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 " 逆袭 ",中国汽车第一省易主!
今年上半年,安徽超过广东,坐上汽车产量全国第一的宝座。汽车产量 149.95 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 73.09 万辆,汽车出口 46.1 万辆(含出口底盘)。名符其实的三项第一,全国汽车产量第一省、新能源汽车产量第一省、汽车出口第一省。
图片来源:奇瑞汽车
这一成绩的取得,标志着安徽汽车产业已成功崛起,步入发展的快车道。
安徽省 " 逆袭 " 的背后,是一次次充满战略性决策。从押注蔚来,到引进大众,再到比亚迪、华为入皖,都是一次次 " 风投 " 式的尝试,也促使安徽成为汽车制造转型的佼佼者。
当然,我们不能把安徽取得的成绩仅仅归结为大胆尝试。安徽逆袭的背后,是其汽车制造业 60 年的波澜壮阔,是一如既往推进汽车产业升级的发展定力,和还有敢闯敢拼的汽车 " 淮军 "。
不过,我们也会有疑惑,汽车产量登顶之后,安徽能否坐稳 " 汽车第一省 " 的位置?
安徽登顶,靠的是什么?
作为沿海经济大省,广东 GDP 常年一骑绝尘,已经连续 36 年全国第一。其中,汽车产业绝对是广东省的经济支柱。
2016 年以来,广东省汽车产量一直保持全国第一,而且产量持续增大。迄今为止,广东汽车产量已经连续近 10 年保持第一。2024 年,广东省全年汽车产量 570.74 万辆,位居第一,断层式领先第二名两倍多。
相比之下,安徽作为中部省份之一,一直是众人眼中的 " 农业大省 ",汽车产量与广东不可同日而语。谁曾想,就在 2025 年,广东汽车产量第一的宝座,可能会被安徽取而代之。
不久前举行的 2025 徽商大会上,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尹同跃如此表示:" 今天的安徽,已经成为中国重要的工业大省、创新大省、进出口大省、汽车大省。"
上半年,安徽成为 " 汽车第一省 " 这一成绩的背后,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统计规则来看,2025 年,国家统计局把汽车产量统计标准从 " 企业法人所在地 " 改为了 " 生产地统计 ",这对安徽汽车产量数据产生了重要影响。这其中最大的变量来自比亚迪。
此前,比亚迪合肥工厂的汽车产量一直统计在广东省,按照新规则,新的产量数据计入了安徽省名下。数据显示,2024 年比亚迪合肥工厂突破 95 万辆,按照这样的数据基数,给安徽省增加了一大笔数据量。
与此同时,奇瑞汽车出口的产量也计入安徽,进一步巩固了优势地位。以 2024 年为例,奇瑞出口总量达 114.46 万辆,同比增长 21.4%,连续 22 年稳居中国品牌乘用车出口榜首。今年上半年,安徽汽车出口量达到 46 万辆(含出口底盘),这一数据的增长,与奇瑞等车企出口量的计入密切相关。
从产业端来看,安徽汽车产业并非一蹴而就,其崛起经历了漫长的积累与沉淀。
早在 2022 年,安徽省发布《安徽省 " 十四五 " 汽车产业高质量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到 2025 年,汽车生产规模超过 300 万辆,新能源汽车产量占比超过 40% 的目标。从 2025 年上半年的成绩来看,这一目标正在变为现实。
安徽省对于汽车产业的政策支持自不待言,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其很好地抓住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历史机遇。
2016 年,安徽敏锐捕捉到新能源汽车产业崛起的风声,并着手谋篇布局。2020 年前后,成为安徽汽车产业发展的关键节点。就在这一年,大众安徽成立,蔚来中国落地。大众作为全球知名汽车品牌,其在新能源技术、研发能力以及资金等方面的雄厚实力,为安徽汽车产业注入强大动力。
2020 年,蔚来因资金链危机濒临退市,安徽果断出手,以 " 政府引导基金 + 产业链配套 " 模式投入 70 亿资金,将蔚来总部及核心研发、制造基地引入合肥。值得注意的是,这一举措不仅挽救了蔚来,更带动 200 余家配套企业落户,形成了完整的新能源产业链。
一年以后,比亚迪入皖,更是让安徽汽车产业如虎添翼。比亚迪在电池技术、新能源汽车制造等方面的深厚积累,与安徽本地产业资源深度融合,加速了安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崛起。
从 2020 年到 2024 年,短短四年间,安徽新能源汽车产量从 10.5 万辆飙升至 168.4 万辆,增长 15 倍之多,排名也从全国第 4 位跃升至第 2 位。
目前,安徽已集聚奇瑞集团、蔚来汽车、大众安徽、合肥比亚迪、江汽集团、合肥长安、汉马科技 7 家整车企业,覆盖乘用车、商用车、专用车全系列产品。这些龙头企业的集聚效应显著,不仅带来了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和大量资金,还带动了相关产业链的协同发展。
在零部件配套方面,截至 2024 年,安徽汽车零部件企业超 2700 户,占产业链企业总数的 60%;零部件产业营收占比达 48%,构建起从核心零部件到后市场服务的完整生态。
另外,各地市县在安徽统一规划下,也积极 " 入链 ",形成各具特色的产业集群。这进一步夯实了安徽汽车产业的根基,加速形成 " 核心引领、多点支撑 " 的发展格局。
坐稳 " 宝座 ",挑战几何?
