凹凸镜DOC 08-25
真相与宣传之间,五位好莱坞导演的二战往事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guoji1.html

 

2025 年是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世界各地纷纷举办各种庆祝活动,缅怀先辈,铭记历史,守护和平。

中国驻美国大使谢锋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招待会上回顾了两国在战争年代的合作:"80 年前,中美军民穿越雨林峻岭开凿史迪威公路,‘美军观察组’前往延安与中国共产党人坦诚交流,中美同仇敌忾、并肩抗击法西斯,还共同参与发起旧金山制宪会议、推动建立了联合国。"

时过境迁,当我们再度回看二战珍贵的影像,是否曾想过镜头背后的创作者又有着怎样的经历?

美国二战影像中的中国战场

20 世纪 40 年代初,美国军方寻找到好莱坞一线的电影导演弗兰克 · 卡普拉(Frank Capra)、约翰 · 福特(John Ford)、约翰 · 休斯顿(John Huston)、乔治 · 史蒂文斯(George Stevens)和威廉 · 惠勒(William Wyler)担任美国官方的 " 战地宣传员 ",创作能使后方了解战势并激起群众斗志的影片。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网飞在 2017 年推出的一部系列纪录片。导演洛朗 · 布泽罗将马克 · 哈里斯 2014 年的同名著作凝练成了 3 集 x1 小时的紧凑叙事,带领观众重温了美国历史上这一特殊的篇章。

两位主创召集了几位承前启后的电影创作者——吉尔莫 · 德尔 · 托罗(Guillermo Del Toro)、弗朗西斯 · 福特 · 科波拉(Francis Ford Coppola)、史蒂文 · 斯皮尔伯格(Steven Spielberg)、保罗 · 格林格拉斯(Paul Greengrass)和劳伦斯 · 卡斯丹(Lawrence Kasdan),邀请他们各自选择一位二战时期的导演,讲述前辈对战时电影做出的贡献。哈里斯表示:" 你们可能想不到,《潘神的迷宫(Pan's Labyrinth)》的导演会对弗兰克 · 卡普拉有这么深的感触。" 但导演和导演之间总是能相互理解,惺惺相惜:" 尽管他们相隔 75 年,但在某些方面,却‘呼吸着同样的空气’。"

此外,影片通过多角度的分析,对特殊时期的 " 美式宣传 " 进行了提问,反思了当时电影扮演的复杂角色。

凹凸镜 DOC 编译了《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主创的采访。在反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的今天,重温这段影史并不仅仅是向那些勇敢的纪录片创作者致敬,更是提醒我们:影像既是对过去的见证,也是对未来的警示。

豆瓣评分 8.8 | 真相与宣传之间,五位好莱坞导演的二战往事

作者:Asheley Fetters、Brendon Connelly

翻译:周豆豆、米拉檬

编辑:张先声

提问:导演为什么想讲述这样一个故事?

洛朗 · 布泽罗:首先,这和我的个人经历有关。马克的原著深深地震撼到了我。虽然之前曾对几位导演在二战中的经历有些了解,但没有到很细致的程度。对我来说,阅读他的著作是一次新的发现。这段历史太过特殊,不可复制,以至于正值事业巅峰的大导演们会愿意抛家舍业奔赴战场,甚至是冒着生命危险。马克在书中已经把这个精彩绝伦的故事讲述得非常好了,但我觉得用导演本人的影像来呈现,也许会更加有意思。

我想找到一个有趣的切口来进入故事,最终选择了五位当代的电影导演。我本人对历史和二战很感兴趣,能找到新的方式来重述历史是很棒的事情。正是上述原因吸引了我,相信观众也会从片中得到新的发现。

另外,这个项目也让我有机会回顾前辈导演在战前和战后创作的经典作品。有些影片已经逐渐被大家忘记。探索特殊年代类型作品的同时也能让观众了解创作者是如何受到周围事物的影响——尤其是当他们亲身参与历史事件时。现在我们聊到乔治 · 史蒂文斯,便有了全新的认知——从战场归来,他再也没有拍过喜剧,这一个例子就已经能够体现出战争对导演的深刻影响。

片中五位奔赴前线的导演

提问:影片的选角也没走寻常路,您是依照什么标准选择了这五位当代导演的呢?

