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哥 08-24
讲真,我挺纠结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讲真,我挺纠结的 ~

" 力哥 " 这号自我介绍早已改为:

" 真话不全说,假话全不说。8 年财经记者 +10 年理财大 V,现闲云野鹤一枚,日常周游世界,兴起时聊聊理财、经济、时事、历史、地理、宗教、影视、育儿、游记… "

我给自己定位是 " 旅游话题为主的扯淡型博主 ",仅因个人兴趣,有时还会扯几句理财

但因过去是理财博主,多数粉丝早年也因理财结缘,这 11 年来,大家伙跟着我一路走来,有赚有亏,有笑有泪,有经验有教训,有迷茫有收获……导致我始终放不下那些认同自己是 " 荔枝 " 的同路人

然而这么多年博主经验,使我比普通网友更深刻理解这个道理:

放下助人情结,尊重他人命运

人人都爱钱,看到股市涨了,多少都会起贪心,幻想大赚一票后胜利逃顶,过上更美好的生活(这个梦我也曾做过)

然而每轮大行情结束后,总是一地鸡毛,总有人要买单,这就像万有引力,是人类社会铁律,我无力改变

中国那么大,我又能帮得了几人?

更何况,股市就是个互相打脸、互喊傻 X 的地方,从未出现过全市场高度一致性预期

偶尔出现九成以上极端悲观 / 乐观情绪,也意味着历史性大底 / 大顶就在眼前

我理财 19 年来,遇到的次数屈指可数

这决定了,不管怎么聊股市,看多 or 看空,推荐 A 板块 or 推荐 B 板块,采用 A 策略 orB 策略……都一定吃力不讨好,总会得罪一部分人

哪怕早已明白各中要害,遣词造句特别谨慎,这两年已不再做任何明确的涨跌趋势预测,别说个股,连基金都不做明确推荐,单纯分享个人操作,日常用语都是 " 如果 XXX,那么 XXX 可能性会上升 " 这种充满假设前提的复杂句式

没用,还是一样会被很多根本看不懂的人强行 " 加戏 ",胡乱解读

被误解是表达者的宿命吧

所以股市热度上升后,我的最优解是继续置身事外,聊旅游、聊电影、聊育儿,聊各种八卦

本来这几天想聊时代少年团上海演唱会,《鱿鱼游戏 3》、《捕风追影》、《鬼灭之刃无限城篇第一章》,还有山东姜先生发现俩儿子都非亲生的社会新闻……

这些显然更 " 安全 "

毕竟,简中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三两年

行情起来了,积极唱多才能树立 IP,快速吸粉,并最大限度流量变现

但我早就退休了,无需拼命做大影响力

真的,不需要了

然鹅……然鹅呢……那可恶的被称为使命感还是责任感的东西,依然驱使我难以放下助人情结 ~

上篇有一种,不太好的感觉……,周末白天推送,标题也没明确写股市,没想到阅读量爆了

与数百位网友的对话,让我早已死去,哦不,深埋内心的很多记忆,苏醒了

06 年入市以来,我亲历过的一幕幕,14 年做自媒体以来,网上回复过无数遍的问题,再次出现在我面前,好像时光倒流一样

有一种说不出的恍惚感和无力感

有一种 " 人这种动物,可能永远不会改变 " 的强烈错觉

那些坚信现在股市已被国家队高度控盘的,那些坚信梁文锋正在操盘国家队资金的,那些坚信行情必会延续到阅兵后,国庆后牛市才会崩盘的,那些坚信现在国家必须要靠拉抬股市化债,所以牛市只许成功,不许失败的……我都懒得回复了

股市中的种种阴谋论,我在 06-07 年牛市中就经历过许多,当时年少无知,还被唬得一愣一愣的,有的半信半疑,有的深信不疑

事后看,只觉好笑

看了那么多留言,一时激动,连发好多篇最符合当下需求的经典旧文,还是希望能帮一个是一个

但又觉得不够,才有了今天这篇

……

投资这事很吃天赋,世上有没有真正的投资天才?

