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轮牛市,上证指数一路突破各种 " 前高 ",势如破竹,很多投资者却感慨 " 涨指数不涨个股 ",虽是普涨行情,看着自己的账户跑输指数依旧苦恼不已。问题出现在哪里呢?可能源于投资者太有 " 主见 " 了。在股票投资的世界里,投资者常常陷入对 " 精准 " 的狂热追求——试图通过技术指标预测明天的涨跌,通过复杂模型计算股票的 " 合理价格 ",通过频繁调仓捕捉每一个市场波动。
然而,投资大师查理 · 芒格的一句话或许道破了真相:"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准的错误。" 这句话揭示了一个被多数投资者忽视的核心逻辑:市场本质上是不确定的,试图用精准的方法消除不确定性,本身就是一种认知谬误;而接受模糊性、坚守大概率正确的原则,反而能在长期博弈中占据优势。
面对牛市行情,真正的智慧,在于理解牛市的本质是资产价格的长期向上趋势,而应对它的最佳策略,并非精巧的波段操作,恰恰是始终保持在场就行了。
一、短期市场的随机性:精准预测的 " 认知陷阱 "
股价在短期内的波动,本质上是无数投资者情绪、资金流动、信息噪音的叠加结果,其随机性远超人们的想象。经验层面看,股价在三年维度内能够反应价值,在一个月甚至一年维度内的变化则具有较大的不确定性。市场在短期内是 " 无效 " 的,价格可能被情绪主导;但长期来看,价格终将回归价值的基本面。
然而,人性对 " 控制感 " 的渴望,让许多投资者沉迷于 " 精准预测 " 的幻觉。他们试图通过 K 线图、MACD、RSI 等技术指标 " 解读 " 市场,甚至开发出复杂的算法模型,声称能精准捕捉买卖点。这种对 " 精准 " 的病态迷恋,本质上是启蒙理性过度膨胀的现代性痼疾在金融领域的恶性发作。它幻想着市场波动如同机械钟表,只要掌握足够数据与复杂公式,便能拆解其每一秒的运行奥秘。这种可悲的自负,使无数投资者沦为数字的奴仆,K 线图的囚徒。
例如,很多投资者依据五日线金叉死叉、MACD 背离等所谓技术圣杯,执行着频繁而 " 精准 " 的调仓,每一个动作都浸透着对自身预判能力的高估。结果却往往令人失望,恰如寓言中那个举烛追影的愚人,动作愈是迅捷精准,愈是陷入虚妄的深渊。
更危险的是," 精准思维 " 会强化投资者的自负心理。当一个人相信自己能通过技术指标精准预判市场时,他会不自觉地放大成功案例、忽视失败教训,最终陷入过度交易的陷阱。每一次交易的背后,投资者都认为自己能够预判市场变化,实际结果常常是南辕北辙。
数据表明,A 股市场上那些高频交易的账户,年换手率常常超过 1000%,但长期收益却连大盘指数都跑不赢——他们反复操作,支付巨额手续费,实际上只是在市场的随机波动中不断被割韭菜。即便在牛市,这类看似专业的投机客也常常输给简单的指数投资。这背后道理很简单:一开始方向就错了,越是努力精准,错得就越离谱。
二、模糊的正确:基于常识与概率的投资哲学
" 模糊的正确 " 并非放弃思考的佛系投资,而是一种基于常识和概率的理性策略。它不追求 " 买在最低、卖在最高 " 的完美操作,而是通过对核心规律的坚守,确保每一次决策都站在 " 大概率正确 " 的一边。何为 " 模糊的正确 "?可以从三个维度进行理解:
其一,选股逻辑:回归基本面的 " 模糊筛选 "。模糊的正确要求投资者放弃对 " 黑马股 "" 妖股 " 的追逐,转而聚焦于企业的长期价值—— " 基于基本面前景、估值水平、商业模式等精选股票池 "。这种筛选不需要精准计算企业未来三年的净利润增速,只需判断 " 这家公司是否在一个有前景的行业?是否具有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当前股价是否远低于其内在价值?"。
