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次来到甘肃,面对的是形态各异的自然和人文环境:戈壁滩上的大风,草原里的马匹,以及小城集市里的热闹喧哗。
为了把这些声音更真实地留下来,我们带来了 DJI MIC 3。
它比上一代更小、更轻,但功能更强。和 MIC Mini 相比,体积差不太多,但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线:Mini 偏轻量,MIC 3 则是更专业的工具。
来听听甘肃的声音:
外观设计
先单看发射器,只有 16 克,比一颗糖果还轻,拿在手里几乎没存在感。
给它装上防风毛衣,在戈壁那种大风环境下,效果就会好很多。
收纳盒这次也重新设计过,发射器、接收器和小配件,都能规整收进去。拍摄间隙从盒子里直接拿出来就能用,收回去也很快,不用担心小零件掉一地或是音频线塞不回去。
再说磁吸。MIC 3 的磁吸背夹是真正解决了使用场景的功能点。
减小了体积的同时极大幅提升了使用效率和便捷性:
磁吸在正面的时候能更贴衣物;
而且有设计凹槽可以锁定角度,想要换角度也非常方便;
至于吸力更是不用担心,人跳起来、用力抖衣服,发射器也没掉。
当然,体积比上一代更小更轻,带来的取舍是:没有 Type-C 接口和 3.5mm 输入口。
对有些用户可能是遗憾,但我们实拍里发现,这台设备更多依靠无线本体解决问题,少了接口,换来的是 " 无感佩戴 " 和更灵活的使用体验。
实拍体验
戈壁的大风基本是所有麦克风的噩梦。狗崽直接站在风口讲话,给发射器装上防风毛衣并开启强挡降噪。实际听感:人声能被稳定 " 托起来 ",风声压到了氛围层面,不刺耳也不遮蔽语句起伏。
随后我们关闭降噪做对比,风噪立刻扑面而来,这个对比非常直观:有降噪=可用素材,无降噪=几乎不可用。在戈壁这类极端环境,MIC 3 的 " 保素材 " 能力能直接决定一条片子能不能剪。
这段画面是整次外录里最能体现 32bit 浮点内录价值的片段。车轮卷水时的瞬时响度非常大,普通录音很容易爆音失真。我们用 MIC 3 的浮点内录,回到后期直接把失真的峰值拉回动态范围内,恢复出的声底依然干净、没有破裂的 " 砂纸感 "。
这个功能绝对是非常实用的,它是户外突发大动态(比如水花、汽笛、欢呼)时的素材保险。不常用,但一用就救命。
这段我们原计划是验证降噪,但真正让我们 " 哦?" 的一下,是 自动增益。气泵启停时的音量忽大忽小,按以往经验后期要费力做压缩和手动拉电平;而这次 MIC 3 在自动增益下,主干人声始终 " 稳在中间 ",气泵声会被拉在不 " 炸耳 " 的区间,整体听感舒服且不忽高忽低。
当然我们也把降噪弱 / 强档切着试:
弱挡:削掉空压机的低频轰鸣与环境底噪,但保留了必要的机械感;
强挡:人声更干净,但机械噪被压得更狠,环境感更克制。
双人对话通常会出现说话音量差异:一个人靠前、一个人稍远;或者说话时谁时强时弱。我们启用 自动增益 后,两个声部会被实时拉到接近的响度,听感连贯,不需要在后期一条轨道一条轨道对着调。
这段素材非常像现实工作流中的 " 常见麻烦 ",MIC 3 的处理让它从麻烦变成默认 OK。
我们在空旷场景做了极限尝试:在拉到约 300 米开外仍有音频信号,符合官方宣称的传输距离。
这类极限距离实拍中罕见,但测试结果给了我们可操作的 " 安全边界 ":常规的运动拍摄、采访走位,在视距内都稳。真正要做极限戏法,体位与走位需要提前规划。
MIC 3 的音色预设不是 "EQ 大力出奇迹 ",而是轻量、可控的倾向:
明亮:齿音更清晰、通透感更强,适合对镜讲话、教程、路演解说;
饱满:低频厚一点,人声 " 站得住 ",在市集 / 嘈杂环境下能更好地 " 压住 " 背景。
多机位采访 / 记录时,素材同步常常是体力活。这次 MIC 3 的内置时间码直接把音频与画面秒对齐,几乎不用手动找拍手点。我们连拍两天,非常稳定,后期同事点赞。对团队拍摄而言,这绝不是 " 可有可无 "。
续航方面,实测基本符合官方口径:发射器约 8 小时、接收器约 10 小时,配合充电盒的总续航可到 28 小时。
我们的真实体验是:早上上身,傍晚收工,单发射器仍有余量。再加上应急快充(充 5 分钟录约 2 小时),户外整天跑也不心虚。
这些都不是 " 参数好看 " 而已,而是能在素材里直接被听见的差异;也正因为对齐了所有拍摄画面,这段实测体验才更是 " 工作流复盘 ",而不是 " 念官方数据 "。
综述
这几天在甘肃拍下来,我们对 DJI MIC 3 的印象很明确:它并不是一味追求 " 堆料 ",而是把户外、纪录、内容创作者在真实场景里会遇到的麻烦,逐一拆解掉。
首先,它更小、更轻。 16 克的发射器夹在身上几乎无感,磁吸夹稳定到哪怕骑马奔跑也不掉。
其次,它为声音风险做了兜底。 戈壁的大风、汽车冲水的爆音、双人对话的音量差异,这些过去需要后期加班的情况,现在大多在录制端就能搞定,对创作者来说,这是最直接的时间红利。更别说大多数人其实对这方面的处理并不擅长,大疆已经帮他们自动完善了 ~
再来,它的 " 细节配置 " 更成熟。 时间码同步节省团队体力活;音色预设让你不用动 EQ 就能有两种风格化选择;续航和充电盒的组合,也保证了长时间拍摄的稳定。
如果你是 单人 vlog 或小团队纪录,MIC 3 提供的是 " 出门就能录 " 的安心感;
如果你是 专业多机位拍摄,时间码和浮点内录又能满足更严苛的工作流。
和 MIC Mini 相比,两者的用户群其实已经分开了。Mini 更适合对体积极致敏感、录音要求一般的轻量创作;而 MIC 3 虽然体积只比 Mini 的发射器大一点点,但性能完全是另一个档次。
我们常说,画面记录的是眼前的风景,而声音记录的,是当时的情绪。Mic 3 在甘肃的这些测试,让我们更确信:只有声音真实,作品才会完整。
那么,你觉得 DJI MIC 3 在你的拍摄场景里能解决什么麻烦?欢迎在评论区和我们聊聊。
-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