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观察报 08-29
产量增加叠加需求下滑,光伏涨价遭遇拦路虎
index_new5.html
../../../zaker_core/zaker_tpl_static/wap/tpl_caijing1.html

 

经济观察报记者   邹永勤

" 屋漏偏逢连夜雨 ",当下的光伏行业,正遭遇着上游库存堆积、终端需求下滑的麻烦。

2025 年 8 月 27 日晚,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硅业分会(下称 " 硅业分会 ")发布了最新一期多晶硅周报(以每周三为一个周期),称业内看涨情绪依旧,预计多晶硅价格后市以探涨为主;但同时指出,当前行业供需基本面仍未改善,预计 9 月份多晶硅产量在 12.5 万吨至 13 万吨左右,继续面临累库风险。

而根据 8 月 23 日国家能源局发布的统计数据,7 月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太阳能)仅 1104 万千瓦,同比大幅下降 47.55%,已经连续两个月出现大幅下降的情形。

在上游库存堆积叠加终端需求被 " 腰斩 " 的情况下,近期发生在多晶硅领域的大幅涨价行情,能否通过产业链向中下游有效传导?如果不能,光伏产业面临的困境又将如何破局?

上游的涨价与累库

经济观察报记者综合硅业分会各期周报数据后发现,多晶硅在此次重新累库前,其实正在进行着 " 减产、提质、去库 " 的市场化进程。具体来看,上半年国内多晶硅产量累计仅约 59.6 万吨,同比大幅减少 44.1%;库存数量亦从 2024 年底的约 40 万吨下降至 6 月底的约 36.6 万吨(当月库存数据没公布,从 7 月底数据倒推而得)。

在此期间,一批代表高质产能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 " 提质、降本 ",其中大全能源(688303.SH)通过降本增效等方式,使其单位现金成本由去年上半年的 40.31 元 / 公斤下降至今年上半年的 37.66 元 / 公斤等等。

但这一 " 减产、提质、去库 " 的市场化进程,因多晶硅期货价格于 7 月份的大幅拉升而被逆转,并陷入了 " 涨价与累库并存 " 的境况。

硅业分会的数据显示,7 月份国内多晶硅产量增加至 10.78 万吨左右,环比上涨 5.7%,库存为 36.6 万吨;8 月份预计产量为 12.5 万吨,超出当月需求量约 1.6 万吨;9 月份产量将进一步增加至 12.5 万吨至 13 万吨(硅业分会此前预计和 8 月份持平)。由于下游需求并未相应增加,据此推算,9 月底的库存量将增加至 39 万吨左右,供过于求形势逐步加大。

与此同时,多晶硅的价格却大幅拉升。具体来看,6 月底 N 型复投料均价为 3.44 万元 / 吨,截至 8 月 27 日当周,已涨至 4.79 万元 / 吨,短期涨幅约 38%;期价的涨幅更大,一度冲高至 5 万元 / 吨以上。

产品累库之下,为何价格还会大幅上涨?就此问题,记者以投资者身份致电大全能源董秘办公室进行咨询,得到的答复是 " 现阶段,基本上大家的报价或者成交,都是在‘反内卷’的氛围下进行的,所以出现了‘边累库边涨价’这样让大家难以理解的现象 "。

国信期货分析师李祥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一方面是多晶硅价格在 " 反内卷 " 预期下价格大涨;另一方面是 6 月份之后西南地区进入丰水季,电价下调使得企业生产成本下移。" 对于多晶硅一线企业来说,现货价格目前已经在其完全成本以上,期货盘面更是给予了企业丰厚的交割利润。因此,此前停产的产能开始逐步复产,部分地区更有新产能投入,行业总体开工率于 8 月份达到 48%,为 2024 年 11 月以来最高位。"

但他同时指出,多晶硅价格拉涨之后企业库存向下游环节、期货盘面转移,行业总库存仍然处在高位。随着产量提升,后期行业仍然存在累库风险。" 高库存与涨价并存的局面,主要还是供给过剩问题导致的。本轮价格上涨的驱动力并非现实供需的改善,只是市场预期发生了变化,后期若没有实质性的产能出清政策,这种局面可能难以维持下去。"