" 模糊的正确 " 之所以值得追捧,正因其建立在对世界本质深刻洞察的哲学基础之上。它坦然承认:人类理性在面对市场这种由亿万个体非理性意识汇成的复杂自适应系统时,其预测能力存在着无法逾越的天堑。真正的投资,并非要在混沌中强行劈出一条确定的因果小径,而是要在一片模糊中识别出那些具备 " 基本面前景、估值水平、商业模式 " 优势的好公司,构建一个具有反脆弱性的投资组合。
其二,买卖时机:放弃 " 精准择时 ",拥抱 " 相对高低 " 与 " 牛市定力 "。试图精准预测股价波动并据此确定买卖时机,是投资者最容易犯的错误。模糊的正确则要求 " 只在相对低点建仓,在相对高点止盈 " ——这里的 " 相对 " 二字,正是对模糊性的接纳。
例如,当市场经历大幅下跌、多数投资者恐慌抛售时(如 2008 年金融危机、2020 年疫情冲击),即使无法精准判断最低点,但 " 现在大概率处于相对低位 " 的判断已足够做出买入决策;反之,当市场情绪狂热、估值远超历史均值时(如 2015 年 A 股创业板泡沫)," 相对高点 " 的判断也足以触发止盈。
而在牛市周期中," 模糊的正确 " 进一步体现为对持仓定力的考验。在牛市中坚定持仓,便是模糊的正确;反之,在牛市中频繁止盈,试图吃到每个波段,便是精确的错误。牛市的特征是趋势的延续性与波动的必然性并存,投资者若因短期波动而频繁操作,看似 " 精准 " 规避了回调风险,实则可能错失主升浪,捡了芝麻丢了西瓜。
例如,2019-2021 年的结构性牛市中,许多投资者因担忧估值过高而反复止盈,最终眼睁睁看着持仓股翻倍甚至数倍上涨,自己却只赚得波段收益的零头。这种 " 精确的错误 " 本质上是对市场趋势的不信任,试图用短期波动的 " 精准把握 " 替代长期方向的 " 模糊判断 "。
其三,仓位管理:用 " 模糊控制 " 对抗认知局限。精准的错误往往表现为 " 基于自我认知,人为确定持仓占比 " ——例如,认为某只股票一定会涨,于是重仓甚至加杠杆买入。而模糊的正确则要求 " 除非具有很强的确定性,否则尽力将持仓占比维持在特定范围内 "。它深知个体判断的脆弱性,故以纪律的护栏防止过度自信将投资之舟倾覆。
这种分散化策略,本质上是承认人类认知的局限性:即使你对某只股票有十足信心,也可能因为黑天鹅事件、行业政策变化等未知因素导致判断失误。通过将单一持仓控制在合理比例(如不超过总资产的 10%),投资者可以在不牺牲收益的前提下,大幅降低组合的波动风险。
三、精准的错误:为何会出现" 聪明反被聪明误 "?
在股票市场中," 精准的错误 " 往往披着 " 专业 "" 理性 " 的外衣,让许多资深投资者也深陷其中。
从认知层面看," 精准思维 " 容易引发 " 过度拟合 " 陷阱。当投资者试图用复杂模型解释市场时,往往会陷入 " 为了精准而精准 " 的怪圈——他们会不断调整参数,让模型完美适配历史数据,却忽视了市场的动态变化。例如,某量化基金可能通过回测发现," 当某技术指标满足 A、B、C 三个条件时,股价上涨概率高达 80%",但这一规律可能只适用于特定市场环境(如 2015 年的小盘股牛市),一旦市场风格切换(如转向价值股主导),模型便会失效。这种 " 精准 " 本质上是对历史数据的过度拟合,而非对市场规律的把握。
从市场规律看,短期波动的 " 不可预测性 " 决定了精准操作的徒劳。现代金融理论中的 " 随机漫步假说 " 早已证明,股价短期走势与布朗运动无异,具有不可预测性。然而,许多投资者仍执着于通过技术分析、消息面解读来 " 精准择时 "。例如,他们会根据 K 线图中的 " 头肩顶 ""MACD 背离 " 等信号,精准地在某一天买入或卖出,但结果往往是 " 一买就跌,一卖就涨 "。这并非因为技术指标无效,而是因为短期市场受情绪、资金、突发消息等无数随机因素影响,任何精准的预测都只是 " 运气 " 而非 " 能力 "。试图在不确定性中追求精准,本质上是与规律为敌。
从实践结果看," 精准操作 " 反而会放大风险。频繁调仓、重仓单一股票、追涨杀跌等精准策略,不仅会增加交易成本(手续费、税费),更会导致 " 错误被杠杆化 "。例如,当投资者精准判断某只股票 " 即将暴涨 " 并满仓买入时,一旦判断失误,损失将是毁灭性的;而模糊的正确通过分散持仓、控制频率,将单次错误的影响降到最低。这也是为什么牛市中 " 资深投资者跑不赢指数 " ——他们的精准操作反而顺着人性的方向多做多错,而指数的 " 模糊配置 "(广泛分散、长期持有)却能捕获市场的平均收益。