洛朗 · 布泽罗:这个问题很有意思。我们列了一份又一份的名单,因为我非常需要找到本就熟悉影片主题的导演。当然,我们会提供一些调研资料作为基础,马克写了脚本,为叙事方向提供了指导。档期也是个问题,我们有意向合作的导演都很忙。

好在接触的前五位导演都给予了非常真诚的反馈,所以我们就没再找其他人。我觉得自己很幸运。有些受访者我本来就认识——比如斯皮尔伯格,我们相识 20 多年了,我也认识劳伦斯 · 卡斯丹。不过,在这之前我没见过吉尔莫 · 德尔 · 托罗和科波拉,保罗 · 格林格拉斯也只见过几次。就算以前认识的导演,也没深聊过本片的主题。

片中五位接受采访的当代导演

虽然我们采取一一对应的方式,即每位当代导演主要介绍一位二战时期的导演,但我也希望他们能点评其他四位前辈,因为我们需要获取不同视角的看法。

我之前特别紧张,担心受访者会准备不足,但是他们却都带来了厚厚的笔记和充实的想法,引领观众进入故事。我喜欢保罗 · 格林格拉斯提及自己的纪录片创作背景。正因如此,他才能理解约翰 · 福特拍摄《中途岛战役(The Battle of Midway)》时的理念——为了影片效果,冒死也要将摄像机架在最佳的位置。还有吉尔莫 · 德尔 · 托罗,与同是移民的弗兰克 · 卡普拉心有灵犀。我觉得这些共鸣点真的很有感染力。

弗兰克 · 卡普拉导演的《生活多美好》

提问:很多人听说过纳粹在二战期间发起的宣传攻势,希特勒召集了德国最优秀的电影人拍摄宣传。可是很少有人知道,美国为应对纳粹的洗脑,也做出了同样的反击。您为什么觉得大众必须要了解这段在美国历史上奇怪甚至是有些不寻常的阶段呢?

马克 · 哈里斯:我觉得,当你听到 " 美国宣传运动 " 这种说法时,可能会突然愣住,感到担忧,而这种担忧是合理的。" 好莱坞创作者被军方召集,为二战时期的美国制作宣传电影 ",这事听着就不会有什么好结果,但他们的确产出了一些有价值的、积极的内容。我的原著以及这部纪录片,并不是想为宣传辩护——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恰恰是想展现 " 人的因素 " 才导致宣传失控。

影片截图

这些影片传递出的真相,无论是政府还是电影人自己,可能都未曾预料到。毫无疑问的是,当时的电影也存在虚假内容、道德缺失,还有一些我们现在会称之为 " 有问题的 " 部分。问题是存在的,比如事后摆拍等等,二战期间确实也诞生了一些非常糟糕的影片。然而,如果没有这些尝试,我们就无缘看到威廉 · 惠勒的《孟菲斯美女号(The Memphis Belle)》,体会不到空袭的恐怖与刺激。约翰 · 福特的《中途岛战役》让美国人第一次看到战争的样貌,敌机在头顶上空嗡嗡作响,火球在空中爆炸。

威廉 · 惠勒导演的《孟菲斯美女号》的影片海报

乔治 · 史蒂文斯和他的摄制组在达豪集中营拍摄的珍贵影像,后来在纽伦堡审判中被用作证据。现在还是有不少否认大屠杀的人,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电影导演记录下集中营内的真相,否认者的数量还会增加多少?

在这方面,最有趣的例子是约翰 · 休斯顿的《要有光(Let There Be Light)》,因为这是一部有着明确目的的宣传电影——展现 " 精神治愈奇迹 ",说服美国企业相信,即便是那些心理创伤最严重的退伍军人,也能迅速康复并胜任正常的工作。然而,电影里的访谈片段,真切地反映了士兵们沉重的情感创伤。只有出色的电影人,才能通过影像呈现战争的深层影响。从某种角度来说,这部纪录片也提醒任何想通过宣传来控制思想传达的人,宣传本身其实是不可控的。

约翰 · 休斯顿的《要有光》影片截图

提问:这段独一无二的时期对美国电影史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战场上拍摄的电影让人们持续关注战势,投入大量情感;同时也提升了纪录片的地位,还使得制片厂制度出现了一些裂痕和松动。此外,就像您之前提到的,《要有光》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人们对 " 创伤后应激障碍 "(也就是现在大众熟知的 PTSD)的认知。您认为,对于现代社会而言,电影还能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吗?

