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梨,是贵州大山中的 " 黄金果 ",更是乡村振兴的 " 希望果 "。它富含的维生素 C 是柠檬的百倍,是真正的 " 维 C 之王 ";它扎根喀斯特山区,耐旱耐瘠,是生态修复的先锋树种;它让曾经的荒坡变绿岭,让农户的腰包变充盈。
从零星种植到规模化、产业化发展,六盘水市水城区刺梨种植面积占全省刺梨种植面积的五分之一,带动 8000 余农民增收致富,户均年增收 3000 元至 1 万元;从无人问津到供不应求,从野生采集到规模种植,从初级农产品到精深加工,这颗小小的果子,承载起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
一颗 " 黄金果 " 破解致富密码
8 月底的北盘江畔,水城区野钟乡的刺梨渐次泛黄成熟。村民李志强小心翼翼地避开枝干上的尖刺,摘下一颗颗金黄的果实,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10 多年前,这片无矿产资源的土地曾是水城区的 " 穷乡僻壤 ",将刺梨列为重点主导产业后,如今漫山遍野的刺梨林已成为当地最亮眼的风景线。
作为野钟乡第一批种植刺梨的农户,李志强家 12 亩刺梨今年预计产量达 1.8 万斤。他说:" 与 10 年前种玉米时的收入相比,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水城区,曾被视为 " 浑身是刺的山野果 " 的刺梨,如今正以 " 黄金果 " 的姿态,在水城广袤的田野间,书写着助力乡村振兴的新篇章。
刺梨产业的布局离不开当地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支持。2013 年,水城区委、区政府经过反复调研,决定将刺梨产业确定为扶贫主导产业。
但项目推进初期并不顺利,当时多数村民持观望态度。" 种玉米虽然收入低,但至少饿不着。刺梨这东西,种出来卖给谁?" 李志强回忆道。
转机出现在 2014 年,六盘水市将刺梨列为农业结构调整主导产业。" 当时政府免费提供苗木、化肥和技术,发动村民种植刺梨。" 李志强说。受益于政策扶持,他果断将家中几亩坡地改种刺梨,成为野钟乡首批产业先行者。
3 年后,李志强家种植的刺梨进入丰产期,亩产达 800 斤,年收入 1.2 万元。实实在在的收益让周边村民纷纷跟进,野钟乡的刺梨种植面积逐年扩大。
其间,六盘水市出台了《" 凉都三宝 " 特色产业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方案(2023-2025 年)》等政策措施,明确到 2025 年开展刺梨产业提质增效 17 万亩。
在实施 " 千斤园 " 刺梨种植提质增效行动中,水城区通过科学规划补植补造、精细修枝整形、精准抚育施肥等措施,使刺梨产量和品质得到显著提升。
2024 年,水城区刺梨鲜果产量达 8531 吨,带动 8000 余农民增收。在野钟乡,像李志强这样的刺梨种植大户有 50 余户,他们通过 " 保底分红 + 务工收入 + 利润分成 " 的三重收益机制,户均年收入超过 6 万元。
10 年间,这颗 " 黄金果 " 重塑了种植户 " 靠山吃山 " 的精神世界,改变了当地 " 守着金山饿肚子 " 的经济面貌,激活了沉睡的荒山野岭 。
刺梨种植户王小芬的丈夫因病去世后,她独自抚养两个孩子,靠着 5 亩刺梨地撑起了整个家。今年她家刺梨亩产突破 1500 斤,通过直播带货卖到全国各地。" 是刺梨让我重新看到了希望。" 她指着新盖的二层小楼感慨道。
" 种植刺梨已整整 9 年,初挂果那年收入 3000 元,去年突破 5 万元。"80 岁的邓吉栋不仅是种植能手,更是乡里公认的 " 刺梨诗人 "。9 年间,他总揣着小笔记本在果园里转悠,记录刺梨抽芽、开花、挂果的每个细节。
