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周报 08-22
每10块LCD屏幕就有超6块来自中国!深圳军团如何改写世界显示格局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本文来源:时代周报 作者:谢斯临

编者按:8 月 26 日,是深圳经济特区建立 45 周年的日子。45 载砥砺前行,在时代浪潮中,深圳一路丈量奋进,长成今日国际大都市:金融版图从零起步,深市上市公司已超 2800 家;摩天楼宇拔地而起,599 米刷新城市高度;通信技术从 2G 跃向 6G,一路领跑……深圳的发展留下了众多跨越行业的刻度。时代财经、时代周报推出《深圳刻度》系列报道,记录这座城市的进化维度。

图片来源:Pixabay

从手机、平板,再到电脑、电视,屏幕已深度融入人们日常生活,覆盖了绝大多数的工作和生活场景。智能终端的产品形态持续革新,消费需求日益多元。例如,折叠屏热潮持续升温,大折叠、小折叠乃至三折叠等形态的设备密集涌现;电视则向高端化、大屏化演进,正从单一视听工具转型为客厅生态的智能中枢。

智能终端需求和场景不断扩展,上游显示面板产业正经历一场深刻变革。在产能扩张、技术迭代与供应链重构等多重因素驱动下,全球面板产业格局正在重塑,中国面板厂商的主导地位和话语权持续提升。

中国已主导液晶面板产能。市场调研机构 TrendForce 集邦咨询数据显示,从全球五代线以上 LCD 产能分布来看,中国面板厂商已完成从追赶者到主导者的跨越,全球产能占比从 2016 年的 20% 攀升至 2024 年的超 60%,预计 2025 年将突破 70%。

这一跨越离不开深圳面板企业的集体努力。上世纪 80 年代,深天马(000050.SZ)成为第一个吃螃蟹的企业,在深圳建成国内第一条 TN-LCD 生产线,生产小尺寸液晶显示器,开启了中国显示面板产业的自主发展之路。

此后,随着产业的进一步发展,2009 年,TCL 在深圳投资成立华星光电,从 t1 产线建到 t11 产线;2015 年,深圳企业惠科股份开始投入液晶面板生产线。多年沉淀之后,深圳已逐渐形成以 TCL 华星光电、深天马、惠科股份为龙头的千亿级高清显示产业集群,覆盖玻璃基板、偏光片、面板制造到终端应用的完整产业链。

深圳面板产业从无到有,再后来居上,离不开一代代从业人的披荆斩棘、持续创新。正是这份在关键领域的坚定投入、在核心技术领域的攻坚克难,最终奠定了深圳在全球显示产业不可撼动的地位。

深圳面板产业的一场 " 拼搏 "

上世纪 80 年代,深天马在深圳建起国内第一条 TN-LCD 生产线,这被普遍认为拉开了中国面板产业发展的序幕。不过,受限于国内 LCD 工业整体技术设备水平和投入资金的限制,中国面板产业发展较慢,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仍旧不得不依赖进口。

直到 2009 年,事情才开始迎来转机。彼时,2008 年的全球金融危机刚刚结束。为扩大内需,中国发起 " 家电下乡 " 等内需刺激政策,使得液晶电视需求快速增长。在工信部牵头下,多家大陆彩电厂商组团前往台湾采购液晶面板。期间,多家面板企业突然联手,5 个月内将面板价格推高三成,这直接导致中国大陆彩电行业陷入不良周期。

这一事件让决策层深刻认识到自主掌控面板产业的重要性。于是,大量产业扶持政策密集出台。国内多家面板企业从此走向自主创新道路,TCL 便是其中之一。突如其来涨价让 TCL 创始人李东生切身感受到仰人鼻息的窘迫,他决定要向上游面板产业进军。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艰难的决定。TCL 华星第一个项目是建设 8.5 代液晶(LCD)产线(代号 t1)。该项目总投资高达 245 亿元,这一金额超过了当时整个 TCL 的资产总额。当时,所有人都将之视为一场 " 豪赌 "。

但李东生不这么看。在他看来,TCL 是在有 7 成把握的情况下决定进军面板产业的。因此,TCL 的决定不是 " 赌 ",而是 " 搏 ",是计算风险之后的拼搏。

支撑李东生这一判断的,有以下几个因素:第一,当时显示技术的门槛已相对降低,虽然困难重重,但国内已经建设了京东方、上光电、昆山龙腾三条液晶面板 5 代线;第二,TCL 此前已经投资建设了自己的液晶模组工厂,具备一定的基础;第三,TCL 拥有产业链垂直整合的优势。

李东生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是,当时国家对显示产业有明确的战略规划及政策扶持。虽然 TCL 单独投资面板产线的资金不够,但可以争取到深圳市政府的投资,资金问题有望得到解决。

正因如此,2009 年,TCL 提出与深圳市联手,自主建设一条高世代 LCD 产线。经过多方论证后,这一项目得到了深圳市政府的支持。次年 1 月,在光明新区一块空地上,华星光电 8.5 代面板项目即 TCL 华星光电的 t1 产线正式开工。

