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 月 26 日,中国平安公布了 2025 年半年报,业绩表现稳健且强劲。
这份财报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实现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营运利润 777.32 亿元,同比增长 3.7%;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680.47 亿元。
业界和投资者广泛关注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 39.8%,达到 223.35 亿元,而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 168.6%。
中国平安交出这份亮眼财报后,方正证券、中泰证券、东吴证券、光大证券、华创证券等多家机构纷纷给予 " 强烈推荐 " 或 " 买入 " 评级,对中国平安利润的持续增长、新业务价值的强悍势能等方面予以充分肯定。
这之中,方正证券给出 " 强烈推荐 " 评级,一个关键原因是,其认为 AI 赋能降本增效,助力中国平安持续打开增长空间。
事实亦是如此。十余年来,中国平安不断淬炼 AI 能力,夯实 AI 技术底座,运用大数据、物联网等前沿技术,突破传统金融、医养服务 " 时间、空间、成本、效率 " 的限制,实现了从 " 小众低频服务 " 到 " 大众普惠服务 " 的跃迁。
换言之,中国平安把 AI 作为创新的关键变量,对金融、医疗、养老的全价值链进行智能化重构,加速推进 "AI in all",有力、有效地重塑生态价值,进而放大了发展的增量。
跳出中国平安,从全市场来看,其由 AI 创新驱动的跃迁逻辑和 A 股当前 " 科技牛 " 的火爆行情形成了共振。当 AI、机器人等方向的科技资产备受投资者追捧时,以 AI 能力为底座的中国平安自然迎来生态的价值重估。
一个颇有说服力的信息是,不只是中国投资者和机构青睐中国平安,韩国证券存托结算院旗下 SEIBro 最近的数据显示,韩国投资者也偏爱科技等板块的 A 股股票,持仓规模前十的标的中,中国平安位居前列,而且是险企中 " 有且仅有 " 的一家。
不难看出,从创新变量到放大增量,中国平安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价值跃迁,并以长期稳健的业绩赢得中外投资者的认可。在科技股整体表现越发强劲的趋势下,中国平安的 " 含金量 " 还在上升。
亮眼半年报背后:
铸造 AI 领先能力,锚定创新关键变量
从外部视角观察中国平安交出的半年度成绩单,一个明显的感受是,AI 的作用无处不在。
在 AI 赋能和集团战略持续落地的飞轮效应下,各项业务提质增效,进而拿到稳健的业绩结果。有了结果,中国平安 " 豪爽 " 地向投资者大份额分红,继续担当价值投资的标杆,这样的风格很 " 中国平安 "。
先说分红,中报很多上市公司选择不分红。而这一次,中国平安不仅分红,还提高了分红力度,将向股东派发中期股息每股现金 0.95 元,同比增长 2.2%。
要知道,中国平安此前分红已连续 13 年增长,累计现金分红 27 次,现金分红总额超过 3500 亿元。
中国平安为何这么慷慨?除了管理层对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关注之外,其分红最大的底气就是业务层面的稳健发展。
说回业务层面,对于险企来说,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是一个核心指标,新业务价值的增长越迅速、价值率越高,保险公司的增长和盈利能力就越强。
这份半年度财报显示,中国平安的寿险及健康险业务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 39.8%,而新业务价值率(按标准保费)同比上升 9 个百分点。这意味着,中国平安在这个核心指标上实现了双增长。
此外,在衡量险企业务质量和持续经营能力的指标——保单继续率上,中国平安依旧表现位居行业前列。财报显示,平安寿险保单 13 个月保单继续率达 96.9%,同比上升 0.3 个百分点,而 25 个月保单继续率为 95%,同比上升 4.1 个百分点,这表明中国平安的产品质量和服务质量得到了用户的持续认可。
寿险及健康险业务之外,在财产险业务方面,今年上半年,平安产险实现承保利润约 79.78 亿元,同比增长 125.9%,同时,整体综合成本率 95.2%,同比下降 2.6 个百分点。综合成本率下降,承保利润大幅增长,盈利能力得以进一步增强。
对于险企来说,业务和渠道密不可分,在渠道层面,这份中报也透露了一些关键信息。今年上半年,中国平安代理人渠道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 17%,人均新业务价值同比增长 21.6%,意味着代理人 " 精英军团 " 效率更高,更加能打。同期,银保渠道新业务价值实现翻倍增长,说明中国平安坚持价值转型战略,与国有行深化合作、拓展全国性股份行合作、挖掘城商行潜力,也取得了超预期的效果。
可以说,在中报中,中国平安展现的是业务和渠道建设双丰收的局面。为何中国平安能做到这些,其关键变量是什么?
