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年营收 5001 亿元,归母营运利润 777 亿元;
财险综合成本率 95.2%,营运利润超百亿元;
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 39.8%,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大幅增长 168.6%;
国内百强医院与三甲医院已实现 100% 合作覆盖,居家养老服务拓展至全国 85 个城市;
个人客户数近 2.47 亿,其中 73.8% 客户服务时长超 5 年,客户留存率高达 94.6% ……
这些数据来自国内最大保险集团——中国平安 2025 年上半年的业绩报告。尽管当前行业前后端持续面临巨大压力,平安仍交出了一份颇具亮点的成绩单。
然而,在中国平安董事长马明哲的致辞中,他却强调:"2025 年,是平安成立 37 年来危机感最强、战略推进最深入、服务升级力度最大的一年。"
不错的业绩与最强的危机感之间形成的反差,再度引发市场广泛关注。
作为昔日的 " 险茅 ",平安始终处于多方关注的焦点——无论是资本市场对其市值的剖析,金融行业对其科技战略的观察,还是保险业界对其主业转型的审视。
这一次,市场又将目光聚焦于这家万亿级巨头的哪些动向?或许我们可以从其最新发布的半年报和业绩发布会中窥见端倪。
1
-Insurance Today-
关注一:大寿险板块改革
二季度强劲增长缘何?
代理人指标为啥波动?
从半年报来看,中国平安依然展现出行业领先的竞争力。但作为核心的寿险板块,新业务价值上半年增长 40%,二季度增长明显高于一季度,这一增速能否持续全年?
联席 CEO 郭晓涛回应,高增长主要源于两方面动力。
一是行业趋势。
低利率环境下,寿险进入黄金发展期,成为中产人群财富 " 压舱石 "。其提供的三重价值——财富保值增值、家庭保障、医疗养老增值服务,契合未来 5-10 年的客户需求。人口加速老龄化使 " 银发经济 " 成为超过 20 万亿规模的赛道,寿险业务藉此持续增长。
二是 " 产品 + 渠道 " 改革持续释放三重红利。
①多渠道策略见效。非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占比超 36%,较去年提升 15 个百分点,银保与社区网格渠道增速均超 160%。
② " 产品 + 服务 " 差异化优势逐渐凸显。通过 " 保险 + 医疗 / 健康 / 养老 " 提升客户黏性与交互,推动持续增长。
③科技赋能提升效率。AI 工具助力销售队伍在获客、营销、转化等环节提效。
但与此同时,平安个险代理人规模、活动率及人均收入却出现同比下降的态势。
对于代理人相关指标的波动,郭晓涛表示,这是上半年严格执行 " 报行合一 " 及产品转型的暂时结果,第二季度已明显回升。
当然了,他对全年寿险业务持续健康增长充满信心,强调行业趋势与改革红利将共同推动业务稳健发展。
不过,对于身处转型阶段的个险渠道而言,可能就没那么美妙了。
毕竟,在这一波个险转型中,平安无疑是一个带头大哥,但如今同样面临着个险指标的阶段性压力,这是不是意味着,余下的二线头部公司,乃至更后面的中型险企,可能面临更大的压力?遑论那些中小保险公司的个险渠道…
但也有好消息。
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 168.6%,从去年同期的 22.24 亿元飞升至今年上半年的 59.72 亿元,占寿险及健康险新业务价值总量的 26.74%。
郭晓涛称之为 " 多渠道策略的改革红利 "。
虽然和个险渠道 143.97 亿元的新业务价值还有大几十亿的差距,于整个行业来说,这里面更大的意义在于,银保渠道战略价值的重估。
毕竟,在过去很长的一个时期内,银保都是有量无质的代表,而如今,却成为了头部险企新业务价值增长的一个重要动能。
事实上,从今年上半年的行业交流数据中,也能看到诸多头部险企,以及以个险见长的外资、合资公司,开始大举发力银保。
当曾经果断斩掉银保的头部险企,再度归来,且大举杀入银保,并有了不错的业绩,这对行业将意味着什么?
2
关注二:康养大赛道
平安的打法有啥不一样
康养产业早成为国内保险行业竞相布局的核心赛道,从城郊的高端社区养老,到城心养老…各大险企纷纷加大投入、拓展生态。
作为多年来持续引领行业改革的风向标,平安在康养上,怎么干?是跟郊区模式?还是跟城心模式?
