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AKER榆林 08-29
砖井泉涌,堡城巍峨:砖井堡的古朴魅力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font3.html

 

砖井堡遗址

烽火已熄,唯古堡默立,诉说往昔峥嵘;岁月无言,仅残垣低吟,回荡历史余音。砖石剥落,是时间的笔触,轻轻拂过沧桑的面容;窑洞静候,似岁月的眼眸,静静注视着人间烟火。

砖井堡,原称新兴堡,始建于明英宗正统二年(1437 年),由延绥巡抚郭智督造,作为军事防御要塞,曾设有守备及驻军,彰显其战略地位。历经明清两代,屡经修缮,至乾隆三十四年(1769 年),知县徐观海主持重修,规模宏大,设施完备。堡城的每一次变迁都见证着一代代戍边将士的忠诚与热血,蕴含着历史的厚重与地域的灵动。

堡垣周长 " 三里二百五十步,楼铺一十二座 "。明代该堡驻守军丁及守瞭军共 850 名,配马骡 433 匹,设操守、坐堡、守备各 1 员,守瞭大边长城 " 一十七里,墩台二十二座 "。清康熙年驻守兵 110 人,设守备 1 员统辖。因为地近边墙,为进一步加强守备,砖井堡三座城门均建设有瓮城。

《延绥镇志》中记载:" 砖井堡东至旧安边堡四十里,西至定边营五十里,南至新兴堡一百里,北至大边一里。堡系宋盐州地,旧新兴。有古井以砖甃者,故名,城设在平川,系极冲上地。" 这座矗立于历史烽烟之中的明代边关,以其不可替代的战略位置,见证了无数英雄儿女的英勇与智慧。然而,堡名 " 砖井 " 之由来,却缘起于堡西那口历史悠久的砖砌古井。

据《定边县志》记载:" 砖井堡城西,旧有古井砖甃,因名堡。井泉汲之不竭,不汲亦不溢,其味甘美。" 明清时期,此井一直都是砖井堡军民的主要饮用水源,而关于它的来历,当地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

明朝初年,一对张姓母子在此地艰难谋生,以制作豆腐为业。当地环境恶劣,水质苦涩,难以饮用,更不利于豆腐的制作。每日清晨,儿子需远行数里,至沙窝取水。一日,偶然间,他在一片黑暗中跌入一坑,醒来时却发现坑底涌出甘甜泉水。此水做豆腐,成品异常美味,母子生活因此改变,生意兴隆,名声远播。这口奇迹之井,不仅改变了张氏母子的命运,也吸引了周边民众前来取水,甚至迁居于此,逐渐形成村落,即今日之砖井村。

作为明长城防线上的重要堡垒,砖井堡不仅承载着军事防御的重任,因地处三边商路之上,砖井堡还是明清时期重要的商贸中心。热闹非凡的市集,不仅是商品交易的场所,更是文化交流的舞台,不同地域的文化在这里碰撞融合,在岁月长河中书写下独特的篇章。

砖井堡设计匠心独运,平面布局呈现严谨的正方形轮廓,四角矗立着雄伟的敌楼,傲视四方。墙体间点缀着八个马面,不仅增强防御功能,更添几分壮丽气势。北墙中央,一座高台拔地而起。西墙南段,墙体外侧可见显著的加固痕迹,历史的风霜在此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东墙残垣断壁,依然高达 10 米,厚达 6 米,虽经风雨侵蚀,仍不失其威严。西墙则长达 500 米,高 8 米,厚度增至 8 米,构筑了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北墙同样绵延 500 米,高达 12 米,厚度与东墙相当,共同构成了堡城的北方防线。

这座承载着历史沧桑的古堡,如今静静地诉说着过往的辉煌与变迁。漫步于古城墙之上,目光所及,皆是岁月留下的痕迹。那些深深浅浅的窑洞,低语着昔日农人辛勤生活的点点滴滴。长城与城堡间,昔日的战场已化作一片片绿意盎然的农田,古人的智慧与自然的馈赠在这里和谐共存。

残垣断壁,是岁月的诗行;窑洞古朴,是生活的歌唱;青砖斑驳,是历史的凝望;农田绵延,是生命的希望。砖井堡,虽已不复昔日之巍峨,但那份古韵与生命力,却如同古城墙上的每一块砖石,历经风雨,依旧坚韧不拔。

来源 / 榆林文旅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长城 烽火 正统 乾隆 英雄儿女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