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①:长沙临时大学部分师生步行前往昆明。清华大学校史馆供图图②:云南师范大学内的西南联大原教室。云南师范大学宣传部供图图③:西安临时大学师生翻越秦岭,迁往汉中途中。西北大学宣传部供图图④:中国人民大学延河讲师团学生在延安中学讲课。诸泳一摄(人民视觉)
西南联大办学线路简图
西北联大办学线路简图
中国人民大学辗转办学线路简图
同济大学西迁办学线路简图
浙江大学西迁办学线路简图
中山大学西迁办学线路简图
编者按:抗日战争爆发后,日本侵略者对中国文化教育事业进行了疯狂的破坏。许多大学被迫迁往西南、西北等地恢复办学,师生共克时艰。同时,中国共产党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创办学校,培养坚定的革命战士。这些学校为抗日救国培养了大量杰出人才,也为推动当地经济和文化建设发挥了积极作用。
记者来到一些学校的办学旧址,寻迹抗战历史,重温峥嵘岁月,感受学校师生传承爱国主义传统、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服务当地发展的精神风貌和使命担当。
寻迹先辈
立志科技报国
湖南长沙、常德、沅陵……在西南联大博物馆陈列的地图上,看到学长曾路过自己家乡,清华大学学生文泽楷心头一热。
" 暂驻足衡山湘水,又成离别。"1937 年全面抗战爆发后,北大、清华、南开被迫南迁,合组长沙临时大学,1938 年迁往昆明,改称西南联合大学。当年,部分师生组成湘黔滇旅行团,历时 68 天,从长沙抵达昆明。
今夏,越过迢迢长路,文泽楷与来自北大、清华、南开、云南师大的同龄人一道,相聚昆明的西南联大旧址,参加 " 寻梦西南联大 " 物理营。
两堂课,跨越时空。
一堂,重温历史——
土坯墙、铁皮顶,步入西南联大原教室,风声、雨声犹在耳畔。
" 下雨的时候,叮当之响不停。地面是泥土轧成的。几年以后,满是泥坑。" 西南联大校友、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曾回忆,师生员工精神振奋,以严谨的态度治学,弥补了物质条件的不足。
师长讲过的故事,在展览中更为具象:西南联大教授叶企孙为学生李政道悉心批改的电磁学考卷、诞生于简陋实验仪器中的成果……
" 在艰苦环境中奋斗,背后是刚毅坚卓的意志。" 文泽楷领悟到,为国家、为民族,是学习的动力,也是学习的动机。
另一堂,着眼前沿——
云南师大明达楼,中国科学院院士等专家带来 6 场学术报告。物理营里大多是 " 拔尖计划 " 的学生,西南联大的历史给授课教师启发:培养有历史感责任感、志存高远的人才。
" 报告中,从量子计算机到光电子技术,许多专家的研究领域与‘卡脖子’技术相关,激励我们为国家科技发展贡献力量。" 营员徐子峻说。教室在变,内容在变,不变的是科技报国的担当。
还有走出教室的实践——
这个暑假,很多学生来到西南联大旧址。寻访历史后,清华大学日新书院学生赴云南南涧开展基层跟岗实习,秀钟书院学生在滇池采样、助力保护高原湖泊生态,如同当年的联大师生,用专业所学服务社会。
" 千秋耻,终当雪。中兴业,须人杰…… " 物理营最后一晚,云南师大草坪上,同学们学起西南联大校歌。
新学期将至,徐子峻将开始自己的科研实践,在凝聚态物理领域探索," 未来难免会遇到困难,我一定会发扬联大师生在艰苦条件下弦歌不辍的精神,永不言弃。"
口述历史
见证集体记忆
走访北京、陕西、浙江等地,采访亲历者和相关亲属后代 30 余人,查阅期刊著作和个人传记 70 余本……
最近,西北大学组织专家学者撰写的《西北联大亲历者口述史》一书即将付梓。
" 我们选录了 47 篇回忆战时战后的校园故事,史料来源既有校长、教授,也有学生。" 西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伍小东是该书作者,他说,通过对西北联大师生抗日救亡活动的讲述,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亲切感,帮助更多人感受这段艰苦岁月中师生们的坚持与信仰。
翻看口述史样稿,从 " 迁徙路上的苦与乐 ",到 " 水煮白菜一口沙的学生生活 ",再到 " 科学家的家国情怀 "" 师生的抗日救亡活动 ",抗战烽火中另一个联大的故事跃然纸上。
