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3 日,在举行的贵州仁怀乙巳年高粱归仓仪式习俗暨 2025" 仁怀红 · 高粱文化季 " 群众文化惠民演出活动上,《仁怀高粱归仓仪式传承保护公约》正式发布。该公约是国内第一个由行业协会、企业和种植户共同发起与签署的非遗 " 传承保护公约 "。
签署公约的酒企代表、高粱种植户代表、酿酒师等郑重承诺:将坚守高粱归仓仪式 " 三敬九祈 " 仪轨内核,不变更仪式 " 敬天地人 " 的精神结构。
仁怀高粱归仓仪式习俗是当地在每年高粱成熟时举行的庆祝丰收活动,已传承千年,目前已成为仁怀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公约》除序言部分,共 4 条,除对高粱归仓仪式的仪轨、精神内核进行规范性保护外,还对高粱种植者和酱香白酒酿造者的行为进行了规范:不用转基因、不用除草剂;实施 " 穗粒身份证 " 制度,每批次高粱可溯源;遵守 "12987" 工艺铁律,杜绝任何 " 科技酒 " 代称;建立 " 老酒库 " 文化档案,每坛酒需记录原料核心信息。
据悉,《仁怀高粱归仓仪式传承保护公约》意在将仁怀糯高粱升华为 " 酒业兴旺 " 的精神图腾,强化 " 仁义兴邦 " 的产区价值观。《公约》的发布,将民间习俗转化为制度性保障,是 "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 的具体实践。
出席高粱归仓仪式的活动中国酒类流通协会主席团主席王新国高度评价《公约》。他说,公约与当晚同时发布的仁怀市第四批市级非遗名录,共同构成活态传承的 " 双保险 "。这份全国首个行业性公约,标志着我们对非遗开始从 " 抢救性保护 " 向 " 创造性转化 " 迈进,为行业树立了 " 守正创新 "、" 保护即发展 " 的典范。
王新国认为,高粱种植带动十万农民增收,酱香白酒产业成为贵州首位产业,今天隆重举行的高粱归仓仪式,更让 " 酒文农旅 " 形成闭环,可谓中央 " 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 号召的生动实践,为特色产业发展提供了 " 仁怀方案 "。
贵阳市融媒体中心
景行 王欣 杨才江 杨晓伟 梁超 谢兵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