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让我先广播一件事
前两次团玉,有朋友说款式太少,不够挑,这次咱们直接来场直播,上百种款,全一线源头货,没中间差价。这次有个小福利,的【开播提醒】后,转发分享页面,可参与抽 799 元的手串噢。
看到一个新闻,云南一名 36 岁的女子张芳,决定和家暴的丈夫离婚。
而这个决定,她憋了很多年。
8 月 17 号凌晨,她和朋友聚餐后回家,恰好碰上醉酒的丈夫王某。
王某一见到张芳,就上前逼问她,是不是出轨了。
张芳否认后,王某的拳头顶在她脑门上,接着是情绪失控、推倒、扇耳光。
当王某发现客厅监控录下了全过程时,立即气急败坏地扯断了线。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张芳说,自己可以找聚餐的朋友来作证,但王某就是不愿意相信。
被殴打的张芳根本不敢还手,因为她已经不是第一次经历这些了。她很清楚,一旦还手,只会惹怒他,换来更残忍的殴打。
(图片来源:澎湃新闻)
从 2018 年结婚到现在,张芳已经记不清这是第几次被家暴。
以前王某总白天在外游荡,夜里喝得烂醉回家,但凡心里不痛快,就会把气全撒在她身上。
拳头、咒骂、摔东西,成了这个家的日常。
张芳不是没报过警,民警来了,看她还想过日子,也只能做个口头教育。
而张芳心甘情愿留在这摊烂泥里,一次又一次忍耐的,是 " 单亲家庭对娃不好 " 这句话。
两人有一个 6 岁的女儿,张芳的观念是,孩子还小,单亲家庭肯定对娃不好。她怕影响女儿未来的性格,才选择一次次在暴力下忍耐。
直到这一次,她忍无可忍。
事情发生后,张芳再度报警,王某被行拘 4 天,妇联来问要不要调解,张芳说:" 必须离。"
张芳的顾虑,其实也戳中了很多女人的软肋。
完整的家,像个紧箍咒。
哪怕里面藏着拳头、冷暴力和无休止的争吵,只要爸妈还在一个屋檐下,就被默认为对孩子好。
一旦分开,必然会让娃的内心受伤,娃也很可怜。
可真的是这样吗?
前阵子听一年轻朋友吐槽她暑假当 " 德华 的经历,她刚好遇上个 " 反例 "。
她帮忙照顾哥哥家的女儿,也是单亲家庭孩子。
按常理是该敏感脆弱的,可这小姑娘完全没有,精力旺盛得能掀翻屋顶。
早上缠着要吃草莓蛋糕,不给就拉着姑姑的手晃。
下午在公园和小朋友抢秋千,输了也不哭闹,转头拉着新认识的小伙伴去追蝴蝶。
晚上跟妈妈视频时,会大大方方说 " 今天姑姑带我吃了冰棒,爸爸明天要带我去长隆 "。
她爸妈都觉得离婚很对不起女儿,对她几乎是有求必应,什么事都愿意顺着她。
两人的工作和生活也围着娃转,平时爸爸负责接送上学,妈妈管日常起居,周末轮流带她出去玩。娃稍微有点异常,两人立刻商量对策,快速解决。
按那朋友的说法是已经有宠太过的迹象。
现在娃上小学,会思考了,有时还会利用爸妈对她的愧疚感提要求。
总之,配得感比很多成年人都高。
种种迹象都表明,这个娃知道自己是被爱着的,所以有些 " 有恃无恐 ",完全不内耗。
单亲家庭的娃容易出问题其实是很刻板的说法。
我查过一些数据,欧美国家因为离婚程序相对宽松,家庭形式早就五花八门。
单亲妈妈带娃、同性恋伴侣领养、祖父母抚养孙辈,甚至还有 " 同居不结婚 " 的父母共同养孩子,而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并不比传统家庭差。
美国儿童与家庭管理局 2023 年的报告里提到,在稳定抚养环境下,68% 的单亲家庭儿童心理健康评分与双亲家庭儿童无显著差异。
我还看过一个纪录片,英国一个小女孩从小跟着单亲爸爸长大,爸爸虽然要打两份工,却每天雷打不动陪她读半小时书,周末带她去踢足球。
女孩后来考上了剑桥,采访里说 " 我从没想过‘没有妈妈’是缺点,爸爸给我的爱足够了 "。
当然,我说这些案例和数据,并不是鼓励单亲养娃的行为,毕竟单亲家庭的顾虑还有很多。
只是从 " 对孩子的影响 " 这件事上说,是不是单亲的形式并不是关键,关键在于有没有认真养。
真正伤害孩子的情况,是动荡。不管是何种家庭形式的动荡,都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形成。
如果一个完整的家庭,没有爱,只有无休止的动荡和冲突,那对娃的伤害,比单亲家庭要深得多。
而且这份伤害,还不是一个阶段的事,会跟着成长轨迹,在每个年龄段留下不同的烙印。
比如 3-6 岁的学龄前阶段。
孩子刚学会说 " 我 ",开始明白家是自己的地盘,却还没能力分清父母的矛盾和 " 我 " 的关系。
他们会像雷达一样捕捉家里的紧张气息 ,爸妈摔门声、沉默时的低气压、争吵后妈妈红肿的眼睛。
孩子会本能地把冲突归到自己身上:是不是我不够乖?是不是我多吃了一块糖?