1937 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平津相继失陷。北平大学、北平师范大学、北洋工学院等院校迁至西安,组建西安临时大学。
然而,战局日益紧张,潼关告急,西安频频遭到空袭。1938 年,师生员工坐火车到宝鸡,徒步 500 多里到达汉中,全校分置城固、南郑、勉县等三县六处坚持办学,后改称西北联合大学。
从宝鸡到汉中,要翻越峭壁陡立的秦岭。师生们啃着锅盔,嚼着咸菜,白天在崎岖泥泞的山路上行军,夜晚留宿荒郊。日子虽苦,但大家一路放歌。
" 西北联大众多院系在抗战胜利后扎下根来,把一大批实用型人才留在了西北,也塑造出如今高校林立的陕西这一教育大省的雏形。" 西北联大联盟秘书长、西北大学西北联大与大学文化研究院院长姚远说。
1939 年,西北联大 " 一分为五 ",后发展为今天的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部、西北农林科技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北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为西北地区留下了文、理、工、农、医、师范等完整的高等教育体系。
" 中国知识分子探索救国救民的决心与意志,让我们明白这是全民族的抗战,不仅有前线的浴血杀敌,更有在后方开辟的文化战线。" 姚远说。
青春对话
赓续红色血脉
"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迎着敌人飞机的轰炸创办陕北公学,是抗战的教育,也是教育上的抗战…… "
延安中学讲台上,中国人民大学延河讲师团副团长、法学院硕士生陈永豪慷慨激昂。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
暑假,中国人民大学联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等 5 所高校师生,赴陕西延安开展纪念抗战胜利 80 周年主题社会实践,与当地青少年围绕理想信念、时代担当展开了一场青春对话。
大合唱、跑旱船、扭秧歌……课件里,几张黑白照片引人注意。有中学生问:" 哥哥,陕北公学的活动有这么丰富吗?"" 当时的物质条件虽然艰苦,但师生们朝气蓬勃、斗志昂扬。" 陈永豪从毛泽东同志为陕北公学拟定的校风 " 忠诚、团结、紧张、活泼 " 讲起,通过一个个故事让大家体会陕公先辈的革命豪情、青春活力。
" 中华民族儿女们,慷慨悲歌上战场,不除日寇誓不还乡,你们先去吧,我们就赶上!" 现场,延安中学学生张若柠和同学们高声朗诵,声音坚定,眼底闪烁着光。
共上一堂课、共学一段历史、共悟一份精神,作为中国共产党创办的第一所新型正规大学和第一所中学,人大与延安中学坚持开展联学共建活动。
中国人民大学团委副书记吴秋翔介绍,从线上联学党的二十大精神,到延中学子来京研学,两校携手,赓续红色血脉。
" ‘要造就一大批人,这些人是革命的先锋队’,这是延安时期开始,党赋予中国人民大学的殷切希望。它不仅镌刻在陕北公学旧址、人大明德堂里,更烙印在全校师生的心上。我们要弘扬伟大抗战精神,无论身处哪个年代,都要成为那‘一大批人’。" 吴秋翔说。
宣讲结束,人大学子向延中学生赠送书籍《战火中的大学:从陕北公学到人民大学的回顾》。书香接力,千里奔赴的信仰之旅正在延续……
支教帮扶
点亮学生梦想
" 老师,你们还会回来吗?"" 我们会再相聚的!"
7 月,支教进入尾声。四川宜宾市李庄中学操场,悠悠江水畔,同济大学研究生支教团成员王振铎与学生许下约定。
80 多年前,也是这样的江流。" 别吴淞,越浙赣,渡桂滇,归李庄…… " 江边的李庄同济纪念碑记录了一段往事。
1940 年,已是抗战中第六次迁校的同济师生落脚川南小镇,在李庄的怀抱里安下书桌,一待就是 6 年。
烽火连天,李庄提供了一片港湾。同济师生则投桃报李,医学院为百姓治好了 " 麻脚瘟 ",工学院的发电机让古镇有了第一盏电灯……
离开的,又回来了。
" 想为李庄做些事——当年,这里庇护了颠沛流离的师生,今天,我们选择以支教的方式重返。" 王振铎说,2006 年以来,100 多名同学来到李庄支教。
李庄中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如何开拓视野?
