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京啤酒的高增长并不是那么稳定。
文 / 每日财报 杜康
近日,燕京啤酒交出了一份营利双增长的中报成绩:2025 年上半年营收约 85.58 亿元,同比增长 6.37%;归母净利润 11.03 亿元,同比大增 45.45%;且扣非净利润超预期上限。不过,这一成绩却未能在资本市场上得到积极反馈,股价在财报发布后反而出现了 4% 的下滑(截止 8 月 27 日)。
资本市场为什么不看好?
利润高增背后拆解
从财报数据来看,燕京啤酒今年上半年交出的成绩单有不少亮点:实现营收约 85.58 亿元,同比增长 6.37%;归母净利润达 11.03 亿元,同比大幅增长 45.45%,扣非净利润更是超出业绩预告上限。
不过,《每日财报》注意到,燕京啤酒 2025 年上半年扣非净利润虽同比增长 39.91%,但相较去年同期 69.72% 的增速出现了明显放缓。在财报中,燕京啤酒并未提及扣非净利润增速放缓的原因。
从财报数据来看,2025 年上半年燕京啤酒有 0.66 亿元的非经常性收益。作为对比,2025 年第一季度非经常性收益只有 0.12 亿元。从过往来看,燕京啤酒的非经常性损益,要么来自于政府补贴,要么来自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变动。只是燕京啤酒在半年报预告中并未披露变化原因。
如果单看第二季度的财报数据的话,燕京啤酒在该季度的归母净利润为 11.03 亿元,同比增速为 45.45%,作为对比,2024 年第二季度燕京啤酒的归母净利润增速为 45.91%。可见归母净利润的表现也是中规中矩。
此外,据财报数据,燕京啤酒 2022 年上半年、2023 年上半年、2024 年上半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 69.08 亿元、76.25 亿元、80.46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9.35%、10.38%、5.52%;归母净利润分别为 3.51 亿元、5.14 亿元、7.58 亿元,同比增幅分别为 21.58%、46.57%、47.54%。
从以上数据中不难看出,今年上半年燕京啤酒的利润增幅不及前两年同期水平。
当然,燕京啤酒增速放缓,有行业整体承压、天花板初现的大背景,也有消费端需求变得多元化、竞争对手内卷式竞争加剧的因素。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国内啤酒市场在 2013 年达到 5000 万千升的峰值后逐年下滑,2022 年已经降至 3568 万千升。2024 年燕京啤酒实现销量 440.44 万千升,同比增长 1.57%。这一增速和 2022 年、2023 年动辄 4% 的水平相比明显放缓。
所以,在多方面因素影响下,从长远来看燕京啤酒的增长并不是那么稳定。
高端化疲态尽显,
市场分布严重失衡
在产品结构升级的赛道上,燕京啤酒一直发力中高档产品,目前已形成以燕京 U8、燕京 V10 等为代表的大单品矩阵。
今年上半年,中高档产品收入约 55.36 亿元,同比增长 9.32%,占营收比重达 70.11%,仍是营收主力。但这一增速的 " 缩水 " 也不容忽视:2023 年上半年其增速为 12.81%,2024 年上半年降至 10.61%,今年进一步落到 9.32%,连续两年下滑的趋势,透露出高端化进程面临的阻力。
《每日财报》注意到,曾创下连续三年超 30% 增速神话的燕京 U8,正从神坛跌落。
该单品增速从 2022 年 50% 的峰值降至了 2024 年的 31.4%,2025 年上半年勉强维持在 30% 以上。与此同时,普通产品毛利率更出现下滑,这也折射出了在百威、青岛等巨头的价格围剿下,燕京的提价空间正被持续压缩。
当然,表现更明显的是燕京啤酒的市场分布失衡问题。
数据显示,燕京啤酒 2024 年华北市场的占比为 53.4%,2025 年上半年进一步升至 56.7%。而同期华北传统渠道收入增速则仅为 5.61%,低于全国水平。这说明燕京啤酒的华北依赖症正在加剧。
华北之外,作为第二大市场的华南地区,上半年营收 18.31 亿元,占比 21.39%,但增速仅为 0.3%,增长几乎陷入停滞。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华东和华中地区收入保持双位数增幅,只是从整体规模来看,仍难以与华北、华南市场比肩。
渠道方面,线上线下呈现不同的发展态势。线上电商渠道增长势头迅猛,上半年营收约 1.36 亿元,同比增长 30.79%,不过从整体营收占比看,线下渠道仍是 " 主力军 " ——传统渠道和 KA 渠道分别实现营收约 74.89 亿元和 2.7 亿元,同比分别增长 6.02% 和 23.04%。
经销商队伍也出现了调整,上半年新增 1017 家经销商的同时,有 1100 家选择退出,最终净减少 83 家,渠道网络的优化仍在进行中。
跨界饮料挑战不小
在啤酒行业天花板已现的大背景下,燕京啤酒走上了一条跨界之路。
今年 3 月,燕京啤酒公众号上正式推出新品倍斯特汽水,主要有橙子味、荔枝味和多重果味三种口味,500ml 的玻璃瓶包装设计和大窑如出一辙。
在市场策略上,倍斯特汽水优先切入火锅店、烧烤店、夜市等渠道的餐饮终端。值得注意的是,火锅店、烧烤店渠道已经有了大窑这一知名品牌。这一动作,被外界解读为在餐饮场景下要和大窑掰一掰手腕。
资料显示,燕京啤酒在做汽水之前,曾跨界推出过九龙斋酸梅汤产品。根据财报数据,2022 年至 2024 年间,燕京啤酒这一业务分别实现营收 0.6 亿元、0.71 亿元和 1.06 亿元,分别同比增长 0.45%、0.50% 和 48.43%。
而燕京啤酒高调推出的倍斯特汽水,上半年饮料业务营收 98.69% 至 8301.45 万元,这一数据仅占总营收的 0.97%,尚不及一家区域饮料厂商的单月销售额。
事实上,行业其他玩家在啤酒天花板显现后,也有布局汽水业务的案例。如青岛啤酒旗下的精酿系列推出西柚白茶、草莓西柚新口味,金星啤酒推出的信阳毛尖精酿,更是赢得消费者们的普遍好评。
只不过,燕京啤酒盯上的汽水赛道,不只有大窑一个玩家。国内有知名老字号北冰洋、冰峰,两大国际巨头可口可乐、百事可乐,国内饮料新巨头东鹏特饮、元气森林等都在这一市场持续深耕。
再者,燕京啤酒的饮料业务还存在明显得硬伤——九龙斋酸梅汤在华北以外近乎隐身,倍斯特汽水电商平台月销不足百件。更关键的是,燕京啤酒并未为第二曲线投入足够资源。数据显示,2025 年上半年销售费用仅微增 1.09%。
虽然董事长耿超曾高调宣称饮料化战略是 " 抢占细分赛道 ",但是在存量市场的残酷厮杀中,在啤酒巨头与新消费势力的双重挤压下,燕京啤酒的饮料业务注定也是一场烧钱但未必叫好的戏码。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