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是今年最无厘头的新闻。
河南某面馆续面事件后,七匹狼被误伤了。
看着很好笑。
对?不对?
Sir 只觉得,今天大家一方面抵制 " 消费主义 ",另一方面又把 " 消费主义 " 当成了信仰支柱。
一面骂资本,另一方面也只有资本才会在乎你的骂声。
这就是今天最心酸又好笑的事。
Sir 用最简单的话总结一下事件前提:
承诺免费续面的某面馆老板遭食客差评后不满,追到别的饭店录制视频,暴露客人长相(其中有多名儿童)并发声:"7 个人点了两碗面,加了三次面,不给续就给打差评。"
结果后续反转,消费者共计消费 140 元,孩子要求续面时,被厨师恶劣态度吓坏,才打的差评。
还没完,互联网扒出老板还做过别的不地道的事,上过社会新闻。
于是网友气不打一处来,纷纷声讨这个老板。
给他的店打差评。
堵门。
Sir 倒不是觉得这个老板多无辜。
只是最耐人寻味的来了——
七匹狼,是怎么被拉进场的呢?
因为老板直播时一句话,将 7 名消费者形容为 " 七匹狼 "。
于是想象力丰富的网友灵机一动——
走,上七匹狼那告状去。
我们治不了你,七匹狼的法务还治不了你吗?
一部分网友们冲向了 " 七匹狼 " 的电商直播间,说老板贬低品牌声誉了。
穿七匹狼的牌子,怕人家说吃不起
当然。
明眼人都知道,这些人不是真的不敢穿七匹狼了。
只是在现在的这个舆论空间里,话语权按闹分配。
往地上一躺——
我好痛,你得给我做主,不然我不起来了。
网友们给 " 七匹狼 " 指了条明路——去起诉面馆老板,侵犯他们的商标权。
只要起诉,全家一人安排一套。
不起诉就不买衣服。
有人起哄,要求主播以 140 元(原事件中的消费额)卖衣服。
有人建议,上架面条,主播也边吃面边直播。
为了促使品牌真刀真枪下场,不少网友口头下单——
200 件、2000 件 ...... 你要你告面馆老板,我这边立刻下单。
以至于七匹狼品牌官方下场发布声明。
希望大家保持理性。
除了直播间里直面荒谬的工作人员,这品牌咋看都是受益者,迎来了所谓的 " 泼天流量 ",用时髦话说:一场被动邪修。
Sir 觉得挺有意思。
也心疼那些跑去直播间闹事的 " 正义网友 " 们。
这不是讽刺。
你仔细闻闻——
在 " 治不了 OOXX 还治不了你 " 的正义里,他们拦路喊冤,要求主持公道,但拦下的 " 青天大老爷 " 却是自己平时嘴里那个 " 万恶的资本 "。
这算怎么事?
七匹狼也不是当事人啊,为啥明明八竿子打不着的两件事,众网友要围着一个直播间发难?
第一,诉诸权威。
" 你这个县衙是个摆设,判案只有去讲茶大堂,那才是真县衙。"
七匹狼当然不是什么权威,更没有什么权力。
但大家看准的是——
别的地方不理我,你作为一个商家,总得理我吧。
第二,安全移情。
因为他们不能开罚单,也不能封店铺,捏在手里的就这么一个同名巧合。
于是所有的愤怒,就只有 " 曲线救国 "。
就像叫花子会去找饭馆老板要饭:
麻烦要制造给最怕麻烦的人。
于是。
第三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是蜜汁自信背后的潜台词——
俺们,可是上帝般的消费者。
" 我 " 要给你花钱你就富了。
" 我 " 不给你花钱你就完了。
你,不学着聪明点吗?
不是头一次了,再往前数,还有 " 鸿星尔克事件 "。
当年鸿星尔克为灾区捐款 5000 万得到了一致点赞,但舆论也就从此刻开始脱轨——
从最初的关注暴雨灾情信息。
变成了,如何给鸿星尔克花更多钱。
与此同时,火也很快烧到了别家。
李宁只捐款 2500 万," 中国李宁 " 就成了 " 日本李宁 "。
一时间,除鸿星尔克外的几乎所有服装品牌直播间,都变成了讨伐战场。
甭管国外品牌还是国货。
从对产品的诋毁,到对主播的人身攻击。
似乎在 " 我给谁花钱 " 这一理性问题上,国人总能爆发出空前的 " 权利意识 "。
在这次的七匹狼事件里,不止一个人把 " 我 " 替换成了一个更壮观(甚至把你囊括)在内的词:
人民。
以消费来彰显 " 人民民义 " 的事,近些年频率越来越多。
比如去年。
一瓶矿泉水,被前后围剿了八个月。
娃哈哈创始人宗庆后去世引发悼念潮,并树立起爱国企业家标杆,随后规模盛大的捧一踩一,农夫山泉被架到火上。
从企业历史恩怨,到亲属国籍问题,最后不出所料地发展成立场问题——
媚日。
红色的瓶盖是日本国旗。
包装上的山是富士山。
后来,抵制农夫山泉的舆论讨伐越来越不够过瘾。
渐渐演变成一种行(liu)为(liang)艺(mi)术(ma)。
有表演型的领头,就有的追随。
真的出现有人义愤填膺地去刁难商铺老板。
到了今年呢?