或者说,走出一条建立在自身经营、资源禀赋之上的新路线?又能否再次为市场树立新标杆?
对于平安而言,也确实需要展现在这一赛道上的竞争力,因为,这不仅可以带动平安整体业务增长,更可以成为公司估值提升的新动力。
对此,郭晓涛在发布会上直言," 综合金融 + 医疗养老 " 是规模巨大、增长性强、协同效应显著的两大赛道,这一战略将帮助平安在未来的银发经济市场中占据领先地位,并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
平安集团副总经理付欣给出了这一战略更具体的数据:
在综合金融方面,客户数、客均合同、客均利润持续增长。平安客户总数增至 2.47 亿,较年初增长超 1%;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持有四个及以上产品的客户留存率接近 98%,显著高于行业平均水平,反映出客户对平安产品、服务及综合金融模式的高度认可和强依赖。
在医疗养老领域,平安不仅实现百强医院和三甲医院 100% 合作覆盖,更通过 " 三省 " 服务体系,将医疗资源有效转化为客户触点和业务优势。
付欣特别强调,享有医疗生态圈服务的客户贡献寿险新业务价值超七成,凸显医养生态不仅增强客户黏性,更成为高价值业务的核心来源。
养老方面,平安奉行的是 " 保险 + 居家养老 "、" 保险 + 高端养老 " 产品打造。截至 2025 年 6 月末,平安居家养老服务覆盖全国 85 个城市,近 21 万名客户获得居家养老服务资格,较年初增加近 5 万人。
她还透露,综合金融所带来的高留存、高价值、低获客成本等优势,正与医疗养老形成深度协同。这一 " 金融 + 服务 " 的双轮驱动,不仅帮助平安构建起区别于同业的护城河,也为其在老龄化社会中持续获取客户、创造价值打开广阔空间。
平安集团总经理兼联席 CEO 谢永林补充道,除 " 三数 " 指标增长外,更关键的是医疗养老战略对主业的赋能日益凸显——寿险新单业务中约 70% 与医疗养老服务权益相关。
这就是康养之于平安的巨大想象空间,无论是在业绩上的,还是长期战略上的。
这也是为什么,付欣说,当前平安估值仍处于低位,未来有望获得更多投资者对其综合生态战略的认可。
3
关注三:股市走牛
投资 " 多 " 赚了 600 亿?
这半年的股票市场,有目共睹,迄今为止,单是上证综指,就涨了 14% 左右, 4000 点已在眼前。再加之去年 9 月以来的一系列鼓励险资入市的政策连续出炉,险资的收益,必然也是颇为可观。
加之,平安这八个月以来,接连举牌银行股,及同业公司股票,根据半年报数据显示,平安在股票资产上的加仓,达 2000 亿元,增幅约 5 成。
这也意味着,必然有着可观的浮盈。
付欣表示,平安集团近两年配置了很多股票,但有 65% 在会计分类上被分进了 FVOCI 里面,这意味着,这 65% 的股票,虽然是以公允价值计量,但其波动,并不体现在净利润上,而是进了其他综合收益。
半年报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的综合投资收益率(非年化)达 3.1%,较去年同期的 2.8% 提升 0.3pct。
那,这部分的浮盈,有多少?600 亿,付欣补充道。
事实上,今年上半年,全行业都加配了股票类资产,根据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的数据显示,这一数字超 6000 亿。
平安也不例外,今年上半年也加配了高股息、基本面比较好的标的,这些股票的分红,一方面是比较稳健,另一方面是有较好的分红持续性。这既给公司贡献了不少投资收益,同时也成为了公司长期利差收益的 " 底仓 "。
郭晓涛也表示,平安投资股票,总结起来,有个 " 三可 " 原则,就是经营可靠、增长可期、分红可持续。这是平安判断是否应长期稳定持有一家公司股票的核心标准。
再一个,关于市场很是关注的平安不动产敞口,发布会上付欣表示," 不动产的险资敞口只有 3.3%,只有 2060 亿,超过 82% 都是可提供稳定收租现金流的收租物业,这部分资产是非常安全的 "。
再一个,付欣也专门强调了平安投资的稳定性。
一则,总投资规模 6.2 万亿,较年初增长 8.2%。其中 79% 都是固收资产,权益类资产占比仅 13%,另类及其他占比 8%,整体呈金字塔型,结构上较为稳健。
二则,近 8 成的固收类资产里面,配置了很多长久期、高收益债券,达 3.8 万亿,其中政府债占比 79%。事实上,多年以前,平安就提前配置了很多长久期、高收益的债券。
4
关注点四:AI 到底有没有用?
