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每年的夏秋交替之际,都是中国汽车的成都时间。
"16.98 万元起!"8 月 25 日的成都,华为常务董事、终端 BG 董事长余承东话音刚落,台下闪光灯便密集亮起——鸿蒙智行史上最便宜车型 " 尚界 " 的神秘面纱,在这座西部汽车消费核心城市正式揭开。
令人惊叹的是,新车官宣 9 月 23 日上市后,鸿蒙智行官方随即传来捷报:尚界 H5 开启预订仅 1 小时,小订量就突破 2.5 万辆。这一数字相当于不少车企单月销量的数倍。尚界用一组 " 现象级数据 " 打响了车企中西部智驾比拼的第一枪,也为 2025 年成都车展拉开了极具冲击力的序幕。
作为下半年国内首个 A 级车展,成都车展从来不止是 " 新车秀场 ",它是车企冲刺 " 金九银十 " 的 " 前哨战 ",更是技术落地、产业链链接与区域消费激活的 " 战略枢纽 "。正因如此,今年的 " 预热赛 " 从 8 月 25 日就已硝烟弥漫。
" 成都及整个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是中国汽车消费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汉诺威米兰展览会(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刘国良的话,道破了车企 " 扎堆成都 " 的核心逻辑。
8 月 29 日,成都车展正式启幕。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本届车展汇聚近 120 个汽车品牌,逾 1600 辆展车铺满 22 万平方米展区,从主流乘用车到个性化改装车,从前沿人形机器人到新能源三电系统,几乎覆盖当下汽车产业所有热点领域。不难预见,当车企们带着今年最重磅的车型集中亮相,这场车展不仅会点燃 " 金九银十 " 的销售热情,更将为下半年中国车市的技术方向、市场格局定下关键基调。
智驾 " 跃进 " 首站锁定成都
当全球汽车产业的智能化竞赛从 " 技术比拼 " 转向 " 场景落地 " 的关键拐点,一座城市的战略价值正被重新定义——成都,正以 " 智驾商业化核心试验场 " 与 " 市场渗透关键枢纽 " 的双重身份,成为车企角逐智能化时代的必争之地。
中国在智能驾驶领域的全球领先地位已无需赘言:L2 级辅助驾驶渗透率突破 50%、位居世界第一,高速 NOA(自动导航驾驶)与城市 NOA 功能加速向主流价格带下沉。而当行业从 " 技术验证期 " 迈入 " 规模化落地期 ",成都不仅凭借成都车展成为车企最新智驾技术的 " 首发秀场 ",更以其辐射的中西部市场特性,成为智驾从 " 高端尝鲜 " 走向 " 全民普及 " 的核心跳板。
这座城市的 " 智驾枢纽 " 地位,首先体现在车展功能的深度重构上。如今的成都车展,早已超越传统 " 产品展示窗口 " 的定位,成为全球车企智能化技术的 " 实战验证平台 "。在本届成都车展上,岚图携华为乾崑 ADS 4 系统首发新车、奇瑞星纪元 E05 搭载地平线最新智驾方案开启量产、比亚迪 " 天神之眼 "、吉利 " 千里浩瀚 " 等新一代智驾系统集中动态演示——几乎所有主流车企的智能化核心成果,都选择在成都完成 " 市场首秀 ",这里已成为判断行业技术方向的 " 风向标 "。
更关键的是,成都所锚定的 15 万元 ~20 万元主流价格带,正精准踩中智驾下沉的 " 黄金赛道 "。中国电动汽车百人会数据显示,高阶智驾已迈过 " 尝鲜期 ",正向 10 万元 ~20 万元区间普及,2025 年底乘用车 NOA 渗透率将较 2024 年上半年翻倍至 20%。而成都所在的中西部市场,恰好与这一价格区间高度重叠,成为智驾 " 规模化落地 " 的最佳试验田。
从 16.98 万元起售、搭载 HUAWEI ADS 4 系统的尚界 H5,到 12.99 万元起、配备猎鹰 500 智驾系统的捷途山海 L7 PLUS,再到长安、零跑等车企针对性布局的 15 万元级智驾车型,成都车展上的每一款新车,都是车企对 " 智驾下沉战略 " 的落地实践。这些车型不仅将 " 天花板级 " 智驾体验带入主流市场,更以成都为起点,辐射整个中西部消费群体。对车企来说,谁能在成都的 15 万元级智驾战场站稳脚跟,谁就握住了未来智驾普及的 " 市场主动权 "。