马克 · 哈里斯:嗯……那得先做出很多改变。75 年前,电影之所以重要,部分原因是当时的信息流通非常受限。在 1941 年,如果你想了解全球大事,只能通过广播、报纸、杂志和电影。

现在我们每天获取新闻和文化内容的途径非常广泛,但假设关闭其他的渠道,仅留下广播、报纸、杂志和电影——而且是需要在特定时间去电影院观看的电影,这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 " 信息节食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电影再也不会像 75 年前那样,成为文化的核心。我并不是说,哦,电影创作者已经躺平了,不再打造有趣的内容了。有人放弃了,有人还在坚持。比如奥斯卡最佳影片《月光男孩(Moonlight)》和《五人归来》中提及的任何一部作品一样,都具有强烈的政治性。然而,电视和互联网已经改变了电影,我们再也不会像二战时期的人们那样缺乏信息,现在的电影也不必再承担过去的重任了。

20 世纪 40 年代的电影制作模式和现在的电视制作更加接近。当时有些大型制片厂每年会发行 60 到 70 部电影。一部电影从构思、编剧、拍摄、后期到上映,半年搞定是很常见的事。如果你按照上映顺序观看二战为主题的电影,你会发现这些影片反映出了不断发展和变化的现实。现在的电影做不到了,因为制作周期实在是太长。电视倒是可以做到一部分,比如围绕 " 黑人的命也是命 " 和警察枪击事件展开的剧集。

提问:越来越多的人通过网飞等流媒体平台观看内容,很少使用光盘这些实体媒介,配套的花絮、幕后纪录片也就没有以前多了。这样的时代好像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洛朗 · 布泽罗:我不认为你说的时代已经过去了,至少对我来说没有。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么忙,一直在和斯皮尔伯格合作拍摄幕后纪录片,同时我也很幸运能够接触到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影片。遗憾的是,刚开始制作《大白鲨(Jaws)》或者是《出租车司机(Taxi Driver)》的两小时幕后纪录片时,这还是全新的领域。在激光光盘、DVD 和蓝光光碟之前,你根本看不到一部专门讲述《愤怒的公牛(Raging Bull)》甚至是《1941》的纪录长片。作为专项创作者,我们会与制片公司还有电影营销部门紧密合作,同时还要兼顾纪录片的纪实性。

有时因为工会政策或者法律规定,我们不得不把纪录长片拆分成剧集,这也带来了负面影响,有人会说 " 你拍的不是真正的纪录片 "。但我想说,这就是真正的纪录片。难道你不希望我或者其他同行,在希区柯克拍摄《惊魂记(Psycho)》时记录他的创造过程吗?我之前制作过一部关于《宾虚(Ben Hur)》的纪录片,当时只拿到了查尔顿 · 赫斯顿(Charlton Heston)的妻子用超 8 胶片拍摄的战车竞技片段。

无论如何,多年以后,观众们再次观看我们现在的作品时会说:" 天啊,幕后纪录片完整的展现了创作者的成长历程 "。我希望我的作品能得到更多的认可和尊重。

当然,我们看到有很多优秀的社会政治类纪录片,可是没必要同幕后纪录片进行比较,两者完全是不同的类型。我从 DVD 时代开启职业生涯,当时并无幕后纪录片的概念,可谓和这个类型共同成长。20 多年的积累才让我有机会制作 " 常规 " 的纪录片,并与网飞合作《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这样的剧集。

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   

Five Came Back

导演:洛朗 · 布泽罗 Laurent Bouzereau

编剧:马克 · 哈里斯 Mark Harris

类型:纪录片

集数:3

每集:66 分钟

地区:美国

语言:英语

影片介绍:《五人归来:好莱坞与第二次世界大战》改编自马克 · 哈里斯的同名著作,是 Netflix 2017 年推出的原创系列纪录片。洛朗 · 布泽罗以五位好莱坞知名导演的视角切入,通过旁白以及五位后辈创作者的访谈和解说,讲述了美国电影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放弃常规创作,投身战争前线,用镜头记录战争并产生深远影响的故事。

洛朗 · 布泽罗 Laurent Bouzereau

纪录片导演、制片人,以拍摄《大白鲨》《夺宝奇兵》《星球大战》《侏罗纪公园》《回到未来》等众多经典 IP 的深度电影幕后纪录片而闻名,曾获第 77 届戛纳电影节的金眼睛奖。

马克 · 哈里斯 Mark Harris

《五人归来》原著作者及本片的编剧,曾任美国《娱乐周刊》的执行主编,并多次为知名刊物撰稿。

图片均来源于网络。

采访节选自:

https://www.gq.com/story/five-came-back-mark-harris-interview

https://www.denofgeek.com/movies/laurent-bouzereau-interview-five-came-back/

凹凸镜 DOC

ID:pjw-documentary

微博 | 豆瓣 | 知乎:@凹凸镜 DOC

推广 | 合作 | 转载   加微信☞ zhanglaodong

投稿 | aotujingdoc@163.com

放映 | 影迷群   加微信☞ aotujingdoc  

用影像和文字关心普通人的生活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