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朴 08-25
24岁退学博士生,赢得2.5亿美元薪酬合同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星标,才能不错过每日推送!方法见文末插图

一个年仅 24 岁、中途退学的博士生,最近赢得一份 2.5 亿美元的天价薪酬合同。这打破了科技薪酬历史的先例。有美国科技媒体估算,在根据通货膨胀情况进行调整后,他的收入大约是奥本海默开发原子弹时收入的 327 倍。而后者领导的曼哈顿计划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结束。

这场天价争夺战背后,是 AI 时代人才价值的重新估值。

撰文  | Ren

2025 年夏天,一个名字在硅谷的科技圈里迅速传开:Matt Deitke。

这位年仅 24 岁的人工智能研究人员,最近接受了 Meta 公司一份为期四年、总价值约 2.5 亿美元的合同(包括基础工资、签约奖金和股票)。这则消息之所以引人注目,不仅因为数字本身,更在于其背后的过程。

起初,Meta 向 Deitke 开出了一份四年 1.25 亿美元的优厚合同,希望他能加入公司新成立的 " 超级智能实验室 "。在很多人看来,这已是难以拒绝的条件。但 Deitke 拒绝了,他更想专注于自己刚刚联合创立的初创公司。

这个决定直接惊动了 Meta 的最高层。Meta 创始人兼 CEO 马克 · 扎克伯格亲自出面与 Deitke 会谈。会谈之后,一份全新的合同摆在了 Deitke 面前:总价翻倍,达到 2.5 亿美元,并且第一年的收入可能高达 1 亿美元。

这一次,Deitke 接受了。

Deitke 官宣加入 Meta   |   图源:Deitke、X

这个故事迅速成为行业焦点,它传达了一个清晰信号:在人工智能的赛场中,顶尖人才的价值已经被重新定义。一个 24 岁的年轻人,一个中途退学的博士生,为何能让一家万亿市值的科技巨头如此兴师动众、开出天价?

一个 " 造轮子的人 "

要理解这份合同的价值,需要先了解 Matt Deitke 是谁,以及他做了什么。

这位 2001 年出生的年轻人,在个人主页上列举了他的经历和最得意的工作。

Deitke 个人主页   | 图源:Deitke

18 岁时,Deitke 一边在华盛顿大学攻读本科学位,一边加入了由微软联合创始人保罗 · 艾伦创立的艾伦人工智能研究所(Allen Institute for AI,AI2),担任研究科学家。之后,他选择在本校读博,但读博才短短一年他就果断选择了退学,投身于产业界的研究和创业。

在 AI2 期间,他主导或深度参与了一系列具有行业影响力的开源项目,重点应对 AI 领域,特别是具身智能(Embodied AI)和多模态理解的关键瓶颈。

他首先试图解决具身智能领域最棘手的问题:训练数据的极度稀缺。具身智能的目标是让 AI 像人一样在物理环境中行动和交互,但这需要 AI 在足够多样的虚拟世界里进行训练。为此,Deitke 领导开发了 ProcTHOR 框架,一个能够程序化、自动化生成大规模、多样化、可交互 3D 虚拟环境。

Deitke   的代表性研究之一   | 图源:Deitke 个人主页

这项荣获机器学习领域顶会 NeurIPS 2022 杰出论文奖的工作,当时彻底改变了训练数据的生产方式 。它能自动生成几乎无限数量的、从单间公寓到十室大宅的逼真房屋,并用符合逻辑的方式填充家具和物品。在一个包含 1 万个生成房屋的数据集上训练后,AI 智能体在从未见过的新环境中的导航能力,甚至超过了那些在特定环境中专门训练的模型,实现了惊人的零样本泛化能力。

在构建了生成 " 世界 " 的框架后,Deitke 又着手为这些世界填充 " 物体 "。2023 年,他领导创建了 Objaverse 项目,一个包含超过 80 万个、后续扩展至超过 1000 万个带标注 3D 模型的超大规模开源数据集。这个数据集的规模比之前所有公开 3D 数据集的总和还要大 100 倍,为训练能够理解三维空间的 AI 模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资源。