当然有,但极罕见

一次牛市中,准确把握好资产和好价格(成功捕捉最佳买点和卖点),并不难,满大街都是 " 股神 ",绝大多数只是运气好,瞎猫遇上死耗子,这我见过太多

但 60 年如一日,能不停抓住好资产和好价格的,万不足一

全世界公认的,至今依然活跃在资本市场一线屹立不倒的,只有巴菲特

我也是摸爬滚打多年后,才认识到,我也不具备投资天赋

我最大的天赋点,是把复杂问题说简单,一眼看穿事物本质的表达能力,所以做媒体人手到擒来

确认自己只是凡人,投资理念也只能往适应普罗大众的大道上走

第一条,就是反复告诫自己,我无力预测股市涨跌

只有承认自己不是算命仙,早晚注定会犯错,才能建立起短期看胜负难料,但只要持之以恒,总能赚钱的投资体系

光这一条,已把市场上大部分参与者淘汰了

网上随处可见自信满满一顿输出,好像开了天眼,最后还写下 " 立帖为证 " 的帖子

说到底,是犯了 " 痴 " 戒,五蕴炽盛,总以为自己能把握股市涨跌规律

然而 A 股有 100 万亿市场规模,上亿个市场参与主体,这些参与主体随时可能受到突如其来的外部因素干扰

包括但不限于技术进步、国家政策、国际关系、战争瘟疫、地震海啸、社会动荡、媒体宣传、亲友推荐、骗子勾搭、公司内斗、父母生病、孩子车祸、自己失业、离婚分产、资产被盗、脑子抽风、喝水被噎,或看了力哥文章……因而临时改变决策

而人心的贪婪和恐惧,又会在遭遇这些变化时,进一步放大非理性决策空间,使股市更难预测

所以是标准的混沌模型,遵循混沌原理,随机,测不准,蝴蝶效应,人类大脑根本无法处理这么复杂多变的信息和逻辑关系,只能偷懒,用单一线性逻辑来预测

比如 " 禁酒令不除,白酒不会涨 "," 国产芯片代替大势所趋,寒武纪确定性极高 "," 经济基本面那么差,就不可能有牛市 "," 美联储即将降息,利好股市继续涨 " ……

这种挂一漏万的逻辑推理,就像农民讨论皇帝种地一定用 " 金锄头 " 一样,是低维生物对高维世界的 YY

真实世界中,哪有什么神算子?

连美联储主席都不知道啥时候降息,都是走一步看一步,经验丰富的顶级经济学家依然怕自己看走眼,不得不群体决策,错了一起背锅

所以巴菲特才说就算美联储主席偷偷告诉我他未来两年的货币政策,也不会改变任何一个操作

只有从哲学层面真正认识到股市的复杂性和不可预测性,承认自己无力预测 " 市场先生 " 下一步骚操作,才会对 " 市场先生 " 心生敬畏

有了敬畏心,第二条要做的,就是搭建起一套适合自己的,能风险对冲的资产配置体系

短期资产和长期资产对冲,固收和权益对冲,金融资产和固定资产对冲,常规资产和另类资产(如比特币)对冲,人民币和美元对冲……

你得相信,虽然世界变化风云莫测,但有个基本规律,叫万物皆周期,东方不亮西方亮,物极必反,否极泰来

无论经济学上的短期 / 中期 / 长期债务(危机)周期,历史上王朝兴亡周期,房地产兴衰周期,股市牛熊周期,个人生活中的喜新厌旧、中年危机、七年之痒,心理学上的钟摆效应,还是物理学的原子周期性运动和放射性原子核的半衰期,化学的元素周期律和化学平衡,生物学的有丝和减数分裂以及 DNA 的双螺旋结构,人的生老病死,自然界四季变化,天文学的各种圆环绕圆环……无不遵循" 结束即是开始 " 的哲学原理

为啥无论东西方,都喜欢以 "12" 为周期计算一些自然规律并推导个人命运(中国分十二生肖,西方黄道面上分割成十二个星座都是这个原理)?