可以说,当下的成都,已不再是车企智能化布局中的 " 区域市场 ",而是决定其全球智驾战略成败的 " 核心枢纽 ":这里是新技术的 " 首发验证地 "、是价格下沉的 " 关键突破口 "、更是市场渗透的 " 战略起点 "。全球车企的智驾竞争,早已进入 " 成都时间 "。
抢滩 " 新能源第三极 "
当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半年突破 800 万辆、渗透率站稳 45% 的关口,一场关于 " 增长新极 " 的角逐正在西部热土激烈展开——成都,这座手握 108 万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城市,不仅以 " 非限购城市第一 " 的身份提前兑现五年目标,更凭借从整车制造到三电配套的完整产业链,成为撑起 " 中国新能源第三极 " 的核心支柱。
数据背后是肉眼可见的 " 新能源速度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5 年 1 — 7 月,全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双双突破 820 万辆,每卖出 10 辆新车就有 4.5 辆是新能源车。而成都所在的四川省,今年上半年新能源汽车产量直接飙至 14.4 万辆,这一数字已超过 2024 年全年总和,在全省整车产量中的占比更是跃升至 27.6%,较去年同期提升 16.2 个百分点,相当于半年完成了过去一年的 " 产能跃迁 "。
成都的 " 新能源实力 " 早已不止于生产端。早在 2024 年,这座城市的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就逼近 50%,意味着每两辆上路的新车里,就有一辆是新能源车。到今年 6 月底,成都的新能源汽车保有量已达 108 万辆,稳稳占据非限购城市榜首,更比 "2025 年保有量 80 万辆 " 的原定目标提前了一年半完成,用实实在在的消费热度印证 " 西部车市核心 " 的地位。
这样的潜力,让西南地区成为业内公认的 " 下一个增长蓝海 "。据行业预测,2025 年西南地区的新能源汽车产量将突破 300 万辆,占全国比重超 20%,继长三角、珠三角之后,成为名副其实的 " 中国新能源第三极 "。而成都,正是这一 " 第三极 " 的绝对核心。
车企的 " 西进方略 " 早已用行动投票。今年成都车展上,新能源车型彻底占据 C 位:奔驰全新纯电 CLA、比亚迪仰望 U8L、奇瑞风云系列、福特烈马新能源一字排开,smart 最新超级电混技术也专程在此亮相,几乎所有主流品牌都把下半年的 " 新能源王牌 " 放在了成都。生产端的动作更密集,据《每日经济新闻》记者了解,一汽 - 大众捷达正全力推进成都新能源项目,计划 2026 年推出首款纯电车型;沃尔沃成都工厂也在加速改造生产线,未来将批量产出高端新能源车型," 成都造 " 新能源汽车正从概念走向规模化。
支撑这一切的,是成都早已成型的 " 汽车产业生态圈 "。以成都经开区为例,这里聚集了一汽 - 大众、一汽丰田、吉利(领克)、沃尔沃、神龙汽车等 5 家 " 链主 " 级整车企业,围绕它们形成的 500 余家零部件配套企业,构建起从动力总成、底盘系统、车身内外饰,到电子电器、新能源三电系统的完整产业链——从一块电池、一个电机到整车下线,无需跨区域调配,在成都就能完成全流程生产。
当消费端有 108 万辆保有量的 " 市场热度 ",生产端有 300 万辆产能预期的 " 产业厚度 ",产业链有 500 家配套企业的 " 生态深度 ",成都早已不是新能源汽车市场的 " 参与者 ",而是决定行业增长格局的 " 关键变量 ",更是撑起中国新能源 " 第三极 " 的核心力量。
用 " 技术适配 " 撬动西南市场
