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叠屏市场又陷入了热闹与停滞的拉扯。
它看起来足够热—— 8 月 21 日晚 7 点,荣耀 Magic V Flip2 系列率先登场;仅隔不到 16 小时,8 月 22 日早 9 点,小米集团总裁卢伟冰便紧接着官宣小米七夕款 MIX Flip 2 钻石限定版,将于当天 10 点正式开售。
两款定位相近、主打七夕消费场景的小折叠新机针尖对麦芒,挤在这短短不过半日的窗口期内先后亮相,显然互为直接竞品。再算上此前赛道第一名华为发布的三折叠、阔折叠等形态,厂商们在折叠屏细分市场攻势之密集可见一斑。
可数据表明它又有些冷—— IDC 数据显示,2024 年中国折叠屏出货量虽以 917 万台、同比增长 30.8% 的数据收官,但四季度 250 万台出货量却同比下跌 9.6%,结束了此前连续 9 个季度的高增态势;IDC 分析指出,尽管折叠屏在轻薄、续航、影像、折痕等方面持续进步,但价格高企、质量参差和内部空间限制等先天问题,已让其在场景拓展和人群渗透上难有突破,因此预判 2025 年将进入 " 小年 ",厂商策略普遍转向保守。
2025 年进程过半,折叠屏市场波动仍在:一季度出货 284 万台,同比增长 53.1%,止住了上季度的下滑颓势;但好景不长,二季度出货量回落至 221 万台,同比降幅扩大至 14%,回暖势头再度遇阻。整个上半年,中国折叠屏手机出货量为 498 万台,同比增长 12.6%,相较于过去两年同期 102%、94.9% 的增速已然明显放缓。
明面是产品与技术层面持续突破,暗面却撞上市场增速的忽高忽低,折叠屏爆发的确定性拐点,好像始终未有一个明确的时间。
瓶颈出现了
从核心数据与行业判断来看,折叠屏增长的底色依然清晰。
金元证券折叠屏相关研报预测,2025 年全球折叠屏手机出货量整体提升的同时,中国市场占比将跃升至 31%,成为高端机市场的 " 第二增长曲线 ";资深产业经济观察家梁振鹏也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折叠屏作为新兴品类仍有增长潜力,只是需要通过技术迭代逐步解决现有问题。
市场整体的增长态势并未因增速波动而中断,仍是智能手机领域的重要增长极,但曾经靠形态创新就能快速拉动增量的阶段已过,如今细分赛道的增量拓展难度正在加大——即便厂商持续推出新形态、完善产品矩阵,却难掩部分场景下拉新乏力的问题,暂时性的瓶颈出现了。
中国企业资本联盟副理事长柏文喜向北京商报记者分析称,当前折叠屏的形态多样化策略,虽仍在为市场贡献增长,但 " 靠新形态吸引全新用户 " 的效果已明显减弱:以小折叠为例,其曾凭借便携与时尚的核心优势打开市场。2023 年购买三星 Galaxy Z Flip5 的韩女士就向北京商报记者分享," 当初选小折叠,很主要的一个原因就是省空间。香奈儿等一些大牌的包越做越小,小折叠能放进小包里,颜值也算是核心加分项,后来使用过程中逐渐发现,多这一道开合的动作,反而感到有些繁琐 "。
折叠概念推广多年后,其拉新能力和留客能力出现波动不可避免:对至今仍未入手过折叠屏的用户来说,细分领域包装多年的 " 好看 + 便携 " 卖点,似乎不足以完全打动他们去放弃直板机成熟体验;而对已经买过小折叠的用户而言,尝鲜后的复购意愿也十分有限,叠加如今消费电子市场换机周期拉长趋势,vivo 等品牌对小折叠的布局兴趣早已有所降温。
北京商报记者在北京大型商超内的多家头部手机门店观察发现,大部分进店顾客,无论最终是否达成购机交易,都会专门走到折叠屏手机的陈列柜前,拿起样机开合体验、查看屏幕状态,表现出明显的好奇感。但记者通过咨询部分门店店员了解到,折叠屏的实际成交情况还是远不及传统机型,不少顾客体验后仍会因价格、日常使用便捷性等顾虑,最终选择更成熟的直板机型。
优化有余、突破不足的现状,让细分打法难以触达更广泛的大众用户,最终导致整体增速承压。
情绪价值难抵现实麻烦
" 好看但不好用 " 成了不少折叠屏用户的共同感受。即便厂商持续优化轻薄、耐用等问题,价格、品控、实用性等硬伤,仍让实用痛点未消的折叠屏难从尝鲜品变成必需品。
价格是第一道门槛——尽管折叠屏价格正逐步下探。韩女士 2023 年底入手三星小折叠时,专柜内部折价后仍需 5000 多元,已接近高端直板机价格区间,但横向对比便会发现,为了实现 " 可折叠 " 的精致形态,用户在同价位下不得不接受核心配置的妥协,为折叠让渡体验的现状,让不少人觉得高价其实没买到同等高端的全面体验,至少相较于同价位的直板机而言。
