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 3674 点 " 墓碑线 " 压力后,A 股指数仿佛打通了任督二脉,上涨势头一骑绝尘,纵使回调也会快速结束。然而,不少投资者的持仓却被远远甩在身后,指数涨的时候跟不上,下跌的时候却少不了。当大盘完成调整,再次站上 3800 点," 赚了指数不赚钱 " 的现象再度成为市场热议焦点。这一矛盾的背后,正是牛市加速期的典型特征:当市场从震荡攀升切换至快速拉升阶段,资金往往会向核心资产与权重板块集中,进而加剧指数与个股的分化。
正是基于这样的市场观察,本文将聚焦 " 牛市加速期如何跑赢指数 " 这一命题,通过拆解历史牛市加速期的资金流向、板块轮动与估值演变规律,结合当前经济基本面与政策环境差异,为投资者提供一套策略工具。毕竟,在牛市的不同阶段," 正确的努力 " 比 " 努力 " 本身更重要——而理解历史与当下的连接点,正是找到正确方向的第一步。
本文逻辑:
一、加速期指数上涨和行业轮动都会加速,此时切忌死追单一领涨行业
二、加速期对基本面不敏感,科技成长类板块往往有超额收益
三、加速期过后,盈利改善和制造业顺周期才是后续核心驱动力
四、结语:在加速行情中把握长期机遇
一、加速期指数上涨和行业轮动都会加速,此时切忌死追单一领涨行业
2014-2015 年流动性牛市可作为当下的参考,从相似市场结构提炼可复用的系统性规律。当前市场与 2015 年的共性特征体现在:均处于货币政策宽松周期,成交额持续放量突破,市场情绪从谨慎转向乐观,融资融券余额快速攀升。这种 " 流动性驱动 " 的牛市中,经济基本面其实并不亮眼,企业盈利增长放缓,基本面承压明显,但市场却因为资金面的宽松而走出了一波轰轰烈烈的行情。这种 " 基本面冷、资金面热 " 的特殊组合,会加速指数的上涨。
流动性充足的背景下,指数上涨呈现出 " 加速缩短 " 的鲜明特征。2015 年牛市的指数上涨可分为四轮加速阶段,最直观的变化是持续时间不断压缩:第一轮上涨时市场还将信将疑,缓慢爬坡;到了第四轮,行情节奏明显加快,在一致预期下加速冲刺。这种 " 越涨越快 " 的现象,正是流动性快速涌入推升市场情绪的典型表现。反应在 K 线上,就是每一阶段的斜率越来越大。
加速行情下,行业轮动也会进一步加速,尤其是领涨板块的强势周期正在加速缩短。资金不再恋战单一赛道,而是更快地从高估板块流向低估值区域。同时,高低切换成为常态,牛市中几乎每个月都会出现前期弱势行业的补涨行情。2015 年牛市,前期领涨的非银金融、房地产板块,随着行情加速,跌幅排名一度达到前两位;而在前期表现垫底的国防军工、计算机板块,在行情加速一段时间后,则强势逆袭。这种 " 涨幅反转 " 现象在每轮牛市中都反复上演,本质是资金在 " 过热板块 " 和 " 价值洼地 " 之间的动态平衡。
根据这些规律,在加速行情下,切忌死追单一领涨行业,而是应耐心等轮动,同时控制仓位。牛市中的行业轮动就像潮汐涨落,高潮过后必有退潮。与其在热门赛道中追涨杀跌,不如静下心来寻找那些还未被资金关注的 " 价值洼地 " ——毕竟,在 A 股的历史上,没有永远的冷门,只有迟到的轮动。
二、加速期对基本面不敏感,科技成长类板块往往有超额收益
加速行情下对基本面并不敏感,在流动性主导的行情中," 估值扩张 " 会取代 " 业绩驱动 ",成为股价上涨的核心动力。当市场流动性充裕时,资金更愿意为 " 未来的可能性 " 买单。虽然很多公司尚未实现稳定盈利,但市场看中的是其技术突破潜力和长期增长空间,因此会通过拔高估值来提前反映这种预期,而不是等待业绩兑现。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这种基本面指标的 " 失效 " 是阶段性的,流动性推升的估值扩张终究需要业绩来支撑。这也意味着,当市场从流动性驱动切换到盈利驱动时,那些缺乏业绩支撑的高估值标的可能面临回调压力,而真正能兑现增长的公司将接过领涨大旗。
在牛市加速阶段,科技成长类板块具有更大的估值空间,往往具有超额收益。回顾 2015 年市场行情,在牛市加速后期,代表科技成长股的创业板指涨幅成功反超主板指数,成为资金追逐的焦点。这种现象背后,是市场风险偏好提升后,资金从低估值蓝筹向高弹性成长赛道迁移的典型特征,也让科技成长股成为牛市中后期不容忽视的配置方向。
在追求超额收益的同时,也应注意风险。部分缺乏业绩支撑的纯概念炒作题材股,在热潮退去后往往面临大幅下跌,无数追高投资者因此蒙受巨大损失。科技成长股的投资不能只看故事讲得有多动听,业绩的真实性与持续性才是股价的根本支撑。
根据这些规律,加速行情下的核心策略在于 " 精选标的 + 严格仓位管理 ",一方面可配置具备核心技术壁垒、业绩增速明确的科技成长标的,另一方面必须设定清晰的止损纪律,避免在高位接盘泡沫。部分缺乏业绩支撑的纯概念炒作题材股在热潮退去后往往面临大幅下跌,无数追高投资者因此蒙受巨大损失,科技成长股的投资不能只看故事讲得有多动听,业绩的真实性与持续性才是股价的根本支撑。