硅业分会在 8 月 27 日的周报中亦表示,近期由于企业自主减产控销、下游尝试性备货需求增加、上游公摊成本提高等原因,使得业内看涨情绪依旧,预计后市以探涨为主。但其同时又强调,当前供需基本面尚未形成实质性改善,价格上行主要依赖预期支撑。

记者留意到,在 7 月份 " 反内卷 " 聚焦在光伏行业后,市场预期监管层会通过行政手段促使落后产能退出,毕竟多晶硅的最大问题就是产能远大于需求。然而,在工信部等五部门于 8 月 19 日召开的光伏产业座谈会上,已经明确指出,要 " 以市场化法治化方式推动落后产能有序退出 "。

中游的涨价难题

在上游多晶硅大幅涨价后,处于中游环节的光伏组件近期频频传出 " 缺货涨价 " 的市场消息,这是产业链的价格传导机制在起作用了吗?对此,记者以投资者身份先后致电多家头部上市公司以及一些贸易商进行咨询,得到的回复基本一致:光伏组件产品供应充足,不存在缺货一说;如果有,也应该是个别现象。也就是说,随着上游成本提高,光伏组件厂商近期确实有提价的一些动作,但由于下游比较抵触,所以涨价结果并不理想。

其中,隆基绿能(601012.SH)董秘办公室的相关工作人员表示,在 7 月份硅料因 " 反内卷 " 政策涨价后,按常理是应该会传导到组件的,毕竟产业链是联动的,不可能只有一个环节涨而其他环节不动," 但每个环节面临的阻力不同,其反应会有先后顺序。就组件而言,由于需求端没有支撑,导致上述联动性有限,所以最近组件的价格是有适度的上调,但变动并不太大 "。

李祥英向记者表示,前期所传的光伏组件缺货只是个别规格而已,缺货型号主要集中在 710W 大版型组件,这个型号产能较少,短期出现了结构性的短缺,其他型号组件供应仍然充裕。从近期华润、华电集中式光伏电站招标项目中标价来看,前期多晶硅价格上涨已经传导至终端,这主要是因为目前政策方面也要求终端不能低于成本价招标。

创维光伏产品市场部总监高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则指出,近期组件市场出现的个别型号 " 缺货涨价 " 现象,并非单纯由多晶硅价格上涨传导所致,更多的是结构性、阶段性的市场调整结果,其背后反映的是产业链各环节的博弈与技术路线的更迭。

第一是技术迭代推动高效组件紧缺。随着 N 型电池加速替代 P 型,市场对高效组件的需求集中释放,而高效产能尤其是 ABC 等领先技术的供给仍处于爬坡阶段,导致阶段性供应紧张。

第二是下游需求结构分化。尽管户用市场短期承压,但工商业分布式、海外市场、光储一体化项目等仍在快速增长,对高性能组件的需求持续旺盛。此外,部分项目为规避后续价格风险或抢装并网,也提前锁单,加剧短期供需失衡。

第三是库存与产能的动态匹配。多晶硅累库并不意味着所有环节过剩,组件厂通过调整产线、优化订单结构,优先保障高效产品供应,也是导致部分型号 " 缺货涨价 " 的原因。

" 高效组件的紧缺确实反映了下游优质项目正在启动,但对整体装机量的拉动仍待观察。当前涨价更多是结构性、阶段性现象。" 高晶认为,这种涨价现象难以持续:一方面,上游多晶硅整体产能仍过剩,累库问题未根本解决;另一方面,终端需求并未出现爆发式增长,装机量仍受制于电网消纳、政策落地等因素。

终端需求下滑之谜

无论是多晶硅还是光伏组件,其价格变动最终离不开下游需求,但近两个月下游的需求数据似乎表现不佳。根据国家能源局 8 月 23 日发布的数据推算可知,7 月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太阳能)仅 1104 万千瓦,同比下降 47.55%、环比下降 23.12%;此前 6 月份为 1436 万千瓦,同比下降 38.45%、环比下降 84.55%。