这种配置妥协的根源,在于折叠形态对成本与内部空间的挤压。柏文喜向北京商报记者指出,铰链、柔性屏等核心零部件仍占 BOM 成本 60% 以上,规模效应不足、良品率不高等因素限制了降价空间。在有限的成本与内部空间里,厂商只能优先保障 " 可折叠 " 的核心形态,进而在电池容量、散热模块、镜头模组等方面做取舍,最终导致折叠屏拿着高端直板机的价签,却难以提供同等价位下的全面配置体验。" 主力机型想进一步降价,可能还需一到两年的时间。"
另一层问题在于,折叠屏手机的实用性很多时候还跟不上形态层面的创新。例如,大折叠在诸多厂商的宣传口径中都主打 " 生产力 ",却始终难突破实用性瓶颈,2020 年作为早期用户入手荣耀折叠屏的媒体人余先生向北京商报记者坦言,当初想靠大折叠替代笔记本办公,结果键盘、系统等细节用起来还是不方便,写稿反应比电脑慢,最后还是靠手写,也就分屏看文章时有用," 或许三折叠甚至更多屏幕是个解法,但价格还是太不亲民了 ";韩女士亦向记者提及,小折叠镜头旁边的外屏,她现在除了刷门禁卡外基本没用,看微信字太小,还有些 App 存在兼容问题不支持外屏操作。
艾瑞咨询调研显示,约 30% 的主流应用仍采用简单拉伸适配方案,导致视频播放黑边、游戏画面畸变等体验缺陷,多任务分屏功能兼容性不足进一步限制生产力场景发挥。
最后就是老生常谈的耐用性问题——余先生向北京商报记者吐槽,折叠屏维修成本极高,外屏摔坏修一次要 3000 元左右,比直板机贵一倍,备件少、维修渠道也少,大屏和小电池导致的费电也经常需要充电宝;韩女士当初选择三星的原因之一,正是她在货比三家后发现三星的内屏展开之后较其他品牌同类型产品明显更为平整," 折痕两侧屏幕几乎是一个水平面 ",但用了一年多之后,这款小折叠似乎也因铰链磨损而出现了打开后略显不平整的问题。
供应链相关人士向北京商报记者分享称,折叠屏一些零部件强度随着尺寸压缩,研发难度急剧上升," 品控问题是所有折叠屏厂商重点发力的部分,但还需时间和优化工艺才能收敛 "。
2026,关键之年?
TrendForce 最新预测称,2025 年折叠屏手机出货量将达 1980 万部,渗透率约 1.6%,与 2024 年持平。
该机构表示,尽管成长速度较前几年放缓,但受到技术进步与价格下调带动,折叠手机逐渐成为中高阶市场的技术焦点以及品牌差异化利器。各大厂商正加速布局新品,并积极扩展产品线与价格区间,为 2026 年可能到来的市场爆发期作准备。
折叠屏的爆发拐点,究竟要等多久尚无定论,但在业内被反复提及 2026 年这一节点,至少是会出现一个可观的变量——苹果来了。
供应链消息显示,苹果首款折叠屏 iPhone 或已进入实质性筹备阶段,将于 2026 年下半年正式发布。这款暂名为 iPhone Fold 的设备将采用三星显示供应的无折痕柔性 OLED 面板,配备 5.5 英寸外屏与 7.8 英寸内屏的双屏组合,通过创新的 in-cell 触控技术减少屏幕折痕问题。铰链方面,苹果正在考虑采用液态金属材料以兼顾轻量与高韧性,中国东莞宜安科技等厂商据称已具备相关成型能力。
天风国际分析师郭明錤指出,鸿海精密预计于 2025 年三季度末或四季度启动量产准备,确保 2026 年秋季如期上市。
至于这个变量是否能成为可观的增量,行业更倾向于将其视为推动折叠屏产业成熟的 " 催化剂 ",而非单一的销量拉动因素。从积极面看,多家机构预测苹果入局将推动折叠屏手机渗透率增长。
但不确定性仍让分析人士无法完全乐观。柏文喜向北京商报记者表示,苹果的优势在于其品牌力及生态,有能力将折叠屏这一形态的刚需进一步挖掘,但其他单一指标,如价格、渗透率、局部应用等可能还不足以撬动全局,温水煮青蛙的模式或将继续延续;梁振鹏亦向记者提到,如果苹果折叠屏变成类似 Vision Pro 那样的超高端定位,那么短期内的影响会比较有限。
北京商报记者就折叠屏相关问题尝试与各方取得联系,截至发稿时尚未得到明确回复。
不可否认的是,头部玩家入局折叠屏细分,必然会让行业站在新的十字路口。而产品力,将最终决定折叠屏这一赛道是否向前、如何向前。
北京商报记者 陶凤 实习记者 王天逸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