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天用碎片化的时间听完了老罗和李想的 4 小时对谈。4 小时在当下是什么概念呢?2 部电影,5 集美剧,240 哦不,300 多条短视频。
太奢侈了。
不记得从什么时候开始,时间的分段单位悄然发生了变化。
2013 年前后,是十分钟。2018 年前后是 5 分钟。然后开始不断加速,2 分钟,1 分钟,现在是,3 秒。
2020 后世代的人类具有改变物理世界的力量,3 秒内就可以引发一次对时间的扰动,手指头简单地上滑,就足以让时间被切割,成为碎片。
我们的注意力被平台劫持,平台拿注意力去卖钱,然后生产更多收割注意力的内容。再后来 AI 加入战场,让这个生产垃圾的过程变得更无感、更迅猛,平台再用电子垃圾训练 AI,吃了垃圾的 AI 拉出了更多的电子垃圾……
就这样,奉俊昊的《雪国列车》突然给我创了个满怀,从嘴里跑出来一窝还没被消化完成的广东双马尾。
经常吃坏肚子,非常容易影响脑子,科学研究表明,注意力劫持加剧了现代人脑雾的现象。
维基百科对脑雾是这样解释的:意识混浊俗称脑雾,是意识清晰度轻度受损的症状。对时间或周围环境的认知较为模糊,不易集中注意力。 人们将这种主观感觉比喻为 " 头脑处于大雾之中 "。
这也很容易理解,科技进化的速度远超人类生理进化的速度,「多任务并行节点」处理事情是最近这几十年才进化出来的需求,我们早就做不到【在一段时间内只做一件事了】。
吃饭的时候不会只吃饭,要看剧刷视频。
走路的时候不会只走路,要开个播客听听。
上班的时候不会只上班,要……对不起,上班的时候我同时可以干的事情太多了,一展开就写不完了。
对抗碎片化是一个系统工程,殊为不易。
经过半年的实践,我觉得最可行的就是:用所有碎片化时间阅读同一个作品,做同一件事,那么这个时间就变得不碎片了。
因为时间被切碎这件事情不可避免。
哪怕你主观地想要把时间整合成块,你的同事、领导、客户、家人,等等事情都会无时不刻「入侵你的圆柱体」,你能做的只是不要抱怨裁判,不要大喊大叫(包括下跪),调整好呼吸,重新回到场上罚进那该死的两分,然后继续比赛。
经过长时间这样有意识地训练之后,我发现难度已经不在避免被打断——因为我很快就能重新进入状态,保持觉知。难点只是在如何选择值得投入长时间的事物或作品,然后每一次完成它,都会给我带来极大的延时正反馈,而不再有丝毫「浪费时间刷刷刷」的愧疚感。
让专注力回归,还有三个点来支撑我的系统化工程。
· 记录
· 硬做
· 输出
我认为判断一天过得充实与否的标志,是你在睡前是否能清晰地回忆起今天你是怎么度过的。它不一定非要意义非凡,但一定是你投入了当下的。只有投入,才有觉知。而这个觉知的建立无法依靠脑子,因为它每天要处理的信息实在太多了,有大量的缓存需要清理。
于是我差不多是每隔 1-2 小时,会记录一下过去这这个时间段我做了什么,简单几个字一句话,这样我在睡前就能清晰地看到这个人在这一天是怎么「活过来」的,这种保持觉知的感觉,让我每天闭眼前都感到无比充实。
有了记录的检视之后,我能够更准确地体察到为什么计划总是不能够达到预期。
这里面的 Gap 就是思考前摇过长。
有很多事都是这样,准备工作太多会完全摧毁掉执行力。 以前打工的时候感知没有那么强,反正有公司兜底,稍微摸摸鱼,进度走慢点,不会影响当月的工资,甚至我还有好多高阶的技巧来美化我 Q1Q2Q3Q4 的产出,拿到宝娜斯。
可是当自己给自己发工资的时候,我摸的每一条鱼,都会飞起来抽我巴掌,骂道:傻 X。