主要原因是太阳系内最大行星木星的公转周期是 11.86 个地球年,其与太阳、月球共同形成的引力变化对地球环境影响很大

再叠加太阳系第二大行星土星的公转周期是29.5 个地球年,古人近似看成28 年,就有了二十八星宿

若近似看成 30 年,则土星和木星公转周期最小公倍数是 60 年,也就是每过大约 60 年,木星、土星和地球会回到相对初始的位置关系,形成一个更大、更稳定的天体循环周期,这才有了干支纪年法以 60 为一甲子,乾隆爷也才一定要在继位 60 年后传给嘉庆,寓意自己功德圆满

所以我们不能把周易八卦简单看成一种无知迷信,实际是古人长期观察总结,比较粗糙地把自然界规律性变化进行简化后的模型

但木星公转周期并非标准 12 年,时间久了误差积少成多,为了使算命模型变得更稳定可靠,道家后来发明了一个虚拟的和木星反向旋转但公转周期是标准 12 年的行星,取名 " 太岁 ",后来把太岁神格化," 犯太岁 " 就是一种对冲思维

比如你属鼠,今年马年,正好是十二周期循环中你本命年的对立面,就叫 " 子午六冲 ",今年遇到倒霉事的概率会上升,道士再结合你的生辰八字,提出一套度身定做的个性化解决方案,对冲化解流年不利的影响

解决方案虽是胡扯,但底层逻辑和买点股票也买点债券形成股债平衡对冲一样

总之,万物皆周期是个哲学命题,你得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界规律有相当深刻理解,且坚信该规律普遍适用,才能在投资理财这个具体落地的细分领域,真正相信自己这么投资没毛病

毕竟事关金钱,如果认知不够,外界一点风吹草动和流言蜚语都很容易让你突然变贪婪 / 恐惧,投资决策说变就变,推倒重来

也就是会犯 " 贪 " 戒

你得相信,你不可能把握每一个投资机会,但只要做好风险对冲的平衡配置,保证雷劈下来的时候在场,不求一夜暴富,只求雨露均沾,早晚都会赚钱

桥水的 " 全天候策略 " 就非常典型,在不同经济周期中做不同大类资产的优先级配置

对普通人来说,桥水的投资模型也不是那么容易模仿的,更简单的办法就是做大类资产的动态再平衡

比如把资产按一定比例分配到 A 股、国债、美股、美债、黄金、石油、比特币、货基等不同大类资产上,每隔半年,把所有资产比例回归初始水平,也就是谁涨得多就卖出点,谁跌得多就买入点

理论上说,不动产也该纳入这个再平衡体系中,但房子市值太高且变现不易,加上未来很多年中国房子都不会产生强烈赚钱效应,暂不考虑也无妨

当然,如果遇到非理性暴涨暴跌,不一定非等半年 / 一年,超额比例超过你设定的阈值,比如原本设定 A 股资产占 25%,现在占比已涨到 30%,也可随时启动不定期的动态再平衡

表面上看,你再平衡的是资金分配,实际上平衡的是风险敞口

任何资产总是越涨风险越高,机会越少,越跌风险越低,机会越多,不断动态再平衡,避免任何单一资产占比过高,就是自动把现阶段高风险、低回报的资产转移到低风险、高回报的资产上,始终让自己的资产分布处于整体上大概率挣钱的位置

这么做的底层逻辑,正是相信万物皆周期,富贵哪能常富贵,再苦逼的野百合也会有春天

第三条,就是多做标准化指数投资(特别是各种 ETF),少做个性化投资

投资指数的好处,就是你只要做大类资产配置,无需在单一类别资产中,进一步细分,妄图超越这个资产类别的市场平均收益

也就是相信自己愚不可及,何德何能,怎么可能取得超越市场的阿尔法收益?

弱水三千,只取一瓢,我只求获得贝塔收益,足矣 ~

这在债券、黄金、原油、大宗商品、比特币等市场都比较容易实现,毕竟标的简单

无非是债券分长短,短债可用货基代替,长债就买国债 ETF

但股市比较复杂,大中小盘,成长 or 价值,再具体到行业属性,就把问题搞复杂了

比如我们这除了有主板,还有创业板、中小板、科创板、北交所,一旦选错,收益也差挺大的

哪怕红利这个概念,还能再细分为上证、深证、中证红利,红利低波、红利质量、红利潜力、国企红利、央企红利、消费红利……这两年还搞出个名字里没有 " 红利 " 二字,但风格非常接近的自由现金流 ETF

