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商业评论 08-28
斥资80亿!铃木押注印度、叫板中国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keji1.html

 

作者   /   张 诗 婕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张     萌

  全球汽车十条 | 30 秒速读

电动化

斥资 80 亿:铃木押注印度打造全球电动中心

美欧试探 " 汽车共同市场 ",低价小型电动车有望登陆美国

智能化

DeepRoute.ai 推出 DeepRoute IO 2.0 智能驾驶平台

Stellantis 暂停 L3 级驾驶辅助计划

丰田携手现代,加速人形机器人智能化突破

新管理

Ken Ganley 收购俄亥俄两家雷克萨斯经销商,强化豪华车区域布局

国际化

现代汽车集团将美国投资规模提升至 260 亿美元

非洲汽车市场增长为南非带来新贸易机遇

安全与风险

雪佛兰召回逾 23,500 辆科尔维特,美国 NHTSA 警告燃油泄漏风险

大众触摸式按钮引发致命事故面临诉讼,汽车交互安全再受关注

详细内容

斥资 80 亿:铃木押注印度打造全球电动中心

日本铃木汽车近日宣布:未来五至六年,将在印度投资约 7000 亿卢比(约合 80 亿美元),并在印度古吉拉特邦的工厂启动首款电动车 e Vitara SUV 的量产。该厂将成为铃木电动车的全球生产中心,初期年出口量目标在 5 万至 10 万辆之间,后续将逐步释放产能潜力。

作为铃木在印度市场的核心布局主体,消息公布后,旗下子公司马鲁蒂铃木股价飙升 2.6%,创下公司股价历史新高,显示资本市场对其战略的认可。尽管铃木在印度乘用车市场占据 40% 的份额,但由于电池成本居高不下了,e Vitara SUV 暂未设定印度本土上市时间。但毫无疑问,该车型将与现代、马恒达等国际与本土对手展开竞争,进一步激活印度电动车市场竞争格局。

此次铃木的大规模投资,被视为对印度政府 " 印度制造 "(Make in India)战略的重大支持。印度总理纳伦德拉 · 莫迪(Narendra Modi)出席工厂仪式时表示,这座电动车生产基地有望成为全球规模领先的汽车制造枢纽之一,年产能规划预计达 100 万辆,将为印度汽车产业升级与就业市场注入强劲动力。

从市场环境来看,当前电动车在印度乘用车总销量中仅占比 4.5%,但增速已显著超越整体车市,展现出相当的增长潜力。印度政府此前已明确目标,计划到 2030 年将电动车渗透率提升至 30%。此次铃木的战略押注可谓顺势而为:借印度政策东风巩固市场地位,利用成本优势布局全球出口,但如何突破电池成本瓶颈、应对本土化竞争,将决定其电动化转型的最终成效。

美欧试探 " 汽车共同市场 ",低价小型电动车有望登陆美国

在美欧最新的贸易框架中,双方首次提出了一个大胆设想——统一汽车监管标准。这一举措若落实,获将为欧洲小型低价电动车进入美国市场打开大门。

当前,美国的安全与认证标准复杂且成本高昂,尤其对小型低价车而言,进入美国市场几乎是 " 生死考验 "。以本田飞度为例,为进入美国,不得不加长车头,以符合其碰撞测试要求,额外的设计和认证成本让小型车望而却步。

如果美欧实现标准互认,小型电动车的跨境销售门槛将大幅降低。对消费者而言,这意味着登陆美国市场的将不再是清一色的大型 SUV 与皮卡,更便宜、更适合城市通勤的电动车有望走入生活。几年后,雷诺 5 这样的小型电动车或将出现在俄亥俄的街头。

但理想与现实之间仍有重重阻碍,美欧在 " 行人保护 " 方面存在天然分歧。美国街头盛行的高大皮卡,在欧洲几乎不可能被批准上市,一则其体型不适合城市街道,二则可能对行人安全构成威胁,这种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调和。此外,高额关税依旧存在,美国对电池供应链的限制与欧洲的政策进度并不一致,加之特朗普政府在国际协议上摇摆不定的姿态,使得这份框架能否真正落实依然存疑。

即便如此,这一构想仍在业界引发想象,此举不仅是汽车标准的技术性调整,更是美欧在产业规则上的一次战略试探。如果成功,它将深刻改变电动车全球版图,甚至为未来跨大西洋的产业合作定下新的基调。

DeepRoute.ai 推出 DeepRoute IO 2.0 智能驾驶平台

8 月 26 日,中国自动驾驶公司 DeepRoute.ai 宣布推出新一代智能驾驶平台 DeepRoute IO 2.0。基于公司自主研发的 VLA(Vision-Language-Action)模型,该平台致力于提供更安全、智能、接近人类驾驶习惯的辅助驾驶体验。