所以不要想,不要准备,就硬做。知易行难,为了做到这一点,我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训练。最近算是小有成效,但只要有一两天的拖延,马上会引发丢盔弃甲的溃败。战果还不是很稳。
最后就是输出了。
我之所以现在写下这一篇文,就是在巩固这四小时投入的成果。包括我在听的过程中随手记下的 12 个 learning:
1. 反常识的成功特质,选对方向,相信时间,超快迭代。迭到不能再迭。
2. 李想三大至暗时刻:合伙人造反、资金链断裂生病找钱、Mega 大面积黑稿。
3. 父亲在合适的时候就会给他合适的东西,他也能克制游玩欲望。
4. 不设公关部,不做反击,是因为自己不想成为那样的人。
5. 延伸出来的点,形成这种不讨好的习惯,是因为成长过程中不需要讨好就可以活得不错。
6. 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做事路径,他的做事路径里包含着他的人生算法。小时候偷奸耍滑得利,长大就会精研此道。反过来,如果小时候但凡偷奸耍滑都拿不到好结果,就会倒逼他拼实力。没遇到过太多不公平,就会让他坚定做一个相信业务的人。
7. 天才往往是对事不对人,被社会真正锤炼过的,反而会学会对人不对事。人生在世,得靠人来帮你成事。
8. 如果受到了不公正的对待,记得一定要狠狠地反抗。不是为了赢,是为了让施暴者知道,「欺负我你要付出一定的成本」,这事儿,不划算。
9. 每天列很长的 to do list,然后排序,只做最重要的三件事,其他划掉。
10. 好的老师的知识点都应该在 15 分钟内讲完,差劲的老师用剩下 30 分钟再把学生搞糊涂。
11. 投资就是投人,投家庭情感状态稳定,工作崩掉回家能找老婆哭的创始人。
12. 宫本茂最高!
任何不能形成输出的输入,都将随着大脑的缓存爆炸而被清理。古时候有人过目不忘是可信的,但是在信息爆炸的今天,不可能,绝对不可能。
我但凡做出输出这个动作,实际上就是在告诉大脑:哥们,这个信息很重要,你不要给我删了哈。
这也是我做「方舟阅读计划」的原因。
写得好不好不重要,重要的是写。看了就要写。
很多原本写作困难的同学也在不断输出的过程中变得越来越好。前段时间我们一起重看《蓝色大门》,大家的稿子我常常会翻出来重读,特别好。
很有意思,活得越久,我就越能感觉到身体的「失控」。这个失控不是贬义的,而是说我们的身体跟职业技能一样,是需要「刻意训练」的,你越了解它,越知道如何跟它相处,就越能调动它。
Bruce Lee 那句「人生最重要的工作就是认识你自己」的含金量还在不断上升。
这些年经常有老粉问," 菊长你为什么不解说电影了?"
客观来讲,我把一部电影掰开了揉碎了选择最抓人眼球的部分让你「几分钟看完」,你节省了时间,我获得了流量,boom,双赢。
但,我不想成为碎片化信息劫持行动的共谋。任何电影,无论我说得多天花乱坠,在观看体验感都不及原片的万一。
尤其当我自己也开始拍片,写剧本之后就更加明白,与其看 100 部电影,不如把一部好电影看 100 遍。而且一定要慢慢看,来回倒腾地看,90 分钟的片子,我能看 160 分钟。
一旦你感受过这种爆棚的快乐,就没法看几分钟的电影解说了。
很多人说在这个时代强行去对抗信息碎片化终究是徒劳无功的,注定以失败告终。
或许吧,I don't give a fxck。
老子做对抗又不是为了赢。
只要这个终将下沉的世界再沉得慢点,我就很开心了。
哦对了,如果你们需要影评的代餐的话,我推荐:电影巨辨。
两位老哥的水平不知道比我和椒爷高到哪里去了。
有多高?
三四层楼那么高吧。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