为了解决机器人领域 " 模拟到现实 " 的鸿沟问题,他又领导开发了 Phone2Proc 系统。该系统仅需用一部 iPhone 对真实房间进行 10 分钟扫描,就能生成成千上万个与之布局相似但细节随机的虚拟训练环境。其实验证明,经过这种定制化训练的机器人,在真实世界中的导航成功率从 34.7% 跃升至 70.7% 。

Deitke   的两项代表性研究   |   图源:Deitke 个人主页

Objaverse 和 Phone2Proc,两项工作都是他在 2022 年完成的,并且都被计算机视觉顶会 CVPR 2023 接收,实力可见一斑。

最后,Deitke 将目光投向了能够能够同时理解图像、语音和文本的多模态 AI 系统。当时,最强的开源模型大多依赖蒸馏闭源模型(如 GPT-4)的知识来提升性能,这意味着开源社区并未真正独立。

Deitke 领导的 Molmo 项目旨在打破这一局面。他们全新构建了 PixMo 数据集,采用了一种巧妙的 " 模态转换 " 方法:不让标注员写文字描述,而是让他们对着图片进行 60-90 秒的口头描述。事实证明,口头描述能产生比书面描述丰富得多的细节,并且每次录音都成为一份 " 音频收据 ",无可辩驳地证明数据源自人类而非 AI 生成。

从 PixMo 数据集到 Molmo   |   图源:论文

基于这个高质量的纯净数据集,Molmo-72B 模型在多项基准测试中,其性能超越了 Claude 3.5 Sonnet 和 Gemini 1.5 Pro 等强大的专有模型,仅次于 GPT-4o。这项荣获 CVPR 2025 最佳论文荣誉提名的工作,为开源社区提供了一条全新的技术思路。

可以看出,Deitke 的贡献并非局限于某个单一的模型,而是为整个 AI 研究社区搭建了影响深远的基础设施,是真正能 " 造轮子 " 的人才。

一场围绕人才的战略博弈

如今,Deitke 与 Meta 之间的谈判,更像是一场战略博弈。Deitke 手中最大的筹码,是他联合创立的明星创业公司—— Vercept。

2024 年 11 月,Deitke 与多位来自 AI2 的同事共同创立了 Vercept,目标是构建能够自主操作互联网软件的 AI 智能体。公司一成立就获得了 1650 万美元的种子轮融资,投资者中不乏前 Google CEO 埃里克 · 施密特等科技行业领袖。

拥有这样一家前景光明的公司,意味着 Deitke 在谈判桌上拥有极大的主动权。他并不真正 " 需要 " 一份工作,这也是他最初拒绝 1.25 亿美元合同的底气所在。

Deitke 的拒绝,让扎克伯格选择亲自介入。据报道,扎克伯格手握一份顶尖 AI 人才的名单,并亲自参与招募策略的讨论。他的直接参与,最终促成了这份翻倍的合同。

当然,吸引 Deitke 的也不仅仅是薪酬。Meta 为一些顶尖 AI 人才提供了初创公司和学术界无法比拟的资源。例如,承诺为其研究项目分配多达 3 万个顶级 GPU。对于需要海量算力的大模型研究人员而言,这是极具吸引力的硬件条件。

当思想成为战略资源

Matt Deitke 的故事并非孤例,而是当前这场 AI 人才军备竞赛中最引人注目的一幕。它为 AI 人才的价值设定了一个全新的标杆,但这背后是一场 Meta 精心策划且规模空前的招募行动。

这场行动的另一个标志性事件,是 Meta 从苹果公司挖走了其 AI 模型团队的负责人庞若鸣(Ruoming Pang),据报道其薪酬包价值高达 2 亿美元。但这仅仅是开始。庞若鸣加入后不久,他的两名关键前同事,Mark Lee 和 Tom Gunter,也相继离开苹果,加入了 Meta 的同一个超级智能实验室。团队式挖角的策略说明,Meta 正对竞争对手现成的、具备高效协作能力的精英团队虎视眈眈。