对于这两个月需求数据的连续下滑,市场普遍认为是受国家发改委、能源局发布的 " 关于深化新能源上网电价市场化改革,促进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 "(下称 "136 号文 ")所影响,但高晶向记者指出,这一现象是政策、市场与产业阶段三重因素叠加的结果,是行业从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的 " 阵痛期 " 的表现。

高晶表示,首先,确实存在政策窗口期集中抢装后的自然回落因素。2025 年前 5 个月的 " 抢装潮 " 本质是政策驱动的需求前置,因为 136 号文要求 5 月 31 日前并网项目锁定固定电价,导致投资商集中在 5 月冲刺,单月装机 9292 万千瓦。6 月政策 " 新老划断 " 后,新增项目需通过市场化交易定价,收益不确定性增加,央国企普遍暂停或延缓新项目审批,形成 " 政策真空期 " 的需求断层。此外,由于 136 号文明确推动新能源电力全面市场化,尤其是分布式光伏逐步告别固定电价和补贴模式,转向市场化交易。这一政策转变使得部分投资者和用户对收益预期持谨慎态度,导致短期内的装机决策延迟。

其次,在市场因素方面,电力市场机制尚未完全成熟。新能源全面入市后,电站转向 " 现货交易 + 辅助服务 " 多元收益,但当前电力市场规则尚未成熟。高晶认为,尽管政策方向明确,但现货市场交易、辅助服务机制、虚拟电厂等市场化手段仍在建设中,市场参与者对如何参与、如何定价、如何规避风险仍在学习和适应中,这也影响了新增装机的积极性。

" 最后,是产业链价格波动与项目经济性重估的因素影响。" 高晶认为,5 月组件价格冲高后又快速回落,引发终端 " 买涨不买跌 " 心理,开发商陷入 " 价格越跌越不敢签 " 的恶性循环。由于组件价格仍存在结构性波动,加之电价不确定性增强,部分项目的收益率模型需重新测算,导致项目推进节奏放缓。

在高晶看来,6、7 月份数据的下滑恰恰印证了行业从 " 政策驱动 " 向 " 市场驱动 " 的必经调整。

光伏困境如何破局?

" 反内卷 " 政策预期使得上游硅料率先涨价,如果涨价能够成功传导到产业链各个环节,确实可以使光伏行业走出低价竞争的困境,但到目前为止,受制于终端需求较弱等因素,价格传导效果不佳,反而衍生出了上游重新累库、中游成本增加等新的问题。那么,作为行业高质产能的上市公司,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当前光伏行业的这些问题的呢?

对此,隆基绿能的上述工作人员表示,如果只有上游涨价而传导不到下游,确实会使处于中游的组件公司受损。但是,现在还不能下这个定论,因为 " 反内卷 " 政策仍在持续影响整个市场。至少,原来那种低价竞争的情形会受到遏制。

而大全能源的工作人员则指出,要破解多晶硅的累库问题就需要大家自律去减产," 这也是我们为何在中报里提到下半年要保持减产措施的原因 "。

高晶则向记者表示,在当前上游多晶硅累库、终端需求增速阶段性放缓的背景下,行业 " 内卷 " 或将加剧,而国家把 " 反内卷 " 聚焦于光伏行业,有望成为行业破局的关键。

那么,如何借助 " 反内卷 " 政策打破行业困局?

对此,高晶认为关键在于以下几点:一是行业自律与协同,避免盲目扩产和恶性压价;二是通过技术创新和产品差异化提升附加值;三是向储能、能源运营、数字化服务等价值链上下游延伸,开辟新蓝海;四是强化全球布局,减少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高晶进一步表示,当前光伏行业亟须从产能扩张转向价值竞争,通过技术创新推动差异化产品迭代,通过生态协作提升系统服务能力,通过全球化布局分散市场风险,从而跳出低水平重复竞争。另外,企业也应更加注重技术与品牌壁垒的构建,以开放合作取代孤立内耗,共同推动行业从规模增长迈向质量增长。

宙世代

宙世代

ZAKER旗下Web3.0元宇宙平台

一起剪

一起剪

ZAKER旗下免费视频剪辑工具

相关标签

光伏 中国有色金属 大全能源 国家能源局 破局
相关文章
评论
没有更多评论了
取消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

12 我来说两句…
打开 ZAKER 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