平台采用多芯片、多传感器架构,兼容激光雷达与纯视觉方案,可适配不同车型。首批平台将搭载 NVIDIA DRIVE AGX Thor 系统运行,其核心基于 Blackwell GPU 架构,专为 VLA 模型推理优化。目前,DeepRoute.ai 已与五家整车厂(OEM)达成部署合作,首批量产车辆预计将在今年内上市。

公司 CEO 周光(Maxwell Zhou)表示,平台结合链式推理与知识库能力,可分析复杂交通场景、提供可解释的决策,并通过 OCR 和语音控制实现实时识别与人机交互。目前,DeepRoute IO2.0 已在城市复杂路况中完成验证,显示出稳定性和自适应能力。公司计划继续与全球 OEM 合作,加速智能驾驶在量产车辆中的应用。

基于 VLA 模型的架构是该平台的一大亮点。它将视觉感知、语言理解与行为决策串联起来,试图让自动驾驶系统更接近人类的 " 联想推理 " 模式。结合 OCR(文字识别)与语音交互,意味着系统不仅能 " 看到 " 路况,还能 " 读懂 " 路标、指示牌,甚至与驾驶员自然交流,大幅提升了系统的可解释性与人机协同效率。

随着电动化和自动驾驶发展,智能驾驶平台成为整车厂提升安全与差异化的关键工具。尽管特斯拉 FSD 与华为 ADS 等在市场中声势领先,但 DeepRoute IO 2.0 依托 NVIDIA Thor 超算芯片和城市复杂路况的验证成效,使其在电动车和高端车型市场具有潜在竞争优势,进一步推动中国自动驾驶行业从 " 堆硬件 " 向 " 强认知 " 的技术转型。

Stellantis 暂停 L3 级自动驾驶计划

全球汽车巨头 Stellantis 传出重要战略调整:受限于高研发成本、技术落地挑战及有限的市场需求,公司已暂停其首个 L3 自动驾驶辅助系统项目 AutoDrive 的开发。该系统原计划允许驾驶者在特定条件下实现 " 免手免眼 " 驾驶。驾驶过程种可短暂观看视频、处理邮件或阅读,曾被视为其智能驾驶布局的关键突破。

尽管 Stellantis 官方称该技术已完成开发且具备部署条件,但三名内部消息人士称,该项目已实际搁置,短期内不太可能上市。公司发言人表示:"Level 3 技术目前市场需求有限,尚未发布,但未来可随时部署。"

AutoDrive 为 Stellantis 三大技术平台 "STLA ABC" 的重要组成部分,需与车载智能座舱软件(SmartCockpit)、整车电气架构(STLA Brain)协同工作,共同为车辆提供持续的软件 OTA 升级能力。然而,受研发成本、人才缺口及企业策略调整等多重影响,Stellantis 已转向依赖供应商提供软件支持,仅保留核心内部研发力量以保障产品差异化。软件咨询公司 Envorso 首席产品官斯图尔特 · 泰勒(Stuart Taylor)表示:" 现在看到的是车企与供应商关系的变化。大型车企发现,他们无法独立完成所有研发。"

Stellantis 的这一调整,反映出传统车企在追赶特斯拉及中国电动车厂商的软件能力时,面临 " 高投入、高风险 " 的困境。过去一年,Stellantis 股价下跌超过 40%,销量波动加大了对成本控制和技术路径调整的压力。

在这一背景下,Stellantis 的战略转向显示出传统车企在软件与智能驾驶布局上,正逐步从自研向合作、灵活获取技术的模式转变。既为企业减轻短期压力,也为后续技术迭代保留了调整空间,这一转变或将影响更多传统车企的智能驾驶战略选择。

丰田携手现代,加速人形机器人智能化突破

在特斯拉不断宣传其人形机器人 Optimus 的进展时,另一条竞争路线正在悄然推进。现代旗下的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与丰田研究院(Toyota Research Institute, TRI)正联手研发下一代人形机器人 Atlas II,试图让机器人在外形与行为上更接近人类,以承担危险或高度重复的工作。

波士顿动力的人形机器人 Atlas 早已因跳舞和跑酷表演闻名。而 Atlas II 的身形更为轻盈、动作更自然,而在 AI 的加持下,它也开始展现出更高的 " 类人 " 行为能力。自 2021 年收购波士顿动力多数股权以来,现代已在工厂使用其机器狗 Spot 进行巡检和预测性维护,如今希望进一步将 Atlas 投入生产场景。而丰田研究院的加入,则带来了关键的人工智能突破。

