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1号 08-28
碾压哪吒,Kpop猎魔女团正疯狂猎杀欧美市场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renwen1.html

 

作者|Vicky

8 月 22 日,英配版《哪吒之魔童闹海》(以下简称《哪吒 2》)在北美正式上映,由以出品「小众佳作」闻名的北美制片厂 A24 操刀发行。信心十足的 A24 特地为其在北美排出了 2000 多家影院大规模上映的待遇,然而首日票房仅有 69.6 万美元,仅能排当日票行榜的第十名。

按目前的走势推算,最终北美票房大概率只有 300-400 万美元,几乎难以覆盖宣传成本。

更糟糕的是,屋漏偏逢连夜雨。同样是动画,这边说英语的哪吒还没燃起来,隔壁网飞就带来了满嘴英文的「泡菜」作品。三位「美少女爱豆」化身猎魔人,准备和魔童在影厅内「一撕高下」。

《Kpop:猎魔女团》(以下简称《猎魔女团》)是一部早在 6 月 20 日就登陆网飞的作品,起初就连制作团队都未能料到,这个以 K-pop 偶像为设定的故事会迅速点燃欧美年轻观众的盛夏,并且一路高歌,席卷市场,甚至成为一种文化现象。截至 2025 年 8 月 21 日,该片已积累 2.309 亿次观看量,位居网飞影史第二。

更令人意外的是,尽管多数观众早已「线上看过」,但他们依旧对线下观影热情高涨。在 8 月 23 日至 24 日于北美、英国、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上映的电影合唱活动中,仅北美地区就有 1700 家影院参与,且最终以 1800 万美元首映周末票房力拔头筹,成为本轮北美周末票房十强中,平均票房最高的影片。

奇了怪了。在大陆火透半边天的魔童,竟然打不过三位唱着韩文歌,挥舞猎魔刀枪的爱豆,这部已经上线两个月的韩流动画,到底为啥又凭啥?

为啥?

好莱坞常见的院线「四象限电影」强调尽可能照顾所有观众的需求,而与传统大片的逻辑不同,《猎魔女团》之所以能走上大银幕,离不开粉丝的倒逼与推动。它证明了一件事:精准命中垂类受众,同样能制造现象级奇迹。

《猎魔女团》的核心观众非常明确。

K-pop 粉丝、韩流爱好者、悬疑猎魔迷、及热血动漫的爱好者。虽然年龄层普遍偏低,其中还不乏青少年,但创作团队并没有因为受众面「窄」、受众年龄「小」就草率交作业,反而为他们的喜好,量身定制了一套全方位的视听盛宴。

K-pop 粉丝以高黏性和强组织力闻名全球娱乐产业,因此影片在角色设计上直接对标了当红韩团偶像。女团「HUNTR/X」的灵感源自 ITZY、BLACKPINK 和 TWICE 等人气女团,角色 Mira 更是参考了韩国模特安昭妍与 MAMAMOO 成员华莎;男团「Saja Boys」则融合了 TXT、BTS、Stray Kids、ATEEZ、BIGBANG 和 Monsta X 等顶流男团的特质,其中队长振宇的建模还是「南韩神颜」车银优与「初恋男友」南柱赫的结合。这就意味着粉丝在观影过程中随时都可能捕捉到熟悉的偶像身影。不仅如此,在最后的电影原声中,还能听到与女团 TWICE 的合作单曲《Take Down》,这一系列操作下来,直接把 K-pop 粉丝的心牢牢锁死。

而影片的文化底色同样鲜明。韩裔导演玛姬 · 姜在采访中直言:「这部电影既是我对 K-pop 的情书,也是对自己血统的致敬。」为此,她深入研究朝鲜神话与恶魔学,将民画《虎鹊图》设计成剧中角色振宇的两只宠物;在美术背景中融入首尔塔、汉江、北村韩屋村、河回村、骆山公园等地标,打造扑面而来的「韩国味」;她还拒绝照搬漫威式的女性英雄形象,不想让女明星一味追求性感或酷炫,而是设计了有小肚腩、会打嗝,甚至有些傻呼呼,但依然勇敢又有趣的真实女孩们。

就故事本身而言,电影里的女团成员们既是舞台上闪耀的明星,也是暗地里对抗恶魔的战士,揭示真相的过程带来了悬疑张力;她们在斗争中认识自己、守护粉丝,成为超级英雄,解开了从自我怀疑到自我和解的成长心路;而友情之间的信任到背叛再到最终的重建,以及少女们的情窦初开,每条叙事线都精准狙击了 Z 世代的审美喜好,抓住了目标受众的心理。

而帮助影片完成最后破圈的,还有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

《猎魔女团》上线后,很快在 TikTok 与 Instagram 引发二创狂潮。网友们不断翻跳片中舞蹈、翻唱原曲、制作表情包、Cosplay 角色、混剪短片,从而产出海量 UGC 内容。这种自发扩散的传播方式,比任何官方宣传都具说服力,也让影片迅速成为年轻群体社媒上的现象级话题。

由此可见,《猎魔女团》的火爆并非单纯依靠「韩流 + 偶像」的表层噱头,而是因为它在粉丝共鸣、文化表达、情节共情与社交传播四个层面同时命中目标受众。正因如此,它才能从线上热播一路延伸至线下狂欢。

但还没结束,对于线下狂欢,网飞还有别出心裁的大动作。

凭啥?

