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禁烟的话题很火。
前有脱口秀控诉 " 烟人 " 和 " 二手烟 ",后有高铁站台禁烟争议。
但 Sir 万万没想到的是。
这股整顿吸烟的风,竟吹到了鲁迅头上——
事情起因于绍兴鲁迅纪念馆的一幅室外墙绘。
画中,鲁迅手夹香烟,锁眉沉思,是先生最广为人知的肖像之一,也一直是该纪念馆二十多年来的装饰面。
几天前,某位游客在小红书发文称,这幅画诱导人在公共场合吸烟,也会误导青少年。
甚至,还两次投诉到了浙里办:
" 建议将吸烟图改为右手握拳伏案版画。"
去世 89 年后,鲁迅在今天也要被戒烟了吗?
不仅登上了热搜前三。
并且,还因 " 生前吸烟导致肺气肿而仅活了 55 岁 " 的缺憾,比两个弟弟命短,成为了戒烟反面教材。
△ 鲁迅:抱歉,因为夹烟占用公共资源了
这位投诉鲁迅夹烟画的网友,称自己是 " 控烟志愿者 "。
因看到有部分来鲁迅故里参观的人,总会以 " 给先生点烟 " 为由,拿点燃的打火机或香烟打卡拍照。
造成了公共场所聚众抽烟、非烟民人群被迫吸二手烟的现象。
出发点值得肯定。
但投诉的为什么是鲁迅画像?
以及,历史照片一定要按照现行的 " 正确观念 " 修正吗?
另外。
青少年禁烟教育,需要的是学校和家长的日常教导,也不至于因为鲁迅的一张图就 " 破功 " 吧。
反而是这种简单粗暴的 " 举报 "" 投诉 " 风气,尤其是在今天舆论收缩、宁严勿松的管理模式下,越来越容易矫枉过正。
△ 《好东西》张家新举报王茉莉 " 品德不干净 ",不能当班干部
类似的因噎废食、矫枉过正的现象,早已屡见不鲜。
还是从鲁迅那口烟说起。
其实,青少年们就算没见过那幅夹烟墙画,也基本都知道鲁迅日常烟不离手。
因为,课本里都学过。
在小学 6 年级语文上册第 19 课《一面》一文中,作者阿累就详细描述过鲁迅的形象:
我很惊异地望着他:黄里带白的脸,瘦得教人担心;头上直竖着寸把长的头发;牙黄羽纱的长衫;隶体 " 一 " 字似的胡须;左手里捏着一枝黄色烟嘴,安烟的一头已经熏黑了。
——摘自阿累《一面》
初一语文下册第 3 课,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节选》,也有多处描写鲁迅吸烟的场景:
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的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的咳嗽起来。
鲁迅先生生的病,刚好了一点,他坐在躺椅上,抽着烟,那天我穿着新奇的大红的上衣,很宽的袖子。
鲁迅先生说:" 这天气闷热起来,这就是梅雨天。" 他把他装在象牙烟嘴上的香烟,又用手装得紧一点,往下又说了别的。
——摘自萧红《回忆鲁迅先生》
如果鲁迅吸烟会误导青少年,那么大家应该在课本里就学会了。
难道还要投诉教科书不成?
你还真别说。
2019 年之后的语文课本中,《一面》已经下架,换成了视角更 " 纯净 " 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
而初一就要学的《回忆鲁迅先生》,也调整到了初二。
哪怕,这些带 " 烟 " 的段落,重点根本不在 " 烟 " 上,只是为了生动呈现鲁迅作为一个活人的形象。
△ 《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课文导读
包括之前闹得沸沸扬扬的语文教材 " 去鲁迅化 "。
虽然今天的课本上依然收录鲁迅文章,但他作品在教材中的呈现方式,确实随着时代思潮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比如,有些经典不再是必修课程,仅作为选读或课后阅读(如《药》《阿 Q 正传》等)。
总之。
某种 " 净化 " 文艺作品的趋势,正在试图将复杂的、带有锋芒的思想,规训成更安全、更正确的样板。
" 正确 " 到什么程度呢?
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小时候为了督促自己守时,于是在课桌上刻了一个 " 早 " 字。
这一体现迅哥对时间的珍视和自律品格的行为,如今被批评为:
破坏公物。
△ 前段时间邱瑞刚好在《脱友》上讲了这个段子
鲁迅当然不是个例。
十几年来,朱自清也一直是家长们眼中的 " 刺头 "。
先是建议语文课本删除《背影》,因为买橘子的父亲爬月台,违反交通规则,引导孩子模仿。
以及,朱自清的父亲贪污、败家、包小三,破坏孩子对父亲形象的崇敬感。
接着,《荷塘月色》也被狙了。
朱自清把荷花比作 " 刚出浴的美人 ",还引用了《采莲赋》的 " 妖童媛女,荡舟心许 " 等 " 下流 " 句子。
嗯,涉黄了。
学生时期的白月光,现在成小黄书了?
