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星人 08-25
可灵是怎么赚到2.5亿的?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从技术突破到规模化的商业化落地,可灵用了不到一年时间。

2025 年 8 月 21 日,快手公布 2025Q2 财报,可灵当季收入超过 2.5 亿人民币,相较于上季度 1.5 亿元,环比增长 66.7%。

在其他视频生成模型都苦于商业化的时候,可灵的一路狂飙令人惊讶。几乎所有人都在关注,可灵是如何获得 2.5 亿收入的?上季度快手财报披露了更详细的收入结构,C 端订阅制会员贡献占比 70%,B 端 API 服务占据 30%。虽然这季度财报未披露更详细的收入构成,但一个重要信号是,可灵 AI 首次在财报中以一种独立业务板块的方式被提及。

伴随着可灵收入增长,团队也在逐步调整。2025 年 5 月,可灵 AI 正式升级为一级事业部,与主站、电商等部门并列。新事业部下设产品、运营、技术三大一级部门。在 Q2 财报公布前,快手进行了一轮组织架构大调整,事业部商业化最高负责人均已发生变动,而可灵 AI 则由盖坤统一管理三大部门。

据硅星人向多个信源获悉,在此次内部调整前,可灵 AI 的商业化的归属也经过了内部多轮讨论。目前,可灵 AI 正在自行组建商业化团队,并未并入快手现有的商业化团队体系,而是统一在盖坤领导下保持较为独立的运作。

自去年起,可灵陆续覆盖用户付费(P 端)、B 端 API 服务和解决方案的完整商业化架构。团队规模并不大,可灵选择了多级代理商模式:国内以大客户总包为主,海外以中小代理商分包为主。其中,一位接近快手的知情人士告诉硅星人,B 端会是接下来的主要发力方向。

2.5 亿背后,可灵建起怎样的商业生态

从官方披露的数据看,可灵已经构建了相对完整的商业生态:C 端为用户提供会员订阅服务,B 端为超过 2 万家企业客户和开发者提供 API 服务,覆盖专业创作平台、广告营销、影视动画、游戏制作和智能终端等多个行业,业务遍及全球 149 个国家和地区。

在财报后的电话会议中,程一笑提到,电商广告从业者以及影视制作工作室等专业从业者是主要付费群体。大众创作者则通过可灵快速产出知识科普类内容,高效获取流量和变现。

据硅星人了解,可灵在专业用户(P 端)和企业用户(B 端)两个方向分别发力,在 P 端,可灵通过低于官方价格的 API 让利给更专业的设计平台和一站式集成平台,合作形式也比较多样化。

比如今年 6 月,可灵 AI 与 Lovart 达成深度合作,Lovart 通过调用可灵 API,将其作为核心引擎嵌入视频生成流程,支持在单次任务中自动生成超过一分钟的完整视频内容,覆盖广告营销、Vlog 等多类场景,显著提升内容创作效率。

在今年 WAIC 中,可灵的海外集成商 Fal.ai 作为合作伙伴详细介绍了具体应用场景:好莱坞和大型影视公司通过可灵降低外景和特效成本;欧洲企业在平台内制作产品宣传片,后台一键就能生成不同国家的本地化素材;营销代理公司直接生成宣传素材。

一位海外视频集成平台商告诉我们:" 我们从 Fal.ai 接可灵的 API,几乎能拿到官网 3 折左右的价格,在我们平台上购买可灵比官网价格更低。"我们对比了可灵官网价格和 Fal.ai 的 API 价格发现,可灵 V2.0 大师模型官方价格换算为 2 元 / 秒,Fal.ai 价格约 1.8 元 / 秒。

另外,还有一些创作者在全球最大的「免版权 +AI 生成」平台 Freepik 中通过可灵制作素材获得版权分成。通过该平台生成的 AI 视频素材可署名获得商用版权,若被商业场景使用可获得版权费。其 CEO 曾公开表示:" 我们接入了超过 10 个不同的视频生成大模型,用户选择使用可灵 AI 生成的视频数量,超过其他模型加起来的总和。"

从这些合作模式可以看出,可灵在 P 端的思路是通过第三方平台切入具有明确商业收益的专业创作场景,让专业用户在熟悉的工作流程中直接使用可灵能力,而非单纯的依赖可灵自身的品牌。

在 B 端,可灵对不同规模代理商有清晰的分层策略。一位国内总代展示的今年 4 月份时的分级情况,分为阶梯型采购:三级代理商年度采购量 ≥ 100 万积分;二级代理商:年度采购量 ≥ 500 万积分;一级代理商年度采购量 ≥ 1000 万积分,定制化客户每月一万积分起。

以目前可灵官网价格计算,三级代理商的 100 万积分门槛约对应 40-50 万元年采购额,这个门槛相对较低,比较有利于快速扩展渠道网络,短期内以持续扩展渠道为主。

技术驱动的可灵,会更加独立么

更有趣的是这种收入增长几乎是 " 被动 " 实现的。一位接近可灵的代理商向硅星人透露:" 客户基本都是冲着技术能力来购买的,客户来找我们,第一句话通常是‘你们用的是可灵 1.6 还是 2.0?’或者‘生成速度能达到多少秒?’很少有人问价格或服务条款。"

上述接近可灵的人士也表示:" 之所以盖坤话语权比较高,是因为可灵的商业化是技术性决定的,而不是商业性。"

" 有时候连一笑也拗不过他。" 他补充道。

从商业的角度来说,在 AI 视频生成这个新兴领域,客户缺乏成熟的采购标准和供应商评估体系,技术能力几乎成为唯一可量化的判断依据。

比如在广告创意公司、短视频制作团队在选择 AI 视频生成服务时,他们往往会进行多轮技术测试,直接对比不同模型的输出质量、风格一致性和批量处理能力。一位影视后期公司负责人告诉硅星人:" 我们每个月要生成几千条短视频,哪怕质量提升 5%,都能直接影响客户满意度和续约率。技术指标就是我们的选择标准。"

也就是说,在行业早期,技术能力几乎决定了商业价值。比如拿可灵 AI 视觉生成与互动中心负责人万鹏飞作为一个观察对象,根据 Google Scholar 数据,截至 2025 年 6 月 30 日,万鹏飞已参与撰写 50 余篇论文,仅 2024 年就发表 18 篇,2023 年为 10 篇,而 2025 年上半年的发表数量已超过过去 3 年的总和。数量在激增的同时,万鹏飞在 2025 年发表的多篇论文中,不少都聚焦于商业落地方向的研究,这些技术创新直接转化为了产品竞争力。

这种市场倾向在 Google 发布 Veo 3 时进一步被证实。这款模型在多项技术指标上超越了可灵,一位代理商坦言:"6 月份很多可灵的客户会主动尝试 Veo3,对我们来说,用可灵还是用 Veo3,技术上也没什么难度,主要看客户需求和成本考虑。"

而这也意味着竞争同样激烈。此起彼伏的模型创新会让任何一家的领先都变得有 " 保质期 ",在自己的产品依然有一些技术优势的情况下,如何从商业化和组织架构上来抓住机会把领先变成实打实的弹药,是快手接下来的挑战之一。目前来看,可灵有自己的思路,整个架构也显得更加独立。

而相比于其他互联网巨头多版图的业务结构,快手一直以主站和电商两个板块为主。从阿里的云计算、腾讯的游戏社交、字节的全球化布局来看,这显得相对单一。一个更加独立运营的可灵,可能会给快手一直在追求的更强的技术属性和更强的底层平台能力带来突破口和新的机会。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ai 快手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