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与传播 08-25
转文化传播(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转文化传播的概念和内涵

转文化传播(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在国内最早正式出现于史安斌教授 2018 年所发表的《从 " 跨文化传播 " 到 " 转文化传播 "》一文。传播学本位下转文化传播的核心理念为 " 人类命运共同体 ",而 " 赋权 " 和 " 世界平台主义 " 是其两个关键支撑点。事实上,这一学术概念并非诞生于本土,且已历经了较长时间的融合与流变。这种融合体现在多元学科对其的定义和形塑,而流变则反映为其在不同历史阶段中的沉浮与转化。

转文化传播的概念诞生于人类学领域,通常认为其源自古巴学者费尔南多 · 奥尔提斯在 1940 年提出的 "Transculturation" 一词。与此同时,跨文化传播也在 20 世纪 40 年代进入了前范式阶段,但直到 20 世纪 80 年代至 90 年代,转文化传播才在众多学科的规训与应用中重新受到重视。

转文化传播(Transcultural Communication)是一个融合了多元学科的理论概念,其核心在于强调文化的转化、转变与转型。这一理论旨在提炼不同文化交融、互动、变异过程的实质,即文化的再生产。转文化传播不仅关注文化间的交流,更重视这种交流过程中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以适应新的语境和需求。它超越了传统跨文化传播以 " 民族国家 " 为基本单位的局限,容纳进了多元的传播主体,并探寻在全球化与地球村背景下国际传播的意义。

相似概念廓清

" 跨文化传播 " 与 " 转文化传播 " 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跨文化传播是西方中心的学科体系,它所强调的 " 文化的异质性 ",以 " 民族国家 " 为基本单位,所谓 " 跨 " 就是跨越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两种甚至多种文化之间 的接触。但从实际效果来看,是强势文化对弱势文化的征服和吸纳。从媒介的角度 而言,它所依赖的是单向传递的报纸、广播、电视和早期互联网等介质。但是,在 " 新全球化时代 ",移动社交媒体的普及让 " 用户生产内容 "(UGC)超越了 " 专业生产内容 " (PGC)的模式,正是从这个意义上我们能够谈论 " 赋权 ",原本被动接受信息的草根 受众成为资讯和观点生产与传播的主体,原本处于新闻舆论场边缘的 " 西方以外的 国家和地区 "(the rest)成为全球传播不可忽视的一极,这种新型传播生态所导致 的一种异质性的 " 文化杂糅 "(cultural hybridity)或者说 " 第三文化 " 成为全球媒介文化的主流。所以 " 跨 " 的概念已经不足以概括当下全球文化的复杂性,在两 种或多种文化的交流和对话中产生了文化的转型和变异,这就是 " 转 "。热门单曲《江南 Style》及综艺选秀节目 " 中国有嘻哈 " 即是文化杂糅的经典案例。在转文化传播 的时代,我们很难用单一的国家或地区文化作为 " 标签 " 来指认某种单个的文化现象, 这需要学术界用一种全新的视角来重新审视 " 新全球化时代 " 媒介文化传播当中 " 我 中有你,你中有我 " 的新趋势。

从 " 跨文化传播 " 到 " 转文化传播 ",不仅是概念的更新迭代,也需要我们对西方中心的学术规范进行反思和内省。目前我国的跨文化研究有两种取向:以历史研究为核心的批判取向和以现状调研为主的实证取向。这方面文学和语言学的研究者做了非常扎实的工作,传播学者要想占有一席之地,必须有自己的研究方法。不可否认,近年来引进的西方传播学研究的学 术规范实际上也包含了对西方文化和社会范式的认可。对跨文化传播研究者来说, 这种 " 鸡同鸭讲 " 和 " 比较苹果与橘子 " 的错位感会更加强烈。从笔者个人从事研究的体验来说,中国人往往不习惯事先周密设计和计划、使用特定技术或设备(例如录音)的调查、问卷或访谈,这往往会加深研究者和研究对象之间的疏离感。相反地,一些随意的、自然而然的、未经技术处理的言论或场景往往会更具有学术意 义上的真实性和权威性。因此,根据中国和 " 一带一路 " 沿线国家的实际情况改造 现有的研究方法,也是未来学科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

核心特征

转文化传播的核心特征包括混合性(Hybridity)、协商性(Negotiability)和解放性(Liberation)。这些特征反映了全球化和媒介化背景下不同文化间的紧密关联、动态变化及新文化产生的可能性。

混合性:指不同文化在相遇、碰撞和争斗过程中产生的混合文化。这种混合并非简单的叠加,而是基于文化间的相互渗透和转化。

协商性:强调文化间的交流是一个动态协商的过程,涉及生产、文本和接收等多个环节。这种协商性体现了文化间的权力关系及不平等现实。

解放性:转文化传播赋予不同文化灵活性与兼容性,消解文化固有的僵化特征。它鼓励文化创新,促进新文化的产生和发展。

转文化传播的背景

(1)文化观念的变迁

转文化传播的兴起与文化观念的变迁密切相关。从启蒙运动时期将文化与人的理性联结在一起,到 18 世纪晚期德国民族意识的觉醒及文化民族性和边界性的强调,再到 20 世纪 70 年代文化社会学和当代文化研究的出现,文化观念经历了从二元对立到多元共存的演变。这一过程中,文化研究助推了后殖民主义思潮的兴起,进而孕育了转文化传播相关思想。

(2) 全球化与媒介化的双重时代背景

全球化与媒介化是转文化传播兴起的双重时代背景。全球化促使文化间的碰撞和交往成为必然,而媒介化则加速了文化的传播和扩散。这种双重背景使得转文化传播成为理解全球文化现象的重要视角。

转文化传播的本土化可能

转文化传播的本土化可能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转文化传播理论可以与中国的实际相结合,解决中国在全球化和媒介化背景下遇到的文化问题。

其次,转文化传播的核心理念 " 人类命运共同体 " 与中国倡导的全球治理观相契合,可以为国际文化交流提供新的视角和路径。此外,转文化传播的混合性、协商性和解放性等特征也可以为中国文化的创新和发展提供启示。

在本土化过程中,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是要深入挖掘中国文化的内涵和特质,为转文化传播提供丰富的理论资源;

二是要注重实践探索,将转文化传播理论应用于实际的文化交流和传播活动中;

三是要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推动转文化传播的本土化发展。

新闻与传播

微信号 : media-power

网站:media-learning.com

▇ 新闻传播价值,传播改变世界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ugc 全球化 the 征服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