还是因为基金行业太内卷,基金公司不得不挖空心思出新品赚钱

但海外股市,可投资 QDII 标的就那么几个,没得选,反而容易很多

比如美股不是标普就是纳指,日股就是日经 225,德股就是 DAX30,法股就是 CAC40 ……

投资分得越细,比如聚焦在某个特定行业,甚至特定股票上,万物皆周期原理发挥效应的偏离风险就越大

比如 A 股永远有牛熊嬗变是板上钉钉的,但你买的股票下轮牛市会不会涨起来,没一定的

之前提到的 15 年牛市中两大标志性 " 妖股 " 乐视网和暴风科技,从市梦率跌下来后不再有二次雄起的机会,因为基本面太差,直接退市,不管当初投了多少钱,全打水漂

买行业 ETF 风险就比个股低得多,但均值回归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生比较极端的偏离

比如此前的医药,连跌 4 年,越跌越惨……

再如现在的消费,还不如医药,葛兰正在从 " 葛大妈 " 回归 " 葛大姐 ",张坤却还是那条被万人唾骂的坤狗……

银行板块之前破净破得那么离谱,现在经济下行,坏账率上升,息差又在持续缩小,股价却大涨,特别是最没故事可讲的 " 老实人 " 农行,涨幅最夸张,这也是一种反向偏离

再如钢铁,标准夕阳行业,之前也是连跌 4 年,今年 7 月这波也罕见大涨 26%

照理说,别说消费,就算房地产板块,迟早也会迎来春天,但啥时候来呢?

天晓得 ~

上篇有一种,不太好的感觉……里,最有用的信息就是 15 年牛市里,估值不高的沪深 300 并未补涨,而是股灾后跟着小盘股一起暴跌

泡沫巨大的创业板一直跌到 18 年初,跌幅高达 71%,堪比 A 股史上最惨烈的 08 年大熊市,沪深 300 跌到 16 年初就见底了,但跌幅依然高达 47%,几近腰斩

本就没啥泡沫,基本面也更扎实的沪深 300 随后 2 年迎来绝地大反攻

没错,最终该来的周期还是来了,但这个过程中,多少人家破人亡,实在惨烈……

可见,即使眼下这轮行情真是大牛市,也不代表消费板块一定会补涨——这不仅是理论上的可能性,也是历史上发生过的事实

这就是股市,Nothing Impossible

可见,投得越细,风险越大,越容易出现 " 无处说理 " 的困境,对投资者的眼光能力要求越高

力哥以前提出过不少原创投资概念,除了长期管用的 " 七步定投策略 ",还有什么 " 二维三核 "、" 一剑五盾 "、" 四泛理论 "、" 四朵金花 " ……

每一个投资理念都能自圆其说,听起来很有道理,但股市经常不按套路出牌,跑输大盘不一定是我理论不对,跑赢也不一定是我眼光好

比如 " 四朵金花 " 中早年被吐槽最多的环保,起初走势很差,传统意义上的环保行业赚钱并不容易,天晓得后来中国新能源车快速崛起,环保指数越来越像新能源指数,也借东风一起涨了上去

就,很无厘头吧……

普通投资者还不如化繁为简,返璞归真,直接买宽基,不至于出现 " 只赚指数不赚钱,我在消费躲牛市 " 的尴尬

A 股最优选的宽基指数标的,就三个:沪深 300、中证 500、创业板

沪深 300 是传统大盘蓝筹代表,中证 500 以前是小盘股,现在是中盘股代表,同时配置,从历史上看,能规避大小盘轮动带来的踏空风险

但这轮行情,A 股走势极端,沪深 300 走得很弱,中证 500 走势也不强,最强的是各种科技与狠活加持的新兴成长行业,但科创板、北交所整体基本面不够扎实,最好的替代品还是创业板,规模上中盘为主,类似中证 500,也有一些大市值行业龙头,但成长风格突出,就和沪深 300、中证 500 形成了风格上的对冲

这三个 ETF,也可以做动态再平衡,进一步降风险,提收益

第四条,不择时,只应对

大涨大卖,小涨小卖,大跌大买,小跌小买,不涨不跌继续持有,或者升级一下,做做力哥七步定投中的网格收割,稍微增厚一点波动收益

具体怎么划定标准,要看标的特性和你的风险偏好,没一定的

不知道具体咋落地的,看看这篇——什么时候,可以卖?