更难得的是,老人将多年积累的管护经验编成顺口溜传授给其他种植户:" 刺梨开花撒金粉,结果满树挂灯笼。" 这些生动比喻,让复杂的种植技术变得通俗易懂。
在水城区,这些普通人的故事并不普通,他们构成了刺梨产业最动人的底色。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将山中野果锻造成改变命运的 " 金钥匙 "。每日清晨,果园里飘荡的阵阵山歌,是种植户们用最质朴的旋律,吟唱着属于他们的幸福篇章。
如今,刺梨产业已成为水城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支柱。这颗曾经的 " 山间野果 ",经过 10 多年的精心培育和产业化发展,随着北盘江的流水,润泽水城大地,成为带动村民增收的 " 黄金产业 "。
每当丰收季节,漫山遍野的金黄果实与农户的笑脸交相辉映,构成一幅生动的乡村振兴画卷。刺梨产业的蓬勃发展,不仅让农民的钱袋子鼓了起来,更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金山银山,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成功范例。
一颗 " 希望果 " 托起民生福祉
" 不能让一颗果子烂在地里。"8 月 20 日一大早,水城区野钟乡发射村的刺梨林还沾着露水,以 " 刺梨归仓 · 又见初好 " 为主题的 2025 年刺梨鲜果收购启动仪式已热闹开场。贵州初好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王永红的声音在山间回荡,台下果农们攥着刚签完的收购协议,黝黑的脸上绽出安心的笑容——保底收购政策让这片石漠山结出的 " 振兴果 " 真正成了 " 定心丸 "。
收购点宽敞的场地上,金灿灿的刺梨堆成小山。质检员用特制的糖度计挨个检测果实," 这批果维生素 C 含量肯定超标。" 这名质检员冲着登记处喊话,引得果农们哄笑起来。
"300.1 公斤、285.3 公斤 …… 这些数字将变成果农银行卡里的存款。" 村民王德福蹲在地上,掏出计算器按个不停。" 今年 4 亩地收了 6000 斤,保底价 2 块钱,12000 元。" 他忽然提高嗓门," 老李,你家果园施的啥肥?挂果率咋这么高?"
这样的场景将陆续在水城区 23 个乡镇上演。2018 年以前,刺梨在这里只是山间的野果,酸涩难以下咽。转折发生在初好公司落户水城区那年,西南最大的刺梨加工厂拔地而起,12 万吨的年加工能力让每颗果子都有了归宿。
从基地采摘的果子,当天将被运到这里,经过 23 道蜕变:清洗去刺后的橙黄果浆,经酶解、离心、超滤等工序,24 小时内变成澄澈原浆。" 采用低温冷榨技术,维生素 C 保留率比传统工艺高 40%,这是我们打造高端产品的底气所在,也是企业发展壮大的关键。" 初好公司实验中心主任王欣颖说。
初好公司深加工车间里,研发团队正测试新样品。依托 " 贵州刺梨 " 公共品牌建设,企业联合中国科学院等机构共建研发中心,2025 年获评国家级 " 绿色工厂 "。王欣颖展示着 SOD 酶数据:" 它的抗氧化性是葡萄籽的 3 倍,更易被人体吸收。" 从 " 原字号 " 到 " 健字号 ",企业通过 " 直播 + 电商 " 打通产销链条,参与制定 10 项行业标准,获 ISO9001 等认证,产品斩获首批 " 贵品 " 认证等荣誉。
值得一提的是,近年来,初好公司通过战略创新与资源整合,实现了产业升级与品牌突破。企业以订单收购和深加工双轨并行的发展模式,将产业重心聚焦于价值链核心环节,最终完成了从传统生产到现代产业链运营的成功转型。
在品牌建设方面,企业通过承办 "527 经销商联谊会 ""715 电商运营启动会 ""818 刺梨收购启动仪式 " 等活动,参与 " 全球食品饮料论坛 "" 贵州刺梨健康中国行 " 等高端平台,有效提升了品牌影响力,推动 " 黔货出山 " 战略落地。
