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低轨卫星组网提速
作者/ IT 时报 钱立富
编辑/ 钱立富 孙妍
7 月下旬以来,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明显提速。
从 7 月 27 日至 8 月 17 日,短短二十余天时间,中国星网 GW 星座已成功将五组低轨卫星送入太空,发射间隔从此前的 1-2 个月大幅缩短至 3-5 天,累计发射卫星数量也从 7 月之前的 34 颗大幅提升至目前的 72 颗。
国内券商机构分析认为,星网计划正进入密集发射阶段。美国媒体亦评论称:" 这标志着中国在与 SpaceX 星链竞争的宏伟计划中又迈出关键一步。"
与此同时,《IT 时报》记者获悉,相关部门近期将会发放卫星互联网牌照。卫星互联网领域一位资深技术专家表示:" 牌照的发放,意味着我国卫星互联网商业运营迈出第一步。但要实现像星链那样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仍需 2~3 年左右的时间。"
前所未有的速度
GW 星座和千帆星座是我国正在推进的两个万星低轨星座,分别由中国星网公司和具备上海国资背景的上海垣信建设运营。按照远景规划,GW 星座和千帆星座的组网卫星总数分别将达到 1.3 万颗和 1.5 万颗。
在 2024 年 2 月、8 月、10 月使用长三乙运载火箭成功发射三颗高轨卫星后,同年 12 月,卫星互联网低轨 01 组卫星以 " 一箭 10 星 " 方式顺利入轨,标志着中国星网正式进入批量组网阶段。先前发射的高轨卫星,作为低轨卫星星座的补点。
图源:中国航天科技
2025 年上半年,中国星网先后于 2 月 11 日(一箭 9 星)、4 月 29 日(一箭 10 星)、6 月 6 日(一箭 10 星)将低轨 02 至 05 组卫星发射升空。平均每 39 天发射一组卫星的节奏,显得较为缓慢。
然而自 7 月起,中国星网的发射节奏明显加快。在 7 月 27 日至 8 月 17 日的 22 天内,连续完成 5 批卫星发射,这一速度引发行业广泛关注。
业内专家分析认为,提速背后主要有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是为满足国际电信联盟(ITU)的要求。" 虽然空间轨道和频率资源遵循‘先到先得’原则,但这些资源极其宝贵,不允许‘只圈地不种地’现象的发生。ITU 因此做出相应规定,比如在提交星座计划后的第 9 年须发射总数 10% 的卫星,否则项目可能面临削减甚至取消。" 该专家指出。
公开资料显示,GW 星座于 2020 年 9 月向 ITU 提交低轨互联网星座计划,规划发射 1.3 万颗卫星。这意味着 2029 年 9 月前,中国星网需发射约 1300 颗卫星,任务仍相当艰巨。
另一方面,中国星网或计划于今年完成一代星座组网。" 一代星由 100 多颗卫星组成,将优先满足外交等核心领域需求,确保紧急情况下可使用自主卫星互联网系统。目前 GW 星座二代星的技术体制尚未完全论证完毕。" 该人士补充道。
牌照发放进入倒计时
在低轨卫星加速组网的同时,另一个关键问题—— " 国内卫星互联网牌照何时发放 " ——也日渐明朗,答案预计是 " 年内 "。
今年 7 月底,2025 年全国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负责同志座谈会在北京举行。会议提出要 " 促进信息通信业高质量发展,巩固提升竞争优势和领先地位 ",其中一项具体措施即为 " 优化卫星通信业务准入 "。
针对 " 优化卫星通信业务准入 " 举措,一名通信业专家在近期举行的一次会议上透露,工信部将在近期向三家基础电信运营商正式颁发卫星互联网牌照,进一步推动电信运营商扩大新兴业务范畴,拓展新的增长点。
电信运营商中,中国电信多年来独家运营我国自主建设的天通卫星移动通信系统,并推出手机直连卫星业务。今年 5 月,中国电信与老挝通信公司 ETL 联合在万象发布手机直连卫星业务,标志着其正式走向海外。
中国移动亦积极布局卫星领域,去年发射了天地一体低轨试验卫星 " 中国移动 01 星 ",搭载了支持 5G 天地一体演进技术的星载基站。" 据我所知,中国移动目前正在和一家民营卫星企业商谈合作,这家民企已经发射了数颗卫星,组建了低轨卫星物联网通信一期星座。" 上述卫星互联网技术专家说道。
" 除了三家电信运营商,中国星网作为卫星互联网设计建设运营的国有重要骨干企业,肯定会拿到卫星互联网牌照,这是毋庸置疑的。上海垣信是‘千帆’低轨卫星互联网星座的建设运营方,有上海国资背景,虽然有压力,应该也能拿到牌照 ",这位人士说道。他所在的企业,目前与中国星网和上海垣信都有合作," 在和上海垣信的合作中,我们应该会在年底前拿出 DEMO 样机。"
然而即便牌照落地,也只是我国低轨卫星互联网商业化的起点。" 可能还需两三年时间,才能满足用户随时随地接入卫星互联网的需求。" 上述专家强调。
参照物就是马斯克的星链计划。
2020 年 10 月,在累计发射 800 多颗星链卫星之后,SpaceX 才向公众用户开放了卫星互联网服务的测试申请。
图源:unsplash
2021 年 10 月,在累计发射 1800 多颗星链卫星后,SpaceX 宣布结束测试版服务,并正式转为商用。
" 我们目前低轨卫星数量不够,应用终端也不丰富,离全面商用还有一段路要走,牌照发放只是开端。" 上述人士说道。
高通量卫星暂挑大梁
在低轨卫星互联网全面商用之前,目前我国主要依托高通量卫星提供卫星互联网服务,如亚太 6D、中星 26 号。前者于 2020 年 7 月成功发射,是我国首颗采用 Ku/Ka 体系的地球静止轨道高通量通信卫星,也是世界上首颗为移动载体通信定制的高通量卫星。后者于 2023 年 2 月成功发射,是我国首颗超百 Gbps 容量的高通量卫星,主要面向航空、航海、应急、普遍服务、能源、林草等行业提供高速宽带网络通信和互联网接入等服务。
在近两年举行的上海世界移动通信大会 ( MWC 上海 ) 上,多家国内厂商展示了基于高通量卫星的不同规格、多场景卫星互联网服务解决方案。
有参展商向《IT 时报》记者介绍,其卫星上网机连接亚太 6D 卫星,配套提供卫星流量服务,旨在让大众更便捷地使用卫星通信产品与服务。
总体而言,基于高通量卫星的卫星互联网服务并非面向所有普通消费者,而是侧重于满足特定场景下的联网需求,如户外旅游者在信号盲区的短时娱乐或办公。用户若想随时随地使用卫星互联网,仍需等待低轨卫星互联网走向成熟商用。
排版/ 季嘉颖
图片/ 中国航天科技 unsplash 即梦 AI
来源/《IT 时报》公众号 vittimes
E N D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