郭晓涛说,AI in All
金融、医养,用 AI 从头到尾做一遍
" 十年前,马明哲董事长在内部会议上就强调,数字化会颠覆我们的商业模式,全面数字化转型是我们平安集团最重要的系统性工程之一 "。
确实,平安在科技方面的投入,已经很多年了,甚至可以说是最懂科技的保险公司," 金融 + 科技 " 一度成为平安的招牌。
如今,平安在 AI 方面的战略思考,其实就是 " 全面 AI 化 "" 全面智能化 ",可以归纳成 " 五智 ":智能化营销、智能化服务、智能化运营、智能化管理、智能化经营。
用郭晓涛的话讲,就是 " 核心逻辑是要 "AI in All",我们会用 AI 把整个金融价值链从头到尾全部做一遍,把医疗养老的价值链从头到尾全部做一遍 "。
而平安在 AI 方面的优势,其实更多的还是体现在垂类领域,比如核保、定价、理赔、运营等方面,都有自研大模型,再加上早年探索科技沉淀下来海量数据,自然也就有了独特的强大竞争力。
比如,在车险的成本方面,通过智能体的应用,通过数字化员工的应用,在整个核保、理赔、营销、作业各个层面的成本降低了一个百分点。
目前,平安的自研大模型达 67 个,今年新增 14 个。同时,23000 个智能体的应用已在全集团范围内推展开来,赋能全集团超 20% 的员工。
当然,这还不是 AI 的全部,更大作用和价值,可能是在客户服务、客户体验以及销售产能上,毕竟降本之外,更重要的是增效。而 AI,就是一个巨大的杠杆。
" 我们过去几年持续投入了非常多的资源,打造销售队伍的销售辅助工具,利用 AI 数据分析,让销售队伍的获客、营销、转化效率持续提升,所以这三重红利加在一起是我们到现在能够看到业务在过去的两年,包括像今年能够持续高速增长的核心驱动力。"
如此一来,是 AI in All,而非 All in AI,也就顺理成章了。
后记
科技的故事有了新版本
科技的故事,始终是平安备受瞩目的一点。科技不仅一度是平安鲜明的标签,也是这个时代最大的底色。或许也很好的解释了上述的 AI in All。
不过值得关注的是,近两年的平安科技战略有了较大的改变,如今平安的科技业务早已从昔日撑起市值的 " 明线 ",悄然转变为串联所有战略的 " 暗线 "。
从数年前提出 " 要成为全球数字化创新及运用的领先者之一 ",到如今强调 " 构建 AI 护城河 ",平安对科技的重视始终未减。
事实上,科技对于平安的重要性或许更胜以往。因为这是推动平安实现从 " 纯金融服务 " 向 " 金融 + 服务 " 转型的关键支撑,也就是其 " 综合金融 + 医疗养老 " 大战略的核心引擎。
在灵魂人物提出 "2025 年,是平安成立 37 年来危机感最强、战略推进最深入、服务升级力度最大的一年 " 之际,他也抛出了一个关键问题:
" 如何在更高的起点上推进改革创新,为社会民生提供更高品质、更具性价比的金融、医疗、养老服务,是我们时刻思考的问题。"
同时,他也给出了答案:夯实 AI 技术底座,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突破传统金融与医养服务在时间、空间、成本、效率方面的限制,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从而实现从 " 小众低频服务 " 到 " 大众普惠服务 " 的跨越,让近 2.47 亿个人客户真正享受到 " 省心、省时、又省钱 " 的体验。
科技虽已隐入幕后,却正以更深刻的方式融入平安的脉络。不再只是一个独立板块,而是成为赋能金融、撬动医养、连接客户的无形桥梁。在 " 最强危机感 " 与 " 最大服务升级 " 并行的这一年,这或许是科技最好的存在形式。
【今日保】已进驻以下媒体平台
今日头条 | 百度百家 | 腾讯企鹅号 | 新浪微博
和讯名家 | 金融界 | 东方财富 | 雪球 | 搜狐号
大鱼号 | 野马财经 | 网易号 | 知乎 | 一点资讯
抖音 | 微信视频 | 爱奇艺 | B 站 | 快手 | 西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