丰田研究院推出的大行为模型(Large Behavior Model,LBM)是这次合作的核心。与传统的单一动作编程不同,LBM 能让机器人像人类一样动态调整全身姿态,边保持平衡边完成任务。例如,在演示中,当工程师用球杆干扰 Atlas 打开的容器盖时,Atlas 能立即弯腰、重新开盖并继续作业,而无需像以往机器人那样停顿 " 调整平衡 "。最新视频中,Atlas 甚至能双手协调操作,顺畅捡起掉落的部件或移动物体,一气呵成。

这种能力得益于 LBM 的学习方式。相比依赖大量预设指令,Atlas 只需通过少量人类示范即可学会复杂操作。TRI 高级副总裁 Russ Tedrake 表示:" 随着 LBM 的进化,机器人所需的示范越来越少,但能实现的行为却越来越丰富。"

Atlas II 的目标是走出实验室,进入真实环境。过去的程序架构难以扩展,而 LBM 的出现让机器人在工厂、物流等场景的应用成为可能。业内人士认为,虽然人形机器人全面替代人类仍需时日,但这类技术正快速缩短差距。或许在下一个十年,我们会看到由 Atlas II 机器人全程运转的汽车生产线。

Ken Ganley 集团收购俄亥俄两家雷克萨斯经销商,强化豪华车区域布局

8 月 26 日,美国中西部经销商巨头 Ken Ganley 汽车集团完成重要战略收购:从 Friedkin 集团手中正式接管两家雷克萨斯授权经销店,进一步扩大其豪华车业务组合。此次纳入的两家门店分别是为位于克利夫兰的 Metro Lexus,以及地处俄亥俄州阿克伦市的 Akron-Canton Lexus。

收购完成后,Metro Lexus 更名为 Lexus of Cleveland,而 Akron-Canton Lexus 则延续现有品牌标识。此次调整进一步凸显了 Ganley 集团在豪华车网络拓展上的战略意图。

作为美国中西部规模最大的经销商集团之一,Ken Ganley 长期以大众化品牌运营为核心。克利夫兰与阿克伦均为高净值人群聚集区,也是豪华车消费高地。此次收购将两家雷克萨斯门店纳入旗下,切入集团总部所在的东北俄亥俄核心经济圈,拓展了 Ganley 的 " 豪华 " 渠道布局,在提升客户层级和服务溢价的同时,增强了区域市场控制力。

美国汽车零售业正处于加速整合阶段。新车销售利润因电动化转型和数字零售模式而备受挤压,大型经销商集团通过并购巩固区域影响力、提升客户服务指数(CSI)已成为行业主旋律。豪华品牌因其市场稀缺性、溢价能力和高客户粘性,在并购中备受关注。

Ken Ganley 对两家雷克萨斯门店的收购,既是面对当下零售业整合潮流的顺势而为,也是集团从大众品牌向豪华细分、从燃油车向电动化转型的重要一步。将为其在中西部市场建立更稳定的渠道,为未来的电动化竞争抢占先机。

现代汽车集团将美国投资规模提升至 260 亿美元

8 月 26 日,现代汽车集团宣布,在 2025 年至 2028 年间,将其对美国市场的投资规模提升至 260 亿美元,显示出集团在美国市场的战略加码。

新增资金将用于三大领域:一是在美扩大现代与起亚的汽车产能,在美提升产能,更高效率满足本土需求,稳固市场地位;二是在路易斯安那州建设新钢厂,强化本地供应链韧性,降低进口依赖;三是投资建设机器人工厂,年产能预计 3 万台,依托波士顿动力技术加速商业化应用。

与此同时,现代在美布局的自动驾驶、人工智能及未来移动出行技术相关子公司也将同步受益。据集团测算,整个投资计划在未来四年内,将直接创造约 2.5 万个就业岗位,覆盖制造、研发、工程等多个关键领域。

现代此番对美国市场的长期押注,一方面强化了供应链自主权,应对贸易保护主义带来的不确定性;另一方面,敏锐响应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导向,以本土化投资换市场准入与政策红利,为电动化竞争铺路。

从贸易导向转向 " 本地化 ",现代此举不仅为规避地缘风险,更是将美国从销售市场升级为制造与技术策源地。机器人与自动驾驶的同步投入,表明其正将未来出行产业链的关键环节握在手中。这不是短期市场博弈,而是一次面向北美下一个十年的系统布局。

非洲汽车市场增长为南非带来新贸易机遇

南非汽车行业正面临全球贸易环境变化带来的压力,包括竞争加剧、供应链中断及美国追加关税等问题,出口竞争力备受挑战。

然而,非洲大陆自由贸易区(AfCFTA)为南非制造商和供应商开辟了新增长空间。标准银行集团国际贸易主管鲁唐铎(Luthando Vuba)指出,摩洛哥、尼日利亚、加纳、肯尼亚和埃及等新兴汽车产业中心,对南非的汽车零部件需求正持续攀升,需求品类既涵盖发动机零件、轮胎等传统核心部件,也包括与电动汽车相关的各类技术产品。