我们认为,答案是 AI。中国平安将 AI 作为创新的关键变量。
要知道,中国平安的数据库已沉淀 30 万亿字节数据,覆盖了 2.47 亿用户。在此基础上,平安自研大模型达到 67 个,仅今年就新增 14 个,不管是语音、语言大模型,还是视觉大模型,场景准确率均领先业界。
为什么平安大模型性能如此卓越?简单来说,这是先进、垂直、专业的 " 结合体 ":在底层,平安运用开源的先进大模型,而在核保、定价、理赔、医疗、养老等垂直领域都有自研大模型,结合上述内部海量数据,应用于专业场景,造就了强大的垂域优势。
也就是说,中国平安不仅锻造出领先的 AI 能力,更重要的是,还将 AI 运用到垂直领域的各个场景中。财报显示,2025 年上半年,平安大模型调用次数达 8.18 亿,多元场景应用数超 650 个,在供需两端进行高效赋能。
拆解来看,在需求端,通过 AI 与人工协同作战,为用户提供全天候 7X24 小时服务,快速响应之余,服务精准度和质量随之跃升。
比如,寿险保单秒级核保占比 94%,今年上半年闪赔占比 59%,既给用户带来全新的智能体验,又让用户省心、安心。
而在防范风险层面,中国平安将风险数据分析前移,结合 AI 技术,从源头为客户降低信贷风险,仅平安产险反欺诈智能化理赔这一项,就拦截减损 64.4 亿元。
在供给端,AI 助力中国平安降低成本,半年 AI 坐席服务量约 8.82 亿次,覆盖平安 80% 的客服总量,服务成本显著降低。
与此同时,中国平安构建出 "AI+ 人工 " 智能复效派工体系,辅助保单复效提升 18%,延续客户保障。当然,AI 也辅助销售,依托需求洞察、个性化推荐等,今年上半年,AI 辅助销售超 660 亿元。
这些探索和战绩无不说明,在中国平安手中,AI 不只是先进生产力工具,更是智能化的 " 基础设施 ",其将 AI 能力融入业务全流程,进行多维度、全方位赋能,驱动全价值链智能化。正如中国平安联席首席执行官郭晓涛在业绩发布会上所言:" 平安 AI 战略的核心是‘全面 AI 化’。"
梳理至此,中国平安的逻辑很清晰,其将 AI 作为创新关键变量,塑造 " 保险 + 科技 + 服务 " 新模式,持续增强业务和品牌价值,使中国平安稳健发展 37 载仍极具成长价值。显然,这就是中国平安迎来价值重估的底层逻辑。
中国平安 "AI in all":
释放生态势能,撬动稳健增量
要理解 AI 之于中国平安,不仅是从保险主业的层面去看,还要将视野放得更广,从整个生态层面去观察。
具体而言,AI 作为中国平安的创新变量,不仅深度赋能金融主业,也对医疗、养老进行了智能化重构。让 AI 在 " 综合金融 + 医疗养老 " 战略中全面落实,促进生态势能的释放,正是中国平安 "AI in all" 的题中之义。
要达到这样的效果,得先锻造、提升 AI 能力。前文提到,要打造先进、垂直、专业的 " 结合体 ",中国平安的一大 " 杀手锏 " 是拥有六十多个自研大模型,但这些自研大模型不会 " 无中生有 ",只能深耕获得。
事实上,这也是中国平安的强大护城河。
早在 2013 年,中国平安就开始运用大数据、云技术、AI 自动化工作流程,探索车险图像定损、微表情信贷审核、AI 医疗影像分析等技术在金融医疗领域的落地。
这些年来,平安长期重视对自主科技的研发投入,聚焦人工智能及数字化底层技术自主创新。截至 2025 年一季度,平安拥有超 3000 名科学家的一流科技人才队伍,专利申请数累计达 55435 项。