Meta 的 " 狩猎范围 " 覆盖了所有主要竞争对手。根据一份被披露的内部名单(未经 Meta 证实),Meta 新成立的超级智能团队中,有 40% 的成员来自 OpenAI,20% 来自 Google DeepMind。其中包括来自 Google DeepMind 的 Pei Sun 和 Michael   Zhang,以及从 OpenAI 出走的 Hongyu Ren、Shuchao Bi 和 Ji Lin 等研究员。

网上流传的一份 Meta AI 团队表,并非官方统计数据   |   图源:X(注:第二栏显示的国家是该员工的本科毕业国,而非国籍)

这些人个个都有相当耀眼的履历,与 Deitke 相比也不遑多让。

扎克伯格本人则深度参与了这场人才战,甚至与高管们在一个名为 " 招聘派对 " 的群聊中,亲自讨论招募策略和接触方式。自上而下的高强度投入,让 Meta 的招聘行动变得异常高效和激进,也让竞争对手不得不跟着加码,尽可能地减少被挖墙脚的概率。

长远来看,这场由科技巨头主导的人才军备竞赛,正对 AI 创新生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首当其冲的是学术界的人才流失。大学是培养 AI 人才的摇篮,但如今它们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无论是薪酬、算力还是数据规模,学术机构都无法与科技巨头抗衡。这导致了严重的人才流失,不仅资深教授被高薪挖走,像 Deitke 这样最有潜力的博士生也选择提前进入工业界。

MIT 的一份研究显示,2020 年计算机科学博士毕业生进入工业界的比例,已从 2016 年的 57% 上升至 70% ,而在 20 年前,这一数字仅有 20%。5 年后的今天,这一数字显然更高。这将危及下一代 AI 人才的培养体系,因为未来的导师正在被今天的市场所 " 吞噬 "。

AI 博士生在工业界任职的比例   |   图源:MIT 研究报告

其次,创业公司也面临着生存压力。AI 创业公司是创新的重要源头,但它们也成了巨头们狩猎的目标。巨头们可以凭借资金优势,精准地狙击创业公司的核心人物(比如 Windsurf 创始团队和核心技术被谷歌收购,仅留下普通员工和空壳公司),这种行为让创业公司随时面临团队被瓦解的风险。

著名投资人 Vinod Khosla 甚至直言不讳称,"Windsurf 等公司是极其糟糕的例子,创始人抛弃团队,甚至不与团队分享收益。下次我绝对不会和他们的创始人合作。"

OpenAI 的 CEO Sam Altman 和 Anthropic 的 CEO Dario Amodei   甚至将这种挖角行为形容为 " 黑手党式 " 的。这极大地改变了风险投资的评估模型,因为即使公司拥有最好的技术和团队,也可能在一夜之间被巨头的天价支票瓦解。

Sam Altman 将这场人才战描述为 " 传教士 " 与 " 雇佣兵 " 的斗争。他认为,有些研究员是被 " 为全人类构建安全的 AGI(通用人工智能)" 这样的使命所驱动的,而有些人则更多地被薪酬所吸引。这种说法揭示了 AI 社区内部的文化张力。一方面,科技巨头提供无与伦比的资源和物质回报;另一方面,创业公司和小型研究实验室则试图通过强调使命感、研究自主权和对 AI 安全的坚定承诺来吸引和留住人才。

但俗话说,如果一个人还没被诱惑击倒,那就是诱惑还不够大。面对动辄数千万美元的年薪,再崇高的理想和信仰似乎都显得不堪一击。

AI 的未来

于是我们看到,全球最顶尖的 AI 智力资源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向少数几家科技巨头集中。