作为中国首条没有依靠技术引进,而是依靠自主建设的最高世代液晶面板生产线,t1 的出现被视为中国自主高世代线技术已趋于成熟的象征。在全球化的竞争背景中,中国面板产业从此吹响反攻的号角。

此后十年,TCL 华星光电、惠科股份、京东方等大陆面板厂数条 8.5/11 代线陆续建成投产,强力冲击韩国 7 代线。随后,韩国厂商的落后产能加速出清,中国面板厂商在全球面板产业逐步建立起主导地位。

中国面板厂商跨越式发展离不开政策支持。LCD 产业经历了从日本到韩国再到中国的转移,这背后每次都有政府的强力推动。资深面板产业人士张启(化名)向时代周报记者分析指出,重资产、长周期的面板项目需要政府支持,如 4K/8K 升级不仅需要显示技术进步,还需数据传输等配套基础设施的升级。

" 单靠企业力量难以促成整个行业的变革,政策引导在此过程中作用关键。中国面板产业的从追赶者到主导者的跨越,毫无疑问是‘产、学、研、政’多方协同发力的结果。" 张启说。

OLED 的新持久战

虽然中国厂商已经在 LCD 方面占据领先优势,但这场围绕面板产业打响的争夺战远未结束。面板 LCD、OLED、Mini LED、Micro-LED 等多技术路线以及不断升级的产线特征,注定面板产业是一场持续升级的持久战。

特别是在 OLED 技术路线方面,韩系厂商占据了主动权。如 TrendForce 集邦咨询研究副总经理范博毓就曾分析指出,在全球主要面板厂的技术布局中,陆系面板厂在传统 LCD 领域投资规模大,技术积累深厚。

" 不过,在 OLED 领域,中国面板厂在 6 代线以下的 RGB OLED 产品上有一定能力,但在中大尺寸的 QD-OLED、W-OLED 及 RGB 8.6 代产能上,韩国面板厂仍占优势。" 范博毓表示。

为实现追赶,包括 TCL 华星光电、深天马、京东方在内的一系列中国面板厂商都在对 OLED 领域加大布局。据资深产业经济分析师丁少将观察,在主要应用于智能手机柔性屏的中小尺寸 OLED 方面,中国面板厂商正在迎头赶上,整体体量逐步逼近韩系企业,已处于 " 与韩系并跑 " 阶段,未来反超可期。

而在主要应用于 TV 用大尺寸 OLED 方面,中国厂商尚无规模化产线布局,其核心原因在于当前 TV 用大尺寸 OLED 市场规模小,且面临 Mini LED、RGB Mini LED、Micro LED 等技术的替代冲击,并非市场核心。不过,丁少将向时代周报记者指出,中国面板厂商正持续跟踪蒸镀、印刷等技术,TCL 华星光电、京东方等厂商已经具备技术储备。

以 TCL 华星光电为例。早在 2013 年,TCL 华星光电就初步选择了将印刷 OLED 当作大尺寸 OLED 屏幕技术路线的起步。当时 LG Display 已经通过传统的蒸镀工艺成功推出 55 寸的 OLED 屏幕,而印刷 OLED 技术路线并不被业界看好。

TCL 华星印刷 OLED 中心长曹蔚然曾向媒体回忆表示,公司早期也有过摇摆,并不是所有人都支持印刷 OLED,不少声音认为应跟进 LG 或三星的方向。但 TCL 认为,追随意味着专利和供应链受制于人,并因此决定向印刷 OLED 技术发起冲击。而在历经长达十一年漫长的研发投入后,2024 年 11 月,TCL 华星光电首支投产的印刷 OLED 屏幕宣布正式量产。

从这个角度来看,丁少将认为,在 OLED 领域,中国面板企业同样有望复制此前在 LCD 领域的成功路径。" 中国丰富的产业链资源和成熟的上下游企业能力,都有利于中国面板企业在 OLED 领域逐步实现从‘后发追赶’到‘全球引领’的格局转变。"

这一判断正在逐渐成为现实。如国盛证券研报就分析指出,虽然韩系厂商在 OLED 领域起步较早,凭借先发优势与技术积累,此前一直保持较高的市场份额,但全球 OLED 产能正呈现向中国大陆加速转移。

市场调研 Omdia 数据显示,中国大陆 OLED 产能面积由 2018 年的 143 万平方米上升至 2023 年的 1722 万平方米,年平均增长率高达 58.6%,产能占比已经从 2018 年的 10.5% 提升至 2023 年的 45.7%。

张启分析认为,中国企业一旦集体进入一个领域,便能充分发挥制造侧优势,并通过卓越的成本管控能力以及快速的技术更新迭代,逐步在该领域建立并扩大竞争优势。LCD 领域的成功跨越,OLED 领域的后发追赶,这些都是这一逻辑的生动体现。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深圳 深天马 华星光电 tcl 惠科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