2024 年联合国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排名显示,平安以 1564 份生成式 AI 专利申请数位居全球第二位。此外,平安还斩获 AI 领域国际竞赛冠军 45 项,获批广东省科技进步一等奖、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一等奖等 30 项奖项以上。
今年 3 月,国家知识产权出版社发布的《金融科技行业 2024 年专利分析白皮书》和《医疗健康行业 2024 年专利分析白皮书》显示,中国平安的金融科技、医疗健康专利数均高居榜首。
这些实打实的专利、技术成果,为中国平安 "AI in all" 带来了莫大的底气和信心。正如外部所看到的,落实 " 综合金融 + 医疗养老 " 战略时,平安将 AI 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比如,在财产保险业务方面,中国平安结合 AI 技术,聚焦风险减量,提升服务质效。其中,持续升级 " 鹰眼系统 ",2025 年上半年累计预警 25.9 万场灾害,发出预警信息 42.6 亿次,覆盖 6402 万企业和个人客户。
平安还推出鹰眼海外版(EagleX),成为国内首家直保公司推出的全球风险管理平台。这无疑增强了平安 AI 能力的溢出效应,使企业和个人客户身在海外也能享受到中国平安式的安全守护。
在医疗养老领域,中国平安发挥前述强大垂域优势,运用 AI,创新性地打造出全方位、高价值的服务体系。
首先,直击用户医疗需求。这方面,中国平安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医疗数据库之一,截至 2025 年 6 月末,AI 医生精准诊断覆盖疾病超 1 万种,诊疗准确率达 93%。
作为平安集团医险协同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平安好医生更是推出 "7+N+1" 医疗 AI 产品体系,既包括 AI 产品体系,也包括名医数字分身、AI 家庭医生、AI 养老管家、AI 医务室、AI 健管师、AI 慢病管理师、AI 健康福利官等,让智能化融入业务全流程、全场景。
其次,依托 AI 能力,为养老赋能。比如,打造 " 保险 + 居家养老 "、" 保险 + 高端养老 " 产品,前者升级智能适老化设备,主动监测长者居家风险,后者与超百家养老护理机构合作,为长者提供专业照护。
同时,参与标准化建设,平安好医生携手产、学、研各方力量,最新制定、发布 2 项智慧养老平台团体标准,在居家养老领域累计已有 5 项团体标准落地。
正是因为 "AI in all",中国平安成为 " 综合金融 + 医疗养老 " 领域的领跑者,借助 AI 重塑生态价值,推动自身高质量发展,也为行业树立了典范,并通过团体标准进行赋能,推动医疗、养老行业一同向前发展。
结果是,中国平安促进了生态的协同进化,突破了金融主业的边界,亦在拓展到医疗、养老等行业的过程中,凝聚、释放了更强的生态势能,将创新这个关键变量转化为发展的稳健增量,并在多个行业放大。
所谓 " 独行快,众行远 ",中国平安以 AI 能力为底座,培育、拓展、放大生态势能,堪称险企中的 " 国之大者 "。
无论是利润持续增长,还是分红连年上涨,抑或是 "AI in all" 的深远价值,都表明中国平安的增量仍在持续放大中。显而易见,这正是险企高质量发展的标杆。
基于这样的视角,在全球市场重视和重估科技核心资产的浪潮下,中国平安的价值含金量还在上升。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