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全球人形机器人竞赛中,中国供应链正展现出独特的成本和速度优势。
8 月 26 日,据汇丰最新发布的行业报告,中国人形机器人制造商的商业化进程正在加速超越海外竞争对手。尽管特斯拉 7 月份下调了其 Optimus 机器人的生产目标,令市场对人形机器人前景产生担忧,但报告认为市场忽视了中国企业在这一领域取得的进展。
报告指出,优必选、宇树科技等中国主要机器人制造商均计划在 2025 年生产超过 1000 台机器人,而大多数海外企业的产品仍处于培训阶段。
中国企业的优势主要来自四个方面:更接近供应链、产品定价更具竞争力、获得国企大额订单支持,以及政府政策扶持。
该行预计,随着劳动力成本上升、机器人成本下降和效率提升,人形机器人的投资回报期将从目前的 7 年大幅缩短至 2027 年的约 2 年,这将标志着大规模商业化部署的开始。其预计人形机器人成本将降至约 10 万元人民币 / 台。
真正的赢家:上游核心零部件供应商
这份报告提出了与市场共识不同的观点:即使人形机器人市场快速增长,也不一定转化为机器人制造商的丰厚利润。分析师指出,参考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发展轨迹,尽管 2017-2024 年销量翻倍,但制造商的盈利能力因激烈竞争而恶化。
而与下游制造商相比,三花智控、双环传动、恒立液压等上游零部件供应商的盈利前景更为乐观。报告认为其优势体现在三个方面:市场集中度更高、标准化产品能够通过规模生产实现成本下降,以及运营费用相对较低。
在工业机器人市场的历史经验证明了这一判断。零部件供应商能够实现 10-15% 的净利润率优势,主要得益于更好的规模经济效应、相对狭窄的研发重点以及有限的产品配置要求。
报告预计,2025-2035 年期间,人形机器人执行器、传感器和软件的年均市场规模将分别达到约680 亿元、280 亿元和 170 亿元人民币。
中国供应链展现独特优势
国产机器人制造商之所以能够抢占先机,主要得益于多重优势。
首先是供应链优势,中国供应全球大部分人形机器人零部件,使国内制造商在采购成本和产品开发时间上占据优势。
其次是价格竞争力。以宇树科技最新发布的通用人形机器人为例,其零售价仅为 5600 美元 / 台,而特斯拉 Optimus 的价格在 2.5 万 -3 万美元之间。这种大幅的价格差异有助于缩短回报周期,提高用户接受度。
政府采购订单也为行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中国移动在 7 月 13 日向 Agibot 和 Unitree 采购了总价值 1.24 亿元人民币的人形机器人。此外,从 2023 年至今,中央和地方政府已出台一系列支持政策,深圳政府更是宣布将提供 45 亿元补贴支持 AI 和机器人研发。
本文来自微信公众号 " 硬 AI",关注更多 AI 前沿资讯请移步这里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