米均在全面投入,否则不可能交付出这样的答卷。
进一步来看,小米的亮眼答卷也体现在 " 精打细算 "。财报数据显示,2025 年第二季度,小米集团整体费用率为 13.9%,同比下降 2.2 个百分点,甚至较造车前的 2023 年 Q4 低 3.7 个百分点。理论上,小米造车以及加码自研芯片和 AI 大模型等会促使整体费用率上升,但其却出现下降,这主要得益于小米营收快速增长的规模效应,以及 " 一举多得 " 的发展策略。
业界分析指出,小米的总体费用控制能力值得肯定,但未来关键是在控制费用和保证投入之间找到更佳平衡。适度的费用控制有助于提升效率和竞争力,但过度的控制可能适得其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