学德语的李美仪分享欧洲文化,学土木工程的吴奕汛介绍矿石的奥秘,学广电编导的王媚祺讲授摄影知识……支教团发挥各自专业所长,开设 " 同李讲堂 "。
为了丰富校园生活,支教团还把大学里的十大歌手大赛、主持人大赛带到李庄," 同济文化月 " 系列活动精心开展。站上舞台,学生们充满自信。
" 大学是什么样的?"" 学习压力大怎么办?" 支教团发起 " 长江信帆 " 活动,数百封信笺,从长江上游的李庄出发,来到黄浦江畔的上海,又载着 " 我在同济等你来 " 的鼓励归来,点亮小镇学生的梦想。
同济大学 2025 届本科毕业生胡海琪,于书信中结识了李庄的学生,在文字往来间陪伴着他们。如今,胡海琪作为第二十批支教团成员,来到李庄。
还有更多双向奔赴:同济校史馆讲解员来到李庄,向游客讲解历史;李庄中学生来到同济,参加科普活动……
小镇上,多年前同济学生种下的桂圆树,亭亭如盖。同舟共济,琅琅的读书声在江畔久久回荡。
一座茶园
联结校地情缘
贵州遵义湄潭县,晨雾未散,浙江大学茶学系副教授陈萍走进永兴茶场。
她弯腰轻捻一片叶子,对一旁的茶厂负责人说:" 这些原本适合制作乌龙茶的茶树鲜叶要做好的红茶,制茶时须留意,不能萎凋得太干。"
去年以来,陈萍往返杭州、湄潭 20 多次,调研茶园生产和当地市场,完成了一款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实物标准样工作。当地茶业协会据此开展加工,产品在今年贵州茶博会上精彩亮相。
一座茶园,何以情牵两地?"1940 年,浙大辗转西迁,四易校址来到湄潭,办学达 7 年之久。" 浙大校史专家王东说,师生与湄潭百姓结下了深情厚谊。
竺可桢、苏步青、王淦昌、蔡邦华、吴耕民……走进湄潭浙大西迁历史陈列馆,一件件展品讲述着这些闪耀名字背后的故事。
当时,生活条件艰苦,物资奇缺,但这些困难没有难倒师生。有的每天去临时的实验室、图书馆,顺路放羊,补贴生计;有的每周坚持坐 " 滑竿 " 由湄潭到其他地方,讨论前沿问题……在简陋的衣食住行环境中,浙大培养出一大批吃苦耐劳、精通专业的专门人才。
其间,农学院引进优质茶种和杭州的 " 龙井茶 " 生产技术,奠定了湄潭现代茶产业基础;与当地合办职校,开设茶树栽培课程,培养技术人才……
" 这份历史渊源,成为双方合作的基础和情感纽带。" 陈萍说,学院专家多年来为湄潭茶产业提供研发指导。2022 年,浙江大学湄潭茶业研究院成立,助力茶产业标准化发展,提升市场竞争力。
" 我们将乌龙茶品种与红茶工艺有机结合,搭建了溯源系统以及茶叶风味物质数据库。" 一位茶厂负责人说,在浙大帮助下,从靠人看茶到用设备看数据,做出的茶叶品质稳定,远销多地。
" 辟地 200 余亩作为农场 "" 分布着农艺、园艺和蚕桑等系的试验场地 " ……在陈列馆一路参观,仿佛还能闻到多年前的那一抹茶香。
共建医院
护佑民生安康
云南玉溪澄江市凤山公园,一座纪念苑常常吸引着当地市民参观驻足。纪念苑的主题石墙由云南、广东的代表性石材拼接而成,中间镂空的部分勾勒出抚仙湖的轮廓。
" 抗战期间,中山大学迁往后方,几经辗转,落脚澄江。抚仙湖是澄江的母亲湖,石墙象征着我们对澄江的感激之情。"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以下简称中山一院)普通外科副主任谭进富说。
绕至背面,当年的办学大事记映入眼帘:与公路部门在技术、经费上合作,全线打通澄江至昆明的主要公路;校内党组织恢复,改组后成为澄江境内第一个中共党支部;学生社团开展抗日救亡活动,推出《最后一滴血》等爱国剧目,唤醒民众支援前方抗战……
" 最后一件是‘情缘接续谱新章’。" 谭进富介绍,中大回粤后,与澄江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校地合作,包括参与医疗服务,连年选送优秀研究生支教等。
在澄江,谭进富还有一个身份:玉溪市中山医院派驻专家、消化疾病诊疗中心主任。
去年 10 月,玉溪市中山医院开诊。中山一院肾移植科副主任、玉溪市中山医院院长邱江介绍,该医院由云南省与中大共建,按照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标准建设,引进中山一院 12 名学科带头人、10 名 " 银龄医师 "。
"80 多年前,中大来到澄江,就致力于当地的公共卫生事业。" 邱江说,学校设立附属医院、开办门诊部," 一位老人甲状腺肿大生瘤,医学院师生成功为其做了切除手术。一位妇女难产,接受了剖宫产手术……一次次外科手术,成为当地历史上的‘破天荒’。"
铭记峥嵘岁月,携手共创辉煌。前不久,在中山一院牵头的腹腔镜胃肠手术直播中,5 台高难度微创手术完成,超 4300 名外科医师在线观摩。
" 我们不仅要把医疗技术带到澄江,更要指导年轻医生完成关键步骤。只有团队水平提升,才能服务更多患者。" 谭进富说。
本报记者黄超、丁雅诵、吴月、闫伊乔、高炳采写,本版线路简图中均为现在地名。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