构建前沿 AI 模型需要算力、数据和人才这 " 三位一体 " 的资源。如今,人才已成为其中最稀缺、最昂贵的要素:当全球最顶尖的几百个大脑集中在硅谷的几个公司园区内时,一条几乎无法逾越的护城河已然形成,无论是对于创业公司还是其他国家来说,都是如此。

这是可持续的吗?有人认为,这种天价薪酬是经济演进的体现。对于公司而言,当一个 AI 天才创造的系统能够抵得上成千上万名员工的生产力时,他个人的高额薪酬就成为一笔划算的投资。

与此同时,AI 正在成为驱动经济增长的新引擎,AI 领域的发展前景也展现出巨大的广度和深度。除了机器学习工程师、数据科学家等核心技术岗位持续火热外,新的非技术 AI 岗位也在迅速涌现,例如 AI 内容创作者、AI 培训和 AI 合规经理等,这些岗位的年增长率都超过了 30%。这表明 AI 的影响力正在渗透到各行各业,创造出全新的职业路径。

追踪美国裁员数据的 Layoffs.fyi |   图源:layoffs.fyi

然而,一个值得关注的悖论正在浮现。像 Deitke 这样的精英人才正在享受着创纪录的薪酬,但美国科技圈今年的裁员数已经突破 8 万,去年更是有 15 万之多。同时,对于更广泛的计算机应届毕业生而言,进入科技行业的门槛正在肉眼可见地变高。

数据显示,美国 CS 和 CE 本科毕业生的失业率高达 6.1% 和 7.5%,企业更倾向于招聘能够立即产生高价值的资深人才,部分原因正是 AI 工具正在自动化许多初级的、重复性的工作。以编程为武器的程序员,为各行各业带来革命后,终究还是开始革自己的命。

回过头再来看 Matt Deitke。这位 24 岁的年轻人,头衔仅仅是 AI 研究员,就能手握 2.5 亿美元的天价薪酬合同,与全球最成功的职业运动员(商业价值)和最大型企业的 CEO(企业价值)相提并论。这似乎标志着知识资本的价值在 AI 时代被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在这个时代,一个人,凭借其思想可能具备的潜力,就足以改变世界上最强大公司的战略轨迹。

这是 AI 时代对人类智慧的重新估价,也是它向我们提出的最严峻的挑战:当全球最顶尖的人才和最强大的资源集中在少数公司手中,当 " 雇佣兵 " 文化成为常态,以使命为导向、推崇长期主义和开放协作的科研精神又将何去何从?

参考资料

[ 1 ] https://mattdeitke.com/

[ 2 ]   https://mattdeitke.com/CV.pdf

[ 3 ]   https://en.wikipedia.org/wiki/Matt_Deitke

[ 4 ]   https://iq.wiki/zh/wiki/matt-deitke

[ 5 ]   https://www.nytimes.com/2025/07/31/technology/ai-researchers-nba-stars.html

[ 6 ]   https://mitsloan.mit.edu/ideas-made-to-matter/study-industry-now-dominates-ai-research

[ 7 ]   https://one.sequoia.com/2024/04/ai-startups-secure-talent/

[ 8 ]   https://fortune.com/2025/06/25/ai-companies-court-ai-phds-with-huge-pay-packages-raising-fears-of-an-academic-brain-drain/

[ 9 ]   https://www.designwhine.com/metas-1-billion-ai-hiring-war-against-openai/

注:本文封面图片来自版权图库,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相关阅读

1  

2  

3  

4  

5  

近期推荐

1  

2  

3  

4  

5  

特 别 提 示

1. 进入『返朴』微信公众号底部菜单 " 精品专栏 ",可查阅不同主题系列科普文章。

2. 『返朴』提供按月检索文章功能。关注公众号,回复四位数组成的年份 + 月份,如 "1903",可获取 2019 年 3 月的文章索引,以此类推。

找不到《返朴》了?快加星标!!

长按下方图片关注「返朴」,查看更多历史文章

微信实行乱序推送,常点 "在看",可防失联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人工智能 艾伦 扎克伯格 创始人 美国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