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个NG 08-24
一个不是人的乐队,拉开人类与AI的大战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yule1.html

 

2025 年,是一个 " 摇滚已死 " 的时代。

有人发现,自己在疲于工作和奔波后,再也没有享受重鼓点或劲爆吉他的心气。而一支 " 没有真人 " 的摇滚乐队回归,却让老粉们再次激动起来。

在这个 AI 飞速发展的年代,我们现在干什么都离不开它。音乐、媒体、文章……

而内容创作者也像这支叫 Gorillaz 的乐队一样,在无数涌现的虚拟乐队前,面临一个迷幻又现实的岔路口。

前段时间,Gorillaz 官宣回归的消息让一些摇滚群炸开了锅。

他们宣布,将于 8 月 8 日至 9 月 3 日在伦敦举办限定展览 "House of Kong",此外分别在 8 月 29,30 日和 9 月 2,3 日进行现场演出,纪念其成立的 25 周年。

或许大家会觉得这支乐队听起来有些耳生,猜想他们只是有些老派又冷门的摇滚人士罢了。

但 Gorillaz 有个很特别的地方:四个成员都 " 不是人 "。

事实上,Gorillaz 由四位虚构的卡通角色构成:主唱兼键盘手 2-D、贝斯手兼吉他手 Murdoc、主音吉他手 Noodle,以及鼓手 Russel。

在 1998 年,这支乐队由前 Blur 乐队主唱 Damon Albarn 与漫画家 Jamie Hewlett 合作打造,并在 2000 年发布了首张 EP《Tomorrow Comes Today》。2001 年,凭借首张同名专辑《Gorillaz》正式成名。

没有肉体,意味着他们的成曲风格和艺术性毫无边界。

比如在专辑《Gorillaz》中,Albarn 表示自己探索了他在 Blur 乐队时期未曾涉足的音乐类型,例如嘻哈、dub 和拉丁音乐等。

他将这一过程形容为一种 " 解放 ",并解释道:" 我创立 Gorillaz 的初衷之一,是因为我拥有大量节奏灵感,却从未觉得它们能适用于 Blur。许多想法似乎始终无法真正融入作为 Blur 所创作的音乐中。"

至于四个虚拟形象如何进行线下演出,Gorillaz 之前的表演或许能解释这个问题。

早在 2001 年发行首张专辑时,Gorillaz 便进行了现场演出:Damon Albarn 与团队成员以剪影的方式登台,同时将 Jamie Hewlett 创作的视觉动画投射在屏幕上。

2010 年,Gorillaz 乐队在格拉斯顿伯里音乐节上以真实人形出现,和说唱歌手 Snoop Dogg 等嘉宾一起表演。

说到这里,你大概可以明白社媒上人们的兴奋:能在 25 年后的今天,能去到一场虚拟摇滚乐队所举办的现实演唱会,而且他们的表演就像开盲盒一样。

这是一件非常奇妙的事情。

但先抛开作品不谈。Gorillaz 这种虚拟音乐人的形象,在今天一定不像 25 年前那么令人震惊。

因为无论是不是摇滚爱好者,大家都知道一件事:什么虚拟歌手和乐队啥的,早就遍地开花了。

前段时间上线的《KPOP 猎魔女团》不知道大家都看了没有。先不谈剧情 a,电影的画面制作算得上精良,里面的歌曲也挺好听的。

影中的虚拟偶像团体 Saja Boys 和 Huntrix 便是很好的例子。虽然他们的电影已上线两个月,现在的网上却还能看见粉丝们在真情实感地挥笔产粮(指粉丝为自己喜欢的 IP 创作衍生作品)。

更别提之前大火过的一系列虚拟偶像。无论是从未冷门过的初音未来和洛天依,还是用动作和面部捕捉等先进设备让人物极其灵动的虚拟男团 PLAVE。

每个观众都不再为这种形象惊讶了。

相似的是,每提及虚拟的文化,人们的讨论总会跟 AI 脱不了关系。而在这个 Ai 无门槛的时代,从零开始捏造出一个虚拟乐队是易如反掌的事情。

比如,我向 Chatgpt 提出创造虚拟乐队的要求后,就能获得从乐队名称到个人形象等一系列主要信息。不难想象,通过 AI 绘图和音频创作工具,让他们 " 发布歌曲 " 是多么迅速的一件事。

有人已经瞄准这片蓝海下手了。之前在一期有意思周报中,我们也曾介绍过了一个在 Spotify 上短时间内播放量增长几百万的虚拟乐队 The Velvet Sundown。