随着电动智能汽车在西南大地加速普及,成都及周边旺盛的消费潜力,正推动车企跳出 " 全国统一款 " 的思维定式,针对这片土地的独特路况、气候与使用场景,量身定制技术解决方案——从智驾系统的 " 山区适配 ",到充电设施的 " 高温优化 ",再到续航方案的 " 西南定制 ",每一项创新都精准锚定当地用户痛点,一场围绕成都市场的 " 技术适配攻坚战 " 已悄然打响。
成都周边多山、城乡结合部无标线道路常见的特点,给智驾系统出了不小的难题。" 针对中西部地区智驾应用痛点,可采用波长更长的激光雷达,同时让毫米波雷达与摄像头、超声波雷达形成冗余互补,多传感器协同工作提升定位可靠性。" 一位智驾领域的技术人员表示,主机厂往往会从硬件入手,依据中西部道路基础设施特点,对智驾系统开展本地化适配,确保其适配区域路况。
极端天气同样是中西部智驾面临的挑战,如四川盆地频繁出现的雾天会干扰智驾系统感知。" 对此,若硬件可调整则优先优化硬件,若硬件受限时便聚焦软件算法升级,通过优化感知层算法、融合算法,研发针对特殊天气的专属 AI(人工智能)算法,增强系统在恶劣天气下的感知能力,保障行车安全。" 上述智驾技术人员透露,在推动高阶智驾技术下放到 15 万元至 20 万元中端车型时,主机厂也会通过制定系统级安全策略适配硬件算力,比如在算力不足时启动功能降级模式,并及时提醒驾驶员接管等。
此外,面对新能源汽车的快速增长,西南地区充电基础设施短缺、不均衡等问题也愈发突出。一位四川攀枝花的纯电车车主告诉记者:" 这两年街头多了很多新能源车,但是充电桩数量没有跟上来,经常看到有公共桩的停车场上车辆是满的。"
以四川省为例,目前全省充电桩主要集中在成都平原经济区和川南经济区,占比超 90%,其中 63% 集中于成都市,城区边缘和农村地区布局较少,公共充电桩的乡镇覆盖率尚不足 40%。
" 由于供电设施容量不足、安全管理等问题,我们在开展业务过程中发现部分小区充电基础设施安装难。" 一位西南地区的充电桩企业相关负责人向记者表示,西南地区夏季高温,充电过程中能耗更多,对充电设备硬件要求也更高,需要车企和桩企针对这一地区的特点做散热等特殊参数的独立研发。
截至目前,四川省已提出到 2030 年,建成充电桩 293 万台,功率达 2956 万千瓦,破解区域充电桩失衡、场景痛点与盈利瓶颈。云南也计划到 2025 年底,建成公共充电设施超过 6 万个。
不过,简单依靠增加充电桩总量,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充电难问题,快充技术的普及应用和动力电池续航能力的突破同样重要。记者注意到,在本届成都车展上,多项与充电相关的新技术将亮相。比如,比亚迪在展馆内新增 " 兆瓦闪充 " 技术专区,该技术可实现最高充电电压 1000V,最大充电电流 1000A。
宁德时代全新钠离子电池品牌 " 钠新 " 首款产品 24V 重卡起驻一体蓄电池也将重磅亮相,可在零下 40 ℃环境一键启动,未来乘用车搭载后纯电续航将突破 500km;骁遥双核电池通过独创双核架构无缝切换高低压用电,配合堡垒双舱与热失控导流技术,可以大幅提升安全性能。
多款增程车型在本届成都车展上的 " 扎堆 " 发布,更像是为解决西南地区新能源用户续航焦虑而来。自主品牌方面,奇瑞风云 X3L 增程车型搭载 1.5T 增程器,CLTC 工况纯电续航 211 公里,满油满电综合续航超 1000 公里;售价超过百万元的仰望 U8L 鼎世版搭载 2.0T 增程动力,并提供应急浮水等功能,适配西南地区多雨多洪涝的气候特点。合资品牌方面,福特烈马新能源提供增程动力选择,CLTC 工况纯电续航 220km,满油满电综合续航达 1220 公里。
" 成都车展早不是简单的‘新车展示台’,而是车企技术适配的‘试金石’。" 刘国良认为," 成都车展发挥着驱动技术升级的关键枢纽作用。中西部地区是新能源汽车普及的重要增长极,市场的庞大规模和独特偏好,使其动向对全国市场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每日经济新闻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