长期以来,网飞与大型影院关系一直紧张,原因就在于影视作品的「独家窗口期」。传统院线依赖影片独占一段时间来保证收益,而网飞则坚持「上线即全球流媒体同步」,这无疑直接触碰到了院线电影的利益核心。因此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院线电影和网飞等流媒体几乎就是两条平行线,互不交集。然而,《猎魔女团》的发行却在让两条平行线拐了个弯,有了交汇点。

从 Regal、Cinemark 和 Alamo Drafthouse 等几大连锁影院的积极响应中,我们看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新问题:一部已经上线两个月的电影,为什么会让院线表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情?

答案要从这次网飞设计的「特殊观影模式」说起。

不同于传统的再发行,《猎魔女团》没有走常规「补映」路线,而是为前来的观众打造了一场独特的影院体验:大合唱。换句话说,它把粉丝在家里追片时的「随看随唱」,转化为一种线下的、集体的、沉浸式互动。观众不再是安静坐着的被动观影者,而是盛装打扮、挥舞应援物、与荧幕中的角色们一起大声合唱的「演唱会参与者」。这种观影模式与去年的《泰勒 · 斯威夫特:时代巡回演唱会》电影如出一辙,它让「观影」的本质变成了「追星」。

在「卡拉 OK」模式的效应下,原本看似不利的「流媒体两个月窗口期」反而变成了优势。北美影院的工作人员看到,成千上万的年轻人身着仿照 HUNTR/X 的服装涌入影院,他们能利用窗口期把每一句歌词都烂熟于心,而正是因为他们带着熟悉的情绪和记忆来「重温 + 参与」,这也让《猎魔女团》的商业逻辑更接近百老汇音乐剧:不再执着于一次性票房,而是鼓励粉丝对内容进行反复消费。

聪明的网飞也深谙「追星」文化的要义,于是很快又通过「稀缺效应」把氛围推到极致。将线下「卡拉 OK」活动仅限 8 月 23 日至 24 日周末两天放映。短暂的放映时间 + 独特的合唱形式 + 粉丝文化的天然组织力,使《猎魔女团》瞬间变成了一场「限时演唱会」。在这样的氛围下,抢到的票并非只是一张单纯的电影票,更是一场「争夺独家应援的机会」,这让粉丝们的热情被瞬间点燃,仅截至 8 月 19 日,北美就已有 1000 多场次全部售罄。

而能举办「卡拉 OK」式观影,本身就说明《猎魔女团》并非一份单一的影视产品,它的成功,实则是一次跨媒体整合。影片红透半边天的同时,其原声音乐也早早独立出圈。共有七首歌闯入 Spotify 全球前五十,两首冲进 Hot 100 前十,《Golden》更是强势登顶 Billboard Hot 100 榜单。音乐让故事的表达更加紧密,而电影也不断推动着音乐的热度,两者相辅相成,互相强化,再叠加 TikTok、Instagram 等社媒上的二创热潮,最终形成了强大的闭环效应。

对于粉丝们来说,走进影院不仅能享受更震撼的音效与大银幕视觉,还能与同好盛装打扮、现场应援、甚至结交新朋友。这不仅仅是一场电影放映,更像是一场「爱豆演唱会」。因此,电影票自然也就变成了「应援票」,从而一票难求。

而对于影院来说,在好莱坞罢工余波未消、内容供应紧张、观影人次仍在恢复的背景下,《猎魔女团》带来的不仅是急需的收入与客流,更是一次与粉丝文化的深度连接。所以久旱逢甘霖也好,双赢共振也罢,网飞递出的这份合作邀约,又有谁能拒绝呢?

1 号结语

海外营销铺天盖地,但对于国内观众,《猎魔女团》的口碑却并没有随之水涨船高。原因除了「文化争议」外,更多人觉得剧情老套、设定稚嫩,除了几首歌出圈,特效尚可,剧本本身并没有多少值得称道的地方。

可如果换一个角度就会发现,这并不是一部「拍给所有受众」的电影。打开社交媒体就能看到,真正会买单、会跑去影院的,大部分是 Z 世代后喜爱 Kpop 文化的年轻人,很多甚至是未成年的孩子。

成长于网络社交媒体的环境,习惯了用「点赞、收藏、转发」来表达态度的 Z 世代,需要一种能够替自己呐喊、能够把情绪投射出去的文化符号。

而《猎魔女团》恰好满足了这些需求。

它也许并不是一部完美的电影,但它至少告诉中国创作者们一个朴素却常被忽略的道理:如果你想做出打动特定群体观众的作品,请最起码先尊重、并理解他们的真实处境和声音,哪怕,他们只是一群孩子。

《主编浅度》视频号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哪吒 kpop 韩国 好莱坞 英语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