他们对自己的介绍是:

其中的所有角色、故事、音乐、声音与歌词,皆为借助人工智能工具作为创作乐器而生成的原创内容。若与现实中的地点、事件或人物(无论生者或逝者)有所相似,纯属巧合,并非有意。

既非完全的人类,也非彻底的机器。The Velvet Sundown 游走在二者之间的缝隙之中。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去试听一下,个人感觉还不错。

当然,面对过于轻易的创作和后续的巨大成绩,批判总会比欣赏先行来到。无论是在 Spotify 还是 Reddit 上,人们在知道 AI 的成分存在时,便表现了不约而同的怒火。

在 Rate Your Music(通常简称为 RYM)这个评分平台上,The Velvet Sundown 也毫不意外地收获了 0.5 的超低分。

由于社媒上的反对声音实在过大,于是他们的创作者 Andrew Frelon 后面专门发了一篇文章回应争议,名字就叫作《是的,我有一个乐队》。

他在文章中坦言,自己创作的时候 " 整个流程耗时不足一小时,且成本极低——仅需不到 40 美元的 AI 订阅费用,便完成了所有歌曲、图像与文本的整合创作 "。

而这支势如惊雷的乐队,实际上只是一次社会实验。Andrew 干这事的原因是他只想知道,人们真的准备好面对 AI 作品爆发的世界了吗?

和上面的社会响应结合来看,答案当然是没有的。

事实证明,人们只会在发现 AI 的时候才会说自己不喜欢它,也不想要 AI 艺术家。但在此之前的流量和数据可不是这么说的。

他的诚恳不无道理。虽然 The Velvet Sundown 在显现真身后已经失去了一些专业听众,但对我这种半吊子的爱好者来说,不细细咂巴的话确实听不出 AI 的痕迹,没准儿就当日常的白噪音听了。

在这场争论风浪渐平后,相较于对 AI 创作的抵触,我更相信嗅到商机的人们并不会因此而停下脚步。未来,必然有更多足够 " 以假乱真 " 的乐队出现。

那么问题来了:随着科技的进步,未来的数字体是否有可能根据自己的人设和音乐喜好自动 " 跑 " 出一首 " 原创歌曲 "?

像 " 仿生人是否会梦见电子羊 " 一样,这都是我们在今天难以回答的赛博悖论问题。而 AI 与人类的原创性定义,也是一个包括音乐产业的整个文化创作领域即将面临的究极大战。

回到现实,即使现在的技术还没有产出《我,机器人》中有独立意识的个体,但光是应付现在的产物,人们已经显得有点吃力了。

Harper ’ s Magazine 在此前的一篇报道中已经表示,他们认为 Spotify 正在用 " 幽灵艺人 " 补充播放列表,以减少版税支出。

CISAC(国际作者和作曲者协会联盟)近期发布的一份报告也揭示,由于缺乏针对人工智能的保护和政策,到 2028 年,音乐创作者的收入可能会损失高达 24%。

不得不承认,在数字体成为 AI 领域中的代表作之后,有更多的音乐公司和机构想创作出自己的电子艺人。但试问又能有几个能像 Gorillaz 一样,在 25 年后仍在现实中的音乐界占得一席地位呢?

Gorillaz 能在这个世界始终灵魂不灭,原因一定是 Albarn。无论他们的作品风格如何多变,采样和 MV 多么具有视觉冲击,他都是乐队唯一不变的内核。

AI 的灵感源于它吞噬的无数人类产物。但就像那句老话说的一样:人不能想象出自己从未见过的东西。对应的是,AI 也无法制作出脱离现有基础的产物。

因此,内容创作的灵魂仍在于人类创作者本身。我们的想象力和创造里,大概是在 AI 是否能替代人类这个议题中唯一能力挽狂澜的东西了。

他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及自己创建 Gorillaz 的最初理念:

" 这就像是男子乐队那种爆炸式流行的开端……但那种感觉太做作了。于是我们就想,好吧,既然这样,不如干脆做一支‘做作’的乐队——但要让它做得有意思。"

不得不说,在现在,做出一个有意思的东西可能是最难的事。

但这也许就是每个人无法被替代的灵魂所在。

正在改变与想要改变世界的人,都在虎嗅 APP

如对本稿件有异议或投诉,请联系 tougao@huxiu.com

End

那个 NG
虎嗅旗下公号“难逃一吸”公众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