在数字化转型方面,初好公司依托贵州刺梨大数据中心,构建了线上线下融合的运营体系。不仅解决了供应链端的资源优化问题,更通过数字化手段打通了服务乡村振兴的全产业链条,实现了刺梨产业价值的深度开发与最大化利用。
" 鲜果出汁率 68%,全年订单完成率 100%,产品综合收获率 85%。" 王永红如数家珍:" 通过发展,公司现有产品 14 款,专利 16 项、商标 40 余个,获贵州省专精特新‘小巨人’培育企业认定,并获批省级企业技术中心。"
如今,刺梨与水城猕猴桃、早春茶并称 " 凉都三宝 ",形成线上全覆盖、线下通全国的销售网络。东方甄选刺梨原汁 2024 年销量达 1570 万瓶,同比增长 148.55%,初好公司吸引了大量客户,初好产品进入公众视野并广受青睐。
前端有 " 去路 ",中端有 " 思路 ",后端有 " 活路 ",水城区刺梨产业实现产销两旺。去年,鲜果产量 8531 吨,同比增长 4.9%;一产产值 5118.6 万元,同比增长 4.9%,实现综合产值 2.7 亿元,农户实现增收致富。
今年,为应对丰收季,初好公司准备充足资金和物资,在 23 个乡镇设置巡回收购点。" 从发射村到全区每个角落,我们的车队将一直忙到 10 月中下旬,确保果农的每一份辛劳都能变现。" 刺梨收购现场,王永红指着远处连绵的刺梨林补充道:" 让刺梨真正成为老百姓的‘振兴果’,这是我们始终不变的初心。"
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水城区在 " 链 " 字上下功夫,让这颗果实换来 " 金效益 "。如今,刺梨产业已成为水城区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助力乡村振兴以及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绿色支柱产业。
一颗 " 生态果 " 筑牢绿色屏障
曾受困于喀斯特地区的贫瘠与生态脆弱的水城区,坚守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理念,锚定 " 康养水城 " 定位,以生态 " 含绿量 " 撬动发展 " 含金量 ",铺展出一幅山乡巨变的绿美长卷。
现在的水城区,不仅是游客向往的 " 天然氧吧 ",更成为百姓增收致富的 " 绿色银行 "。在勺米镇营田村的刺梨种植基地,村党支部书记王建峰挨家挨户告知即将采摘刺梨的事项。站在山顶望去,连片刺梨林如绿色地毯般覆盖着曾经的荒山。" 想都不敢想,这些石头山会变成了村里的‘印钞机’。" 王建峰感慨道。
石漠化,曾是狰狞的伤疤,侵蚀着水城大地的肌体。山穷、水枯、人困,是难以摆脱的生态困境与生存焦虑。如何让荒山重披绿装,让百姓端稳 " 生态碗 "?水城区给出的答案是:向生态要效益,向绿色要发展,让荒山变金山。
这片土地上的干部群众用 20 年光阴,将刺梨这种耐旱耐贫瘠的植物培育成改造山河的生态利器。野钟乡村民陈大勇说:" 以前我们乡石漠化严重,下雨天泥水冲进院子是常事,现在满山都是刺梨树,根系把石头缝里的土都抓牢了。"
实践证明,刺梨林已成为水城区治理石漠化的 " 生态尖兵 ",年均减少土壤流失量约 200 万吨,涵养水源超 1.2 亿立方米。每逢刺梨花期与果熟时节,总能吸引大批游客前来观光。基于此,陈大勇经营起农家乐:" 游客多是被刺梨吸引而来,他们热衷体验农家生活。我家年接待游客超百人次,实现旅游增收万余元。"
更令人欣喜的是,刺梨种植还带来了碳汇收益。去年,水城区依托玉舍国家森林公园等资源,成功签发全市首张林业碳票。这张 " 碳票 " 将 1539 亩林地的碳减排量以每吨 85 元的价格售出,实现收益 154 万余元。水城区相关负责人说:" 这是生态价值市场化的有益探索,未来计划将更多刺梨林纳入碳汇交易。"