有的孩子甚至会故意哭闹、尿床,用变笨的方式吸引注意力,好像只要自己出问题,爸妈就会停下争吵来管他。
他们的世界里,不吵架就是最大的愿望。
如果连这点都得不到,安全感会像被戳破的气球慢慢瘪掉,往后遇到一点声响就容易受惊,连表达我害怕都不敢大声。
6-12 岁,娃开始走进校园,学着和老师同学打交道,家庭的动荡会悄悄渗透进他们的社交模式里。
看过一位班主任说起一个女孩。
她爸妈常年冷战,她在班里总是低着头,别人碰她一下就吓得缩回手。可如果同学之间起了争执,她会突然跳出来大吼 " 别吵了!" 那是她在家听了无数次争吵后,刻进骨子里的应激反应。
还有的孩子会反过来,把家里没处撒的脾气撒在同学身上,抢别人的文具、故意推倒同桌,因为他在爸妈的争吵里学会了攻击。
更糟糕的是青春期。
这个阶段孩子本该学着离开家,探索自己是谁,可家里的冲突会像一根无形的线,把他们拽在原地,或逼他们用极端的方式逃开。
有些女孩会早早谈恋爱,哪怕对方并不靠谱,只为了从异性的讨好里找到一点 " 被重视 " 的感觉 。那是她在充满冲突的家里,从未得到过的稳定回应。
更隐蔽的影响是他们会悄悄复制父母的相处模式。
之前一位心理博主的留言区,看过一个女孩的倾诉,她明明讨厌爸妈互相指责的样子,可跟老公吵架时,脱口而出的还是复制了妈妈的话语。
她想温柔待人,却总在对方沉默时开始发慌,忍不住先翻旧账。
那是因为,动荡家庭里耳濡目染的冲突逻辑,早就成了她处理亲密关系的默认程序。
这些伤害,从来不是单亲带来的,而是那个假装完整的家里,从未给过她 " 我是安全的、我是被爱的、这个家不会散 " 的确定感。
单亲家庭形式本身从不是伤害的源头。
如果有些单亲家庭里的孩子真的出了问题,那病根也从不是 " 少了爸爸或妈妈 " 这个形式 ——
而是抚养者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顾不上回应孩子的哭闹。是父母离婚后互相撕扯,把孩子当筹码说尽对方坏话。是孩子在 " 你跟你爸 / 妈一样讨厌 " 的怨怼里,慢慢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
这些藏在 " 单亲 " 标签下的,是爱的缺席、情感的割裂、成长环境的动荡……
这些才是真正刺向孩子的东西。
像张芳这样,连最基本的安全都成了奢望,她女儿才 6 岁,此刻或许还不懂 " 家暴 " 两个字的重量。
但她一定能记住妈妈躲闪的眼神、爸爸失控的表情,记住家里突然摔碎的东西和冰冷的沉默。
这些画面刻在心里,比 " 爸妈不在一起 " 的杀伤力大得多。
所以真到了张芳这一步,别犹豫。先带着孩子离开那个会伤人的环境,再谈怎么养。
哪怕暂时只能挤出租屋,哪怕要边打工边带娃,至少娃能睡个安稳觉,能看到妈妈眼里不再有恐惧。
这份踏实,比任何 " 假装完整 " 的空壳都重要。
说到底,家庭的意义从来不是单纯凑齐两个人。
是让人敢安心吃饭、踏实睡觉,是孩子知道这里不会有伤害。
要是连这点都做不到,再 " 完整 " 的形式,也只是徒有其表的牢笼而已。
小楼好文分享
- END -
我是小楼,一个喜欢聊点有用日常心理学,想把日子过得舒服明白的中年女。出版过心理学书籍《婚姻自救指南》和《自我觉醒,给孩子最好的原生家庭》。更多分享和感悟可关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