安徽在汽车领域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尽管安徽已成为汽车第一省,但是要长期坐稳第一的 " 宝座 ",可能没那么容易。
从外部竞争来看,传统汽车强省必然不会轻易让出自己的市场份额。广东虽在上半年被安徽超越,但依托完整的汽车产业生态和深厚的技术积累,正加速新能源转型。值得注意的是,广汽埃安持续扩张产能,华为与车企的合作不断深化,外资品牌也在加大电动化投入。
另外,同处于长三角地区的上海、江苏同样动作不断。江苏汽车产业基础雄厚,零部件配套能力强;上海则在智能网联汽车领域优势明显,特斯拉上海超级工厂产能持续提升,上汽集团也在积极转型;还有重庆,坐拥新央企长安以及赛力斯等企业,在新能源转型上步伐不断加快。
技术创新深度问题,是安徽汽车产业面临的不可忽视的短板。当下,汽车产业正加速向智能化、网联化方向发展。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智能化技术成为消费者购车时重要的考量因素。
正如比亚迪集团董事长王传福所言," 如果说上半场的电动化是改善性的,下半场的智能化则是颠覆性的。"
安徽虽在汽车制造领域成绩突出,但在智能化领域,相较于部分先发地区,仍有提升空间。比如,在智能驾驶技术方面,安徽缺少具有行业领先地位的零部件企业,在传感器、芯片、算法等核心技术上,自主供应能力不足,这限制了本土车企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发展速度。
安徽省汽车产业营收占 GDP 越来越高,然而汽车行业研发强度却并不突出。研发投入的相对不足,有可能导致安徽汽车企业在技术创新上后劲不足。在汽车行业,持续的研发投入是保持技术领先、推出创新性产品的关键。安徽汽车企业若想在技术上实现赶超,必须加大研发投入强度,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目前,安徽省关键零部件对外依存度较高。比如,在智能网联汽车的核心芯片(尤其是大算力 AI 芯片、功能安全的 MCU)、基础软件(操作系统)、先进传感器、以及更上游的 EDA 工具、半导体设备材料等方面,不仅是安徽省,整个国内产业都存在提升空间。
安徽面临的境况可能更为紧迫。有数据显示,安徽省集成电路产业的材料和设备综合对外依存度(含省外)超过 99.5%,这项数据虽然不是不特指汽车产业,但反映了其在高精尖基础领域的挑战。
可以预见,在全球产业链不稳定的大背景下,一旦外部供应出现问题,将对安徽汽车产业造成冲击。此前,在芯片供应短缺期间,部分安徽车企就因芯片供应不足,导致产能受限。更值得注意的是,关键零部件依赖外部供应,还有可能使安徽车企在成本控制和产品定价上缺乏足够的话语权。
未来,如何持续领跑?
安徽汽车产业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 " 合肥 - 芜湖 " 双核驱动的战略布局。
在合肥,围绕比亚迪形成电池、电机、电控等关键部件 15 公里配套圈;在芜湖,奇瑞带动 500 余家零部件企业形成产业集群,本地配套率超 48%,从动力电池(国轩高科)、密封件(中鼎股份)到智能网联系统,覆盖全产业链关键环节。
这种双核联动、相互促进的一体化创新产业链模式,成为安徽汽车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
这也说明汽车产业生态的重要性。安徽还需要进一步强化整车企业与零部件企业之间的协同创新,完善产业链配套体系。整车企业应发挥引领作用,带动零部件企业共同开展技术研发,提升产品质量和性能。
安徽汽车产业在规模扩张的同时,也认识到了研发创新的重要性。比如,江淮汽车在研发方面投入了 17.63 亿元,同比增长 10.56%。今年以来,江淮汽车新获得专利授权 83 个,足以说明企业在研发上投入不少。
随着安徽在汽车产量上的登顶,高层也给出明确指示," 尊重市场和产业规律,坚持长期技术主义,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强度,通过创新驱动保持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竞争优势。"
可见,安徽已经意识到智能化的重要性,在智能网联汽车的先进芯片、基础软件等尖端领域,积极补齐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短板,以解决这些迈向真正汽车强省的关键课题。
安徽成为汽车第一省,是其在汽车产业发展道路上的重要里程碑。未来,安徽汽车产业还需要直面挑战,不断创新突破。
盖世小结
安徽成为中国 " 汽车第一省 ",是产业布局的前瞻性、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以及政府政策的有力支持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精准押注新能源汽车赛道,构建全产业链生态,到龙头企业的强势突破,带动产业集群发展,再到政府的有力支持,安徽汽车产业的崛起之路,值得全国借鉴。
当然,安徽省的终极目标,是要打造出一个具有影响力的 " 安徽汽车 "IP,这个 IP 能否立住,还需要不断前行,继续在产量面临新高之时,接受更多的考验。安徽汽车产业的未来,依然充满希望。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