从区域贸易格局看,非洲已是南非汽车零部件的重要出口目的地。2023 年,非洲从南非进口的汽车零部件价值达 428 亿兰特(南非货币),使其成为仅次于欧盟的南非第二大区域出口市场。

从长期前景看,非洲汽车行业增长潜力显著。据预测,该市场规模将从 2024 年的 210.7 亿美元,增长至 2033 年的 331.4 亿美元,复合年增长率达 5.16%。2024 年,凭借制造规模与出口能力,南非在非洲汽车市场中占据 28.4% 的份额。

鲁唐铎提出,非洲大陆为行业创造了新增长框架,将汽车产业列为推动非洲内部贸易和经济一体化的重点领域。南非出口商需多元化市场、强化供应链,并保持竞争力。同时,非洲丰富的自然资源,如铜、钴、铝土矿和锂,为现代汽车制造提供关键原材料,赋予该地区在全球汽车生态中的战略地位。

外部挑战固然严峻,但非洲一体化带来的内需增长和技术变革机遇,正促使南非汽车产业告别过度依赖出口的传统模式,走向更具韧性、更融入区域价值链的新发展阶段。

雪佛兰召回逾 23,500 辆科尔维特,美国 NHTSA 警告燃油泄漏风险

美国通用汽车(GM)旗下雪佛兰(Chevrolet)近日宣布,因燃油泄漏隐患,将在美国召回超过 23,500 辆科尔维特(Corvette)跑车。这一问题涉及 2023 至 2025 年款科尔维特,以及 2026 年款敞篷和轿跑车型。

根据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公告,部分科尔维特在加油过程中可能发生燃油溢出,溢出的燃油若接触引擎或排气系统的高温部件,存在火灾风险。NHTSA 估计,约 0.1% 的受影响车辆存在该缺陷。

通用汽车已确认,已有四起火灾事故可能与此缺陷相关,其中至少两起发生在加油站,涉及燃油泵操作异常。通用方面表示,尽管事故数量有限,但出于安全考虑,决定采取主动召回措施。为解决问题,通用计划在经销商处为受影响车型安装专门防护罩,将溢出的燃油导向远离热源的区域,以降低火灾风险。同时,受影响车辆在问题修复前将暂停售卖。

此次召回再次凸显高性能跑车在设计与安全之间的平衡挑战。科尔维特作为雪佛兰的旗舰车型,其高功率引擎和紧凑布局使燃油系统的安全设计尤为关键。通用汽车表示,将加强后续车型的燃油管理系统测试,并持续监控相关风险。

次事件亦是对所有高性能车型制造商的警示:在电动化转型背景下,传统燃油跑车仍需攻克基础安全课题。是最成熟的动力形式依然存在优化空间,而如何平衡 " 速度激情 " 与 " 安全风险 ",将是跑车品牌持续面临的终极命题。

大众触摸式按钮引发致命事故面临诉讼,汽车交互安全再受关注

大众汽车(Volkswagen)正面临一起集体诉讼。其方向盘上的电容式触控按钮可能导致意外操作,甚至引发交通事故。

诉讼指出,这些触控区域过于敏感,轻轻触碰就可能激活车辆功能,包括自适应巡航控制(ACC),在至少一起案例中曾导致车辆突然加速并酿成死亡事故。涉及车型包括 ID.4、ID.Buzz 以及高尔夫等。原告还指出,大众的 IQ.Drive 安全系统在部分情况下未能正常介入,刹车或安全气囊未能如预期工作,加剧了事故风险。

早在诉讼前,大众内部就承认了电容按钮设计存在问题。设计主管安德烈亚斯 · 明特(Andreas Mindt)承诺在后续车型中重新引入实体按键,以回应用户对物理反馈的需求。部分车主甚至自行更换触控按钮,以避免操作失误。

此事件反映出汽车智能化发展中存在的设计风险。虽然数字化和触控技术日益普及,但过度模仿手机界面可能影响驾驶的直观性甚至制造危险,正如一位设计主管所言:" 汽车应当是驾驶工具,而不是巨型平板电脑。"

美国国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已收到多起相关投诉,大众方面对诉讼尚未置评。此次事件也提醒车企,在追求科技感的同时,安全与用户体验仍是设计核心。

最后通知!关于第十届中国汽车零部件贡献奖—铃轩奖申报

不炫技,不堆料,艾力绅凭何做 MPV 市场的 "MVP"?

小理的情绪价值,奔驰宝马现在不认

为什么是岚图?

点击阅读原文报名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铃木 电动车 印度 美国 印度政府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