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上开始流行一种 " 自我暗示 " 的行为,就是经常告诉自己 " 我是健康的,我是富有的,我无论什么样子都不会丑的。"
图片来源网络
与之类似的言论还有:
" 当你渴望得到某种东西时,整个宇宙都会联合起来帮助你完成。"
" 你的信念能带动很多改变,在潜移默化中让期待成真。"
" 我有最好的运,我会每天来财。"
……
这些内容总能获得不少点赞,不禁让人好奇,这种方法真的有用吗?有没有科学依据?你别说,心理学上还真有相关的研究,就是 " 自证预言 "!
" 预期 - 行为 - 反馈 " 的环环相扣
由社会学家罗伯特 · 金 · 默顿提出由图示引发的自我实现预言(又译 " 自证预言 ",self-fulfilling prophecy),揭示了心理预期对现实的塑造作用,也就是期待效应对人的影响。
简言之,当别人给予你一个美好的期望,你就会朝那个方向努力,往往会产生好的结果;而当你表达出一个强烈的信念,这个信念或多或少会影响其他人,而其他人的反应也多少会影响预言的实现。
例如,一位员工接手了一项新工作,并且完全相信自己能够取得很好的成果。于是 Ta 心无旁骛,全力以赴地推进,最终得到了预期中的反馈。
图库版权图片,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具体而言,自我实现预言的过程包含三个环节:
首先是主观预期的形成:这里指个体基于过往经验、社会暗示或自我认知形成,在应对某件事时做出的特定判断。
其次是个体行为模式的调整,即基于上述预期,个体会无意识地引导当事一方(自己或他人)采取相应的行动策略。
最终,通过行为的累积效应,促使预期中的反馈结果出现。
就像园艺家对待植物幼苗的态度——精心培育的植株往往生长得更为茁壮,而植株本身的状态也影响着种植者的心理状态与行为。
在 20 世纪 60 年代,教育心理学领域的经典实验让自我实现预言的理论更加具象化:
心理学家来到一所公立学校,声称要进行一项关于未来发展潜力的测验。测验结束后,他将一份名单透露给校方,声称名单上的学生前途远大,在接下来的一年中智力会有高度发展。他还要求校方对这份名单保密,以免教师会对学生进行区别对待;但实际上,这份名单上的学生完全是随机挑选的。
8 个月后,奇迹发生了:上了名单的学生成绩都有显著提升,各方面都表现很优秀。显然,在这 8 个月中,尽管教师们并未意识到自己的 " 区别对待 ",但积极的心理预期还是带动了师生双方的行为变化,也促使预言成真。
换言之,教师的期望与鼓励、信任影响了学生的自我认知和信念,学生的表现和发展也就随之发生了正向改变;原本虚构的名单最终变成了真实的优秀生名单。后来,人们把这种积极期望产生的积极结果称为 " 罗森塔尔效应 "(Robert Rosenthal Effect),成为自我实现预言在教育领域的生动诠释。
而神经科学研究也尝试揭示这个过程的生理基础。研究表明,当个体持积极预期时,大脑中的奖赏回路被激活,释放多巴胺等神经递质,使人产生愉悦感,强化了行动的动力。而持有消极预期则会激活杏仁核,焦虑和恐惧情绪令人更容易陷入逃避或僵化行为。
与 " 自欺欺人 " 有本质区别
到这里,也许有人会问," 自我实现预言 " 和 " 自欺欺人 " 的区别在哪里呢?
二者是有本质不同的。
首先,在心理机制和行为导向上,自欺欺人更多是对现实的刻意回避甚至扭曲,是个体为了规避认知失调而采取的不适应的防御机制。例如,明知拖延有害,却总是用 " 明天也来得及 " 自我安慰和回避。而自我实现预言则是人对信念的主动顺应,是在无意识中将积极预期转化为现实的过程,例如相信 " 我能解出这道题 " 的人,会更积极地寻找解题方法,最终得偿所愿。
从动机的维度上看,自欺欺人多是源于对失败的恐惧,通过逃避现实的方式来缓解焦虑。而自我实现预言则是建立在 " 目标可以实现 " 的基础上,这便有利于个体 " 以终为始 ",确立可以实现的目标,即使期待的结果尚未实现,但在这种积极驱动下,个体依然愿意付诸行动,去逐步接近目标。
不过,同样需要辩证地看待,在一些复杂情境中,上述二者的边界也确实可能变得模糊。例如,当一个人对自身能力有不合理的夸大认知,而忽视了客观条件的限制,就可能导致积极的自我暗示沦为不切实际的幻想,令 " 自我实现预言 " 滑向自欺欺人的误区。
因此,我们也要始终记住:真正的 " 自我实现预言 " 建立在 " 能力可以通过积极努力而发展 " 的基础之上," 信念 - 行为 - 结果 " 环环相扣缺一不可。而盲目自信的自我催眠往往是不可持续的,无法作为前进的动力和支撑。
构建积极的自我暗示系统
自我实现预言的力量,在于帮助我们成为更接近自己理想的人,而并非要去创造违背规律的 " 奇迹 "。我们该如何做,才能把 " 自我实现预言 " 变为可以利用的成长工具?
首先,需要再次强调自我实现预言的基础:" 预期 - 行为 - 反馈 " 的良性循环。重复的行为会重塑神经回路,积极习惯的养成需要刻意练习。这里说的预期,应该是一种建设性的期待,自我暗示的重点最好能聚焦于 " 能实现的具体行为 ",而非笼统的性格评价。
举例来说,与其重复对自己说 " 我明天会表现得更自信 ",不如进一步细化为 " 明天在课堂演讲时,我能做到开门见山,先用三个句子阐明观点 "。
给自己一个 " 渐进式的反馈 " 也很重要。把一个长期目标分解为能量化、可评估的短期任务,通过每一步的实现主动积累积极体验,能持续激活大脑的奖赏系统。就好比长跑运动员不会盯着终点线发呆,而是会在专注完成每个路段的同时,给自己加油打气。
需要注意的是,真正科学的自我暗示,要建立在对现实的客观认知上:既相信发展的可能性,同时客观看待自身的局限性。例如在备考时,一方面认识到 " 知识点确实特别繁多 ",另一方面又相信自己 " 每天掌握三个重点就能提升成绩 ",这就避免了盲目乐观,同时防止因畏难而退缩。
" 所谓成长,就是不断发现昨日之我与今日之我的距离。" 当我们学会用建设性的期待替代消极的预设,用具体的行动步骤落实心理愿景,遥远的目标就变得清晰可见。
参考文献
[ 1 ] 罗伯特 .K. 默顿 . 社会理论和社会结构 . 译林出版社 .2015
[ 2 ] 孟敏 . 皮格马利翁效应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 [ J ] . 基础教育研究 ,2023, ( 20 ) :17-19.
[ 3 ] 胡依馨 , 冯彩虹 , 王健 . 新生代员工激励策略研究 [ J ] . 中外企业文化 ,2023, ( 10 ) :232-234.
[ 4 ] 金伯莉 .J. 达夫.社会心理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 5 ] 汪铷 . 社交媒体中转发 " 锦鲤 " 的社会心理分析 [ J ] . 文化学刊 ,2021, ( 02 ) :141-143.
策划制作
作者丨窦媛媛 心理咨询师、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员
审核丨樊春雷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
策划丨张林林
责编丨甄曦
审校丨徐来、张林林
相关推荐
本文封面图片及文内图片来自版权图库
转载使用可能引发版权纠纷
原创图文转载请后台回复 " 转载 "
点亮 " 推荐 "
一起涨知识!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