刺梨的价值远不止于此。这颗被誉为 " 维 C 之王 " 的果实,还富含 SOD 等营养成分,具有抗衰老、美白等保健功效。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刺梨产品日益受到市场青睐。作为 " 野生刺梨之乡 ",水城区以精深加工为导向,开发出原浆、饮料、果脯等系列产品,覆盖食品、保健品、化妆品等多个领域。
绿色产品的背后,是水城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严格的品质管控,它们共同形成了从 " 生态果园 " 到 " 健康产品 " 的全产业链条。如今,走进水城区任何一家刺梨相关企业,都能看到现代化生产线将 " 生态果 " 转化为高附加值商品。
" 利用闲置荒山种植刺梨,既改善生态又助农增收,实乃两全其美。" 在水城人看来,这株 " 生态树 " 的种植,漫山的刺梨林不仅让昔日荒山披上绿装,更让 "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 的理念在这里得到生动诠释。
未来,水城区将构建 " 数字刺梨 " 体系,推广物联网监测、AI 病虫害识别系统,让种植户通过手机即可掌握果园状况;攻关高附加值产品研发,联合开发刺梨功能性食品、保健食品及生物医药原料,推动这颗 " 生态果 " 从 " 论吨卖 " 向 " 论克卖 " 转型升级;打造绿色低碳循环产业链,利用刺梨果渣开发生物燃料、有机肥料,实现 " 零废料、全利用 "。
从与石漠化的艰苦鏖战,到刺梨产业的绿富同兴,从守护莽莽林海,到点 " 碳 " 成金的创新探索,这是 " 绿水青山 " 向 " 金山银山 " 转化的水城路径。刺梨,这颗昔日的山野小果,如今已成为水城区生态建设的 " 绿色卫士 " 和大健康产业的 " 营养宝库 "。每一颗刺梨,都承载着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重使命,通过产业与市场的纽带,诠释着 " 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 " 的深刻道理。
短评
乡村振兴的多维答卷
从野钟乡的万亩刺梨园,到贵州初好的现代化生产线;从刺梨种植户的丰收喜悦,到消费者手中的健康饮品;从石漠荒山的生态修复,到 " 凉都三宝 " 的品牌崛起——水城区的刺梨产业,走出了一条乡村振兴金色之路。
这条路上,这颗 " 黄金果 " 闪耀着经济增收的璀璨光芒。水城区通过规模化种植、精细化加工、品牌化发展和全域化营销,将刺梨打造成产值过亿元的支柱产业,让农民的生活美起来,更让乡村振兴的画卷在黔山秀水间铺展得愈发绚烂。
这条路上,这颗 " 希望果 " 孕育着民生改善的温暖力量。通过规模化种植,刺梨产业带动 16.2 万农民增收致富,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了坚实的产业支撑,让山区群众看到了致富的希望,照亮了通往美好生活的康庄大道。
这条路上,这颗 " 生态果 " 诠释着绿色发展的深刻内涵。刺梨产业实现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有机统一,为喀斯特山区石漠化治理提供了 " 水城方案 ",让绿水青山真正变成了 " 金山银山 "。
发展的步伐不止,刺梨产业契合 " 健康中国 2030"" 乡村振兴 "" 特色农产品优势区 " 等政策导向,作为全省 12 个农业特色优势产业之一,水城刺梨产业将迎来一个更广阔的发展前景。这颗果实,将继续谱写 " 经济兴、百姓富、生态美 " 的动人篇章,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贡献更多 " 水城智慧 " 与 " 水城力量 "。
来源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
编辑 周欢 /编审 李枫 /签发 蒲谋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