最核心的标准,定是估值

低估买入,严重低估就加速买入,高估卖出,严重高估就清仓走人

不高不低的时候,就耐心持有或网格收割

但估值说到底还是 " 估 " 出来的,只是 " 模糊的正确 ",无法精确测量,所以更稳健的建仓方法,是定投

同样估值越跌,定投频率和金额越大,加速摊薄持仓成本,实现正金字塔建仓

但眼下,很多板块估值已不便宜,面对咄咄逼人的上涨势头,再慢慢定投,建仓成本可不得飞天上去?就不适合慢慢定投

要么离得远远的,如果还想玩,就趁回调机会,一次性建仓,绝不能婆婆妈妈,拖泥带水

但如果是白酒这种估值依然躺地板上的,你又吃不准啥时候才会风格转换,定投依然是最优解

" 不择时 " 三个字,人人看得懂,但能做到的并不多

牛市上涨途中,到了自己认为见顶跑路的时候就清仓了,没想到市场继续涨,眼看自己踏空,身边人都在喜气洋洋继续吃肉,心里那个难受啊,就很容易把持不住,继续追高

就这样,牛市途中反复追涨杀跌,捡芝麻丢西瓜

反过来,牛转熊下跌途中,还是因市场没涨到自己心中那个 " 求不得 " 的顶,不相信牛转熊,一路咬牙持有,甚至还窃喜牛市倒车接人,把仅剩不多的子弹全部打进去抄底

结果真意识到牛已死时,已深度套牢,也没资金再冲进去救人(或不敢再冲),又不甘心割肉,死猪不怕开水烫,就这样慢慢熬,一熬又是几年过去,才好不容易回本,赶紧卖出走人,发誓再也不信骗子了

牛市中,嚷嚷着踏空比套牢还难受的 " 爱别离 " 们,到了熊市中,一样会骂骂咧咧套牢比什么都难受的 " 怨憎会 "

万念俱灰之时,万万没想到,牛市又来了,蠢蠢欲动又怕再次受伤,等到身边小白都赚大发了,才忍不住再次剁手——就……老子就信……就信你最后一回!

说到底,还是犯了人性中的 " 嗔 " 戒,不停瞻前顾后作比较,和当下的别人比较,和过去的自己比较,永不满足,永不收手

过去嗔(不满足)的集因,结出现在贪(想赚更多)的果,现在贪的集因,又会结出未来嗔(担心失去)的果

如此反复,苦不堪言,是为无明

最后一条,制定周密计划,然后坚决执行

可以根据市场变化进行微调,但大方向,包括资产配置结构,具体投资标的,加减仓对应的估值体系,是不能轻易改变的

但很多人投资计划既不周密(甚至压根没计划),也很难长期坚持

知行合一,很多人说知易行难

行,固然难,知,更难

正因为没有真正的 " 知 ",所以才无力坚持行出来

道理光知道没用,必须深刻理解,这不仅需要认知水平达标,更需要足够深刻的教训——摔过跤,摔得头破血流,甚至差点摔死,才会真正产生敬畏

比如我一直说投资要有 " 空杯心态 ",必须 " 忘记成本 ",进入无我境界

你一天到晚老想着回本,做梦也是 " 回本出 ",就成了执念,亏损时风险偏好无限大,巨亏 50% 也当没看见,既不补仓也不割肉,一旦盈利,风险偏好又迅速保守起来,还没赚几个钱就急着落袋为安,怎么可能理性客观看待市场呢?

如果标的选错,或泡沫巅峰入场,根本救不回来,就算没回本,也应该反弹就出

反之,有些标的基本面良好,估值也不贵,就算回本也该继续持有待涨

不要老盯着 APP 里显示的浮动盈亏数据,但这话光知道没用,很多人就是做不到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这个基本规律也决定了,我嘚吧嘚写了那么多,只能让那些认知本已非常接近,也已累积足够实战经验的人看了甘之如饴,回味无穷

更多人,要么听不懂,要么听不进,要么听懂也听进去了,还是做不到

算了,不纠结了,还是应该尊重他人命运,别挡人家发财改命的阳光大道 ~

PS:好久没开赞赏了,觉得力哥写的有帮助,打个赏呗,金额丰俭由人

我不差钱,只是想知道,我婆婆妈妈写这么多废话,到底值不值,不值的话,以后也懒得再写这些吃力不讨好的内容,大家一切随缘 ~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股市 理财 育儿 山东 时代少年团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