四、长期主义:模糊正确的 " 时间复利 "
" 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准的错误 ",本质上是一种长期主义的投资哲学。它要求投资者放弃对短期收益的贪婪,接受不完美的决策,用时间复利放大 " 模糊正确 " 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耐心比聪明更重要,坚守比精准更关键。
长期视角下,模糊的正确会自动修正短期误差。即使投资者在选股时略有偏差(如买入时估值略高),或在择时上不够精准(如未能买在绝对低点),只要企业的长期价值在增长,时间也会消化这些误差。例如,假设某投资者在 2010 年以 20 倍 PE 买入贵州茅台(当时看似估值不低),尽管期间经历了 2013 年塑化剂风波、2018 年贸易摩擦等多次暴跌,但长期持有至今的收益仍超过 10 倍。这正是长期主义的魅力:模糊的正确在时间的加持下,会爆发出惊人的力量。
反之,精准的错误在长期中会被无限放大。频繁调仓、追涨杀跌等精准操作,不仅难以捕捉短期波动,还会因为 " 交易损耗 " 和 " 情绪干扰 ",导致多做多错,长期收益大幅缩水。数据显示,A 股市场中散户投资者年化收益率长期低于指数,核心原因正是过度交易——他们试图通过精准操作战胜市场,最终却在一次次 " 精准的错误 " 中消耗了本金。
模糊的正确,本质上是对市场规律的敬畏。它承认人类认知的局限性,不妄图战胜市场,而是通过做正确的事,让市场成为自己的朋友。正如橡树资本创始人霍华德 · 马克斯所言:" 投资最重要的不是买好的,而是买得好;不是精准预测,而是合理应对。"
当投资者放下对精准的执念,转而拥抱模糊的正确时,会发现投资其实很简单——找到那些能长期创造价值的企业,在相对低估时买入,在相对高估时卖出,分散持仓,长期持有。
结语:投资的本质,是做 " 大概率正确 " 的事
" 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准的错误 " 这一命题,道破了股票投资的核心逻辑:市场的不确定性是永恒的,试图用精准的方法消除不确定性,只能是多做多错,聪明反被聪明误;而接受模糊性、坚守常识、拥抱长期,才能在波动中站稳脚跟。在资本配置的炼金术中,最高级的理性,恰在于清醒意识到理性本身的边界。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践行这一理念并不需要高深的专业知识,只需记住三个原则:回归基本面,放弃对 " 精准 " 的执念;分散持仓,用 " 模糊控制 " 对抗风险;长期持有,让时间复利放大收益。正如巴菲特所说:" 投资很简单,但并不容易。" 简单在于,正确的策略往往是常识性的;不易在于,需要对抗人性的贪婪与恐惧,在喧嚣的市场中保持清醒。
最终,股票投资的胜负,不在于你是否精准预测了某一次市场波动,而在于你是否始终站在 " 大概率正确 " 的一边。宁要模糊的正确,不要精准的错误——这不仅是一种投资策略,更是一种人生智慧。
尤其在牛市中,这一智慧更显现出其深刻的价值。牛市并非一条坦途,其间必然穿插着频繁的震荡与回调。若因试图精准躲避每一次短期波动而频繁择时,最终结果往往是 " 精准地 " 错失主要趋势,被飞速前行的列车无情抛下。
一直在车上,是一种模糊的正确,也是拥抱牛市的最佳策略!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 iFinD 提供支持】
本文由公众号 " 星图金融研究院 " 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薛洪言。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