回旋镖到来。
或者用他们的话说,被 " 背刺 " 了。
利用 " 爱国情绪 " 做生意,汪小菲、张兰母子算是最热闹也最拙劣的代表。
在其与大 S 离婚后。
情感上的纠纷,被频频拔高到立场问题,母子二人不断强调汪小菲的爱国情怀。
因与爱国狠狠绑定。
所以一条不容分说的正义逻辑是:
帮他,就是爱国。
但可惜爱国包装下,生意状况百出——
企业海外欠债近 10 亿;
拖欠自家员工工资;
旗下的酸辣粉曾在 "3 · 15 特别报道 " 中被点名,被曝含有 20 多种添加剂。
放眼文化产业(尤其是电影圈)类似的消费动员或许更多。
支持《哪吒 2》就是支持国运。
反对《浪浪山》就是反对 " 宣发背刺 "。
花不花钱。
似乎成了一种尊严问题?
消费,承载了太多它不该承担的价值。
好像钞票等同于投票。
代表着群众意志的行使。
但这背后仍然是一种潜意识——
资本,操纵了世界。
即,只要我们用消费行为,用舆情挟持了资本,就可以通过它去驱动社会事件的转向。
于是在这一刻。
我们仿佛不再是一无所有。
而成了 " 主人翁 ",恢复了主体性。
电影《赌博默示录》中有个经典设定。
在轮船上的赌博游戏中,主角开司(藤原龙也 饰)失败,身负巨债的他成为奴隶。
囚禁于城市地底深处的地下工程。
干着超负荷的重活,住着集中营式宿舍。
吃?
就长这个德行。
唯一的希望是攒够 " 百利卡 " ——地下世界的专属货币,偿还债务,就能重见天日。
每逢发薪日,平日凶神恶煞的工头们换上笑脸,推来 " 特别招待 ":啤酒、烤串、零食……琳琅满目,但得用 " 百利卡 " 换。
钱不够?
没关系,工头慷慨预支薪水——当然,得加点利息。
自由的承诺从未变过,但有人成功赎身吗?
一个都没有。
在一次次引诱中,奴隶们宁愿用明天的自由换取眼前的快感。
劳动的痛苦,只剩一个意义:
攒钱消费。
" 你花的每一笔钱,都是在为你想要的世界投票 "。
真美好。
好得像诗一样。
给你一种 " 自由选择 " 的幻觉,甚至是一种更陶醉英雄体验:
改变世界的责任,装在我高举的钱包里面。
问,消费能否改变世界?
问的其实是:个体力量能否推动系统性变革?
Sir 不知道。
但 " 个体 " 和 " 系统 " 俩词对调一下,明显更容易一点。
就像斯金纳箱实验。
一个箱子里有只饥饿的老鼠,它面前有个小杠杆,老鼠无意中抬了一下杠杆,就有一颗食物掉出来,从此以后抬杠成为了爱好。
一个行为带来好结果,那这行为就会重复出现,这是废话。
但关键(也是可悲)在于。
一个小小的既定 " 结果 ",就能塑造了老鼠的 " 行为 " 。
可悲之处在于。
控制老鼠使其饥饿的人是谁?
创造如此欲望机制的人是谁?
对于老鼠,这些关于生产方式与关系的问题并不重要,因为它能摸到的只有那根杠杆。
正如我们只能控制消费这一末端。
最可怕的是什么?
在老鼠眼里,自己抬起杠杆的瞬间,它以为自己驯服了世界。
" 七匹狼直播间 " 类似的事最终的讽刺莫过于此:
我们以为自己在驯服商业,实则只是更精致地完成了商业对我们的驯化。
消费的不仅是商品。
还消费了情绪、正义,甚至反抗本身。
《瑞克与莫蒂》一个片段。
在瑞克城里,有一位幸福瑞克,他的脑海永远循环着自己热爱生活,热爱家人的动人记忆。
而他,只是零食生产线上的一道工序。
每当他的大脑因为生活美好分泌化学物质,机器就会收集并添加到零食里。
广告语:" 纯真瑞克的纯真威化 ",每一口都是幸福的味道。
后来,一名流水线上的瑞克 " 疯了 ",他在工厂造反,大肆破坏,并释放了 " 纯真瑞克 "。
好自由。
可惜。
他成为了新一代 " 自由瑞克 ",代替了 " 幸福瑞克 ",坐在流水线上。
于是广告语变了:每一口都是自由的味道。
当我们沉浸在 " 用消费投票 " 的幻觉中时,其实落实的只有那句 "Just enjoy it."
但 Sir 又想起一句话," 穷得只剩下钱了 "。
这说的,不在于你是家财万贯,还是口袋里碎银几两。
而是在于——
只有钱才肯听你的。
而我们唯一的硬气,就是把自己降格为肥羊的权力:你不听我的,就不让你宰我了哦。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破坏之王阿姨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