别急," 涉黄 " 组还在上分——
神话故事《牛郎织女》。
牛郎偷看女生洗澡,还偷人衣服,简直是耍流氓,大变态!
织女嫁给他一定是被迫的。
杜牧的《山行》。
" 停车坐爱枫林晚 " 中暗藏谐音梗,有性暗示之嫌。
太污了,少儿不宜,建议杜牧改成 " 停车坐赏枫林晚 "。
(杜牧都不知道做爱是啥意思吧……)
小学二年级就要求重点背诵的《望庐山瀑布》,首句 " 日照香炉生紫烟 " 就有问题:
" 日 " 和 " 生 " 俩字有歧义,诱人浮想联翩。
同理," 锄禾日当午 " 和 " 人来鸟不惊 " 这样的五言绝句,也不干净。
最离谱的是,小清新诗人杨万里的《小池》,也不清新。
"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 中,小荷对蜻蜓的吸引,暗示着异性之间的吸引。
容易引导孩子早恋。
这到底是诗文 " 不干净 ",还是 " 互联网原告 " 们心 " 脏 "?
只能说,鲁迅先生还是太超前了: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
中国人的想象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
——鲁迅《而已集》
在当代三观、道德先行的语境下。
我们仿佛陷入了一场针对历史与文艺作品的 " 大扫除 " 运动。
而放眼望去,几乎没有一个历史人物和文艺作品,能经得起现代行为规范的解读和考古——
首当其冲的是李白。
渣男、吃软饭、官迷、挥霍 ...... 还酗酒。
据不完全统计,他现存的古诗中,就有 200 多首与酒有关。
像《将进酒》《行路难 · 其一》《月下独酌》《把酒问月》,以及写给杨贵妃的 " 云想衣裳花想容 "《清平调词 · 其一》等名流千古的大作。
无一例外,都触及了 " 子涵妈妈 " 们的敏感肌:
这难道不是在误导青少年,想写诗,就得喝酒吗?
最反动的,当属《将进酒》那句: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非但公开宣扬酗酒,还通篇都在劝酒。
以至于很多看过《长安三万里》的人,都表示对李白很 " 下头 "。
精忠报国的岳飞,也危(多年前就被踢出过历史课本)。
他在自己背上刺字纹身的情况下,还跑去参军,有损军人形象,算不上民族英雄。
凿壁偷光的匡衡,也不再是家贫勤学的代言人。
因为他不仅为了自己读书的私心,在邻居家的墙上凿出一个窟窿。
还在仕途平步青云、当上丞相之后,贪污腐败,遗臭万年。
彻头彻尾的劣迹古人。
四大名著,也无一幸免——
《水浒传》:
武松打虎,涉嫌虐杀国家级保护动物。
打虎虽是为民除害,但手段血腥,且未报备相关部门。
乃无视法律法规,还宣扬酒后暴力。
△ 截图自 B 站 @兵部门外郎
《三国演义》,诸葛亮也难逃塌房——
鼎鼎大名的 " 草船借箭 ",实为欺诈行为,不够光明磊落。
" 空城计 " 更是冒进的机会主义,置全城百姓安危于不顾。
可以说是为了使 " 谋略 " 落地,不择手段!
△ 诸葛亮:我骂我自己总行了吧
《红楼梦》:三观不正的言情小说。
薛宝钗绿茶,林黛玉作精,贾宝玉滥情 ...... 且三人皆为表亲,属于乱伦。
袭人小小年纪就和宝玉共赴巫山云雨,不自爱,在王夫人面前又当又立。
贾琏婚内出轨,和多个女子偷情,找小厮出火,大渣男。
王熙凤背了多条人命官司,毒妇!
还有薛蟠猥琐,贾雨村恩将仇报,王夫人佛口蛇心,贾赦嫁女抵债,贾珍与儿媳扒灰,贾瑞纵欲过度 ......
反正整个贾府,就大门那俩石狮子最干净。
更别提《西游记》了。
孙悟空,恐怖分子一枚。
他大闹天宫,扰乱天庭治安,对如来和各路神仙大不敬,还想颠覆政权;
偷吃蟠桃仙丹,盗窃罪 +10086;
在西天取经路上,数次对沿途 " 生灵 " 施以暴力。
唐僧,职场 PUA 大师;猪八戒,调戏良家妇女;沙僧,蟠桃会上打破琉璃盏 ...... 破坏公共财产 +1。
如果说文学圈劣迹斑斑,对青少年成长有不良影响。
那 " 子涵妈妈 " 们可以彻底拉黑影视圈了。
△ 《阳光灿烂的日子》
先说说,那些年被举报过的动画片——
原本象征团结、勇气和冒险精神的《葫芦兄弟》:
仪容仪表不过关,行为举止有伤风化。
被判同等罪行的,还有两位主角只穿肚兜《东方神娃》。(其实人家穿了裤子,但有的人只看到肚兜)
而代表友谊、纯真和无限幻想的《哆啦 A 梦》:
渲染软色情和校园霸凌,以及,哆啦 A 梦很多道具都是一次性的,用过即弃。
——不环保。
本意是 " 趣味教学 " 的《黑猫警长》,只播出了 5 集就被举报禁播了。
如今被列为 " 恐怖片 ":
因为 " 吃猫鼠 " 吸干了白猫班长的血,还有母螳螂将公螳螂分尸吃掉,等等情节过于血腥。
△ 真的血腥吗?