总之,个人投资者的配置核心在于风险偏好与资产组合的动态匹配。科技成长股在牛市加速期的弹性机会值得参与,但 " 不追高 " 是必须坚守的底线。在牛市中既要把握机会,又要守住风险底线。只有将贪婪与恐惧置于纪律之下,才能在浪潮退去时成为真正的赢家,实现长期稳健增值。
三、加速期过后,盈利改善和制造业顺周期才是后续核心驱动力
在 3800 点之后的市场中,盈利预期将逐步取代流动性成为核心驱动因素,那些实现 " 量利双升 " 的行业和企业,有望在加速行情之后牛市加速行情中跑出超额收益。开工量提升是盈利改善的基石,盈利改善不能只看 " 价 ",更要看 " 量 "。今年二季度以来,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用电量同比增速从 1.2% 回升至 4.5%,用电量的持续回升,说明企业订单量在增加、生产节奏在加快。财报数据落地是盈利改善的反应。从已披露的中报数据来看,A 股 60% 以上的行业实现净利润增速环比提升。值得注意的是,盈利增长并非集中在少数行业,而是呈现 " 多点开花 " 特征:上游资源品受益于价格回升,中游制造受益于成本改善,下游消费则出现需求回暖迹象。
单纯由流动性驱动的行情,往往表现为 " 价增量不增 ",而 " 量利同步 " 则意味着企业盈利增长有真实的生产和需求支撑。这种改善模式下,市场估值扩张会更加理性,板块轮动也会向业绩确定性更高的领域集中,为投资者提供更清晰的选股方向和更高的安全边际。当利润率修复、开工量提升与财报数据形成 " 三重奏 ",我们有理由相信,当前的牛市并非昙花一现,而是经济内生动力增强的体现。
随着盈利预期的改善,制造业顺周期板块将进一步承接流动性,驱动 " 系统性慢牛 "。经济结构转型期,单位 GDP 的实物消耗强度正在提升,意味着每创造一单位 GDP,市场对工业金属、资本品等 " 硬资产 " 的需求将显著增加,经济增长更多依赖实体项目落地。这种从流动性拔高估值向实体经济的投资切换,本质上是对盈利确定性的再平衡。在利率下行周期中,那些对融资成本敏感、且直接受益于实物需求扩张的领域,将迎来估值与业绩双击的机会。
根据这些规律,当前制造业顺周期、利率周期下行、低估值权重修复将形成共振,投资者可沿这三个维度布局,把握市场风格切换中的结构性机会。在制造业顺周期维度,工业金属与资本品正迎来 " 海外需求修复 + 国内政策发力 " 的双击窗口,业绩弹性值得期待。随着 PMI 修复重回扩张区间,海外补库周期启动带动工业金属需求回暖。铜、铝等基本金属价格近期已出现企稳回升迹象,而国内基建投资加速落地,工程机械、高端装备等资本品企业订单量同比增长显著。利率下行周期维度,保险与券商的估值修复空间打开。保险资金配置的债券资产价格稳步提升,叠加权益市场回暖带动投资收益改善,保险公司估值修复空间打开。券商板块则直接受益于资本市场活跃度提升,两融余额突破 1.8 万亿元,经纪、投行、资管业务线全面发力,盈利预期持续上修。
低估值维度,权重股修复行情刚刚启动。作为 A 股核心资产代表,沪深 300 指数当前估值仍处于低位,安全边际突出。叠加消费、医药等内需板块的补涨需求,沪深 300 成分股有望迎来估值与业绩的双重修复,本质是资金对 " 低估值 + 高确定性 " 资产的重新定价。因此权重股修复并非短期脉冲,而是经济预期改善与流动性宽松共振下的中期趋势。
四、结语:在加速行情中把握长期机遇
回望 A 股历次牛市的潮起潮落,每一轮加速行情都像是一场修行——它考验我们对市场规律的敬畏,也奖赏那些懂得在喧嚣中保持清醒的投资者。当 3800 点的号角吹响,我们或许不必执着于指数的具体点位,而应记住这些市场规律:牛市中的行业轮动就像潮汐,那些被忽略的 " 价值洼地 " 终将等到属于自己的浪花;科技成长固然迷人,但只有找到真正掌握核心技术、业绩稳步兑现的企业,才能避开 " 故事陷阱 "。
在这个 " 快节奏轮动 " 的市场里,不妨记住这三个关键词:等得起——给低估板块一点时间,让轮动自然发生;看得准——在科技股中穿透题材,聚焦研发投入与订单增速这些 " 硬骨头 " 指标;拿得住——对制造业顺周期的优质标的保持耐心,让量利共振的逻辑充分演绎。牛市加速期从来不是 " 毕其功于一役 " 的赌局,而是一场关于认知与人性的马拉松。当市场的喧嚣渐渐平息,那些真正理解产业逻辑、坚守投资纪律的人,终将在慢牛长坡上收获时间的玫瑰。愿我们都能在这场修行中,既不错过浪潮之巅的风景,也守住内心的锚,最终与财富温暖相遇。
参考资料
[ 1 ] 【国信策略】" 慢长牛 " 在途,怎么追,怎么切?
[ 2 ] " 新高 " 后的下一站丨国金策略
[ 3 ] 【华创策略姚佩】自媒体 A 股讨论热度鼎沸——流动性 & 交易拥挤度 & 投资者温度计周报
【注:市场有风险,投资需谨慎。在任何情况下,本订阅号所载信息或所表述意见仅为观点交流,并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建议。除专门备注外,本文研究数据由同花顺 iFinD 提供支持】
本文由公众号 " 星图金融研究院 " 原创,作者为星图金融研究院研究员张思远。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