还有《美少女战士》,也处处是偏见。
难道只有长得美才能当战士吗?
战斗为何非要穿超短裙,这是在媚男吗?
还是在宣扬白幼瘦审美和物化女性?
《喜羊羊与灰太狼》暗戳戳谈三角恋,且狼抓羊的行为 " 暴力血腥 "。
嗯,又黄又暴力。
而隔壁《熊出没》,涉嫌地域歧视。
光头强作为反派,为什么非得是东北口音?
而且他常常挂在嘴边的口头禅 " 臭狗熊 "" 该死的 ",语言也不文明。
不过,《熊出没》还是听劝。
被举报后就改了——
光头强从伐木工人变成了导游,还和熊大熊二成为了朋友。
再看真人影视区,投诉的点可就太多了——
比如,海报上明明提示过 " 未成年人谨慎观看 " 的恐怖片。
去年《异形:夺命舰》上映,有位家长带 8 岁孩子去看。
结果,孩子被吓到离场,随后家长投诉了电影院,要求赔偿精神损失费。
经典爱情片《泰坦尼克号》。
男女主都不纯洁:Rose 出轨,Jack 小三。
Rose 还裸体让 Jack 画像,传播色情。
两人在船头 "You Jump I Jump ",也涉嫌给未成年人示范危险动作。
反倒是那个未婚夫卡尔,不少人为他洗白。
这么看,《甄嬛传》更不行。
后宫内卷、鸡娃,一众嫔妃为了抢着跟一个老男人睡,勾心斗角、尔虞我诈。
嘲讽女性之间都是塑料姐妹情?
还有大女主甄嬛,吊着舔狗温太医,出轨果郡王怀孕,骗胖橘皇帝喜当爹。
后宫第一渣女。
咱小时候最爱的《铁齿铜牙纪晓岚》,现在可不敢给小孩看。
因为,纪晓岚有大半镜头都在公共场合抽烟。
和珅顶多呛他两句。
要是放到现在,他怕是已经不堪投诉和网暴,想不开、做傻事了。
是的。
绕了一大圈,我们又回到了那根烟。
鲁迅夹烟被投诉,本质上与他 100 年前穿过的那件紫色毛背心,突然成为了潮流、爆款,没什么区别。
都是被剥离了具体的历史语境和人格精神,把人物简化成了一个可被任意评判、消费,甚至为不文明行为 " 背锅 " 的符号。
△ 鲁迅毛背心被称为文化人的战袍,短期销额破 800 万
我们似乎都太急于为下一代建造一个无菌的文化环境了。
以至于剔除了所有可能引发不适的 " 烟、灰、尘 "。
但同时,也抽走了真实世界的空气。
这种投诉文化的背后,是一种懒惰的、逃避责任的 " 保护主义 "。
它不愿意承担教育的复杂职责——
如何引导青少年如何辩证地看待历史?
如何批判性地欣赏文艺作品?
又如何理解复杂的社会环境?
难道,真要等到 20 多岁进入社会,以一张白纸的状态,去面对灰斑点点的现实世界吗?
现在看来,好像是的。
它只想用一种最简单粗暴的方式——
举报、删除、净化。
仿佛只要屏幕上和书本里都一片洁白,现实世界就会同样纯净。
然而,真实的世界从来都不是一尘不染的。
△ 《我的团长我的团》台词
鲁迅的烟,是他深夜沉思、鏖战文字的伴侣。
李白的酒,是他挥洒才情、表达个人境遇的寄托。
这些 " 恶习 "、" 瑕疵 "。
恰恰构成了他们作为活生生的人的一部分。
换言之。
假如没有烟酒,没有暴力,没有性,没有粗话,没有悲剧,没有矛盾,没有复杂的人性,也没有真实的历史 .....
那么最终,我们留给下一代的,就会是一个更 " 干净 " 的世界吗?
不。
那只会是一个更苍白、更扁平、更无趣的文化荒漠。
我们保护青少年的方式。
不应该是把他们变成温室里的花朵,而应该是让他们成为有免疫力的人。
这免疫力,来自于对历史全面的认知,对文学深度的解读,对人性复杂的理解。
而非对一切 " 不完美 " 的粗暴屏蔽。
我们究竟是在保护青少年,还是在剥夺他们的认知?
这个问题。
比投诉一幅画、删除一篇课文、下架一部动画片,要重要得多。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
编辑助理:明焉过春天
登录后才可以发